朱圓紅
(浙江省杭州市留下小學 浙江杭州 310000)
核心素養培養的前提是學生能夠高度參與課堂: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在這前提下,在課堂中,學生的參與(發言與活動)時間不能少于二分之一。很顯然,大部分課堂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氛圍不足將嚴重影響有效課堂的構建。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統的課堂,主要是由教師講解各個知識點、學生聽講、牢記。師生乃至生生間的互動不足,使得情感溝通與智慧碰撞缺失。課課知識零碎,學生只“咽”不“嚼”不益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課堂設計的好壞不在于它是否有條不紊,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讓學生得到練習和實踐,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動眼,經歷觀察、模仿、體驗等活動,在實踐中提升,在應用中創新。
構建有效課堂,旨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氛圍情境”“聯動整合”“實踐外延”,最終達到更有效的參與、思考與感悟。
良好的課堂氛圍,會給教師和學生愉悅氛圍的刺激,使師生雙方精神煥發,思維活躍,靈感迸進。尤其對學生影響較大,能使學生消除情緒低落、反映不佳、注意力轉移等情況,有助于教師對課堂紀律的把控,確保教學活動的正常展開,使學生更有效地參與。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要“積極互動”,調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零碎知識的整合亦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建立知識體系,最終實現更有效的思考。
“要知此事需躬行”,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教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于“漁”,應將實踐探索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檢驗“真理”,并將新知融入生活并得以應用,最終達到更有效感悟,實現創新。
為真正實現有效課堂的構建,筆者從有“氛圍情景”“聯動整合”“實踐外延”三個方面對課堂構建進行摸索,力求學生通過經歷有效課堂,得到全面發展。
課堂教學只有基于良好的“氛圍情景”,才能得以有效展開。
1.“注”力課前,定焦
(1)邊玩邊學,聚焦課堂
基于一年級學生的視覺特征,對顏色鮮艷的圖畫特別敏感和喜愛,教師不妨在課前設計“打氣球”“吹泡泡”“眼力比拼游戲”等動畫形式進行計算練習,如此既能復習舊知,又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回歸課堂,為新授奠定基礎。
(2)邊“背”邊學,聚焦課堂
課前進行相關的數學內容記憶背誦,一方面能鞏固舊知,另一方面能提醒學生準備好上課,落實課前常規,將注意力匯聚課堂,為新授奠定基礎。
(3)邊答邊學,聚焦課堂
課前進行“一問一答”的模式,既能以學生為主體,減少教師的“出鏡率”,又能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樣,在復習舊知的同時,把握住課前三分鐘的時效性,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課堂,為課堂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2.“注”力課中,定點
(1)創設情境,吸人眼球
該學齡段的孩子喜歡動畫片,根據此愛好,筆者在“認識鐘表”一課,試圖挖掘動畫故事中的教學資源,結合動畫《數學荒島歷險記》創設相應的情境,充分發揮動畫故事的教育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創設學生喜愛的動畫故事情境,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發了其學習熱情,同時,在好奇心和助人為樂之心的驅使下,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注”力了有效課堂的呈現。
(2)游戲互動,引入入勝
在課堂活動中,加入簡單的小游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串聯課堂新知,更能讓學生實現在“玩中學”,不知不覺全身心地融入課堂。
簡單的“飛行棋”游戲的設計,不僅將學生注意力聚焦課堂,也集體鞏固了“20以內加減法”等相關知識,讓學生在不一樣的游戲體驗中,實現了對知識的有效復習。
(3)課間做操,勞逸結合
結合該學齡段兒童的心理特征(注意力時間不會太長,容易被好奇心驅使去做看或者做別的事情),筆者認為,設計“課中操”十分必要,不僅可以讓學生繃緊的神經、思考的大腦得以休息,也能讓長時間坐著的身體得到放松。勞逸結合,才能更有效學習、“注”力課堂。
3.“注”力課后,定格
(1)認真,個人集章式激勵
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欣賞與贊美,課堂是學生的“舞臺”,以學生為主,教師在課后應及時給予當天課堂評價。筆者結合學生課堂綜合表現(態度、發言、習慣等)進行蓋章獎勵,且集齊十個章可獲得額外獎勵。這種形式的獎勵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勵學生“注”力課堂,不斷努力,
(2)“點贊”,他人表揚式激勵
正面鼓勵有助于增強學生自信心,因此,教師主要以表揚為主,同樣,來自同學的鼓勵亦能讓學生信心大增。一句“棒棒,你真棒”,是讓所有學生目光聚焦的話語,適當使用這種鼓勵口令會為課堂添彩。
(3)“反饋”,集體共勉式激勵
課堂評價不僅要教師知、同學知,更要父母知。對此,教師可在家長群公布“表揚信”,即對學生一段時間內課堂表現優秀的一種認可。告知家長孩子的課堂表現及學校情況,有則繼續保持無則反思進步,在班級內建立起一種相互學習、相互比拼的學習氛圍。
課堂教學只有通過實踐探索、拓展外延,才能更加有效。
1.擅操作,新知內化
(1)動腦演練,在模仿中喚醒
“誰還能照著他的樣子再來說一說”“誰聽明白了,可以再重復一遍”……會創新的第一步就是會模仿,尤其是對后進生。能通過模仿他人正確表述,聚焦課堂,從而喚醒思考。
“加減法的認識”中的說圖意理解算式尤為重要,要求學生能舉一反三,從主題圖往外延展,融會貫通各種“情境”,繼而過渡到算式,進而加深學生對加減法含義的理解和認識。
(2)動手挖掘,在創新中提升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可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1]。
筆者以“認識圖形”為例,讓學生動手探索如何利用現有的圖形進行搭高。通過實踐,學生發現長方體橫搭、豎搭高度不同,而正方體是相同的,球會隨意滾動不好固定位置……如此得來的經驗遠比教師直接講授來得扎實。
2.擅練習,智慧精編
(1)分層布置,人人得以鞏固
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需求,為所有學生的發展提供幫助。教師要根據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過程,按循序漸進的原則,精心設計練習題的層次,練習內容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仿性題目→再造性題目→創造性題目,做到環環緊扣,逐層提高[2]。
(2)優化結構,生生樂于完善
練習設計也不必完全拘泥于完成題目,可以適當優化結構,轉變模式,給學生呈現不一樣的練習形式,使每個學生都樂于參與。以人教版一上“5以內的加減法”為例,筆者讓學生自主整理歸納發現共有加減法算式各21道,再通過親身經歷制作算式卡片,同桌之間互相“抽卡片說得數”等環節,使計算練習不再枯燥無味,學生們樂在其中。
立足“課堂”,教師不再是主角,以生為本,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找準定位,主動參與,大膽探索,不斷前行。希望教師能基于核心素養,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促成學生在課堂中還原知識本質,歷練個性和能力,成為助力社會發展的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