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洋
(遼寧省實驗中學分校陽光小學 遼寧沈陽 110000)
審美能力是讓人受益終身的精神財富,審美能力不僅能讓學生分辨哪些藝術內容是美的,哪些藝術更具有價值,更能讓學生在生活中對形形色色的語言內容設計方式和表達思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時,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的過程,更需要有良好的教學素材幫助學生了解高級的審美內容。而國畫具有深厚的傳統色彩,國畫學習可以促進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點線面、黑白色彩、形象抽象等諸多基本概念,同時開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學習美術基礎知識的基礎之上,對美術思想也有所把握和了解,最終形成理解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關于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近年來在我國教育界已經被討論得十分熱烈,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中雖然已經廣泛普及和滲透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但這些教學內容的滲透總歸不夠深入,也還缺乏更為具體和更為恰切的相關教育素材。中國畫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不僅構成了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形象美術畫面這方面的內容,更是十分具體地展現了我國審美的明確指向。我國傳統文化在類別的相互滲透上表現得比較明顯,在很多時候,中國畫不僅在展現著畫家的美術技巧和造詣,同時體現著人文思想,尤其在中國古代,一般將畫分為文人畫和工匠畫,這其中,文人畫的主要內容是山水花鳥。學生在學習中國畫的同時,除了能夠了解畫中技法的高低,其實也在進一步感受文人在作畫時滲透的關于世界的看法和自身的思想,這一切其實都是傳統文化的內容。
在今天我們不得不承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大部分人,尤其是青年人對審美的接受和理解主要集中在流行文化上,而這種文化的根源來自歐美國家在19世紀到20世紀乃至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強勢文化輸出。具體來講,如說學生喜歡的動漫,觀看的電影,聽到的故事,了解的小說。此外,還包括學生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看到的公共空間廣告牌,乃至使用的技術等,都在細節中滲透著歐美國家的流行審美。
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以我們日常使用的工具——筷子為例,人在使用筷子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筷子的運用方式,這種應用方式也能形成諸多審美上的闡發。比如,著名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片頭畫面,最后定格的畫面就是用筷子挑起面條,讓面條在筷子上翻卷的形象,這是西方飲食工具無法達到的效果,也是根植于中國人日常行為習慣和思維所創造出的一種非常自然但又深入人心的畫面[1]。
通過飲食文化的例子,我們能夠非常直觀地了解到,中國的日常思維與西方之間確實存在很大差異,而這種在日常行為和具體工具及形式方法應用上的差異,最終也會導致在審美取向上的差異。國畫中所表現的內容,當然取自中國人日常的生活,這其中自然會滲透著諸多關于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和點滴[2]。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是一脈相承的,作為中國人,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的傳統審美方式,有著天然的親近和理解上的便利,想要讓學生理解中國畫的審美取向,形成對中國畫的審美能力,只需要調動學生在生活中的具體體驗,讓學生更為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畫的審美價值,就能渲染學生的審美底色。反過來說,學生的審美底色一旦形成,在未來,對中國式的審美內容就更容易接受,也更樂于獲取這方面的內容[3]。
舉例來說,在五年級下冊第十五課《山水畫》的教學中,剛剛接觸到中國山水畫的時候,學生可能會覺得這種黑白色彩所渲染出的山水輪廓十分模糊。但這其實正是中國畫的特點,在這種關于山水的描繪中,中國畫所表達的最深層次的內容其實是意境。意境這個詞比較抽象,不便于學生理解,對此,我們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想象去回憶自己所見過的山,看過的水。學生會發現自己記憶中山水的畫面,其實是片段化的,也是十分模糊的。人的記憶無法完全復刻見過的畫面,但總會對某些重點內容留下一些印象。這時我們再讓學生觀察中國畫中的山水輪廓,學生就會發現,原來中國畫中所描繪的山水是一種記憶輪廓的再現??梢哉f,每一個人在描繪這些山水內容的時候,都會有些許差異,而這正是記憶的不同體現?;谶@樣的教學內容,再讓學生親手通過簡單的線條重現自己記憶中的山水,學生就能更為直觀地體會到教材中通過黑白色彩勾勒出的山水輪廓中的傳神之處。通過這種親身的體會,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中國畫的審美方式,從而形成良好的審美底色,這樣更有利于我們開展關于國畫審美的訓練。
中國畫講究以形寫神,強調筆墨意境,要學好中國畫,必須掌握一定的筆法和墨法。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因此使用直接的教學法不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可以針對學生這一階段的特點,展開一些游戲探究的活動,使學生通過游戲感受到學習中國畫的樂趣,讓學生了解中國畫的形象之處和神韻[4]。
比如,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第1課就是人民藝術家齊白石。齊白石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蝦。我們想要讓學生了解到齊白石繪畫內容的高深和靈動,可以將游戲教學活動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可以讓學生家長買一些蝦,然后讓學生觀察蝦在水中的活動方式和狀態。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蝦的活動細節。上課時,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記錄內容進入課堂。然后教師可以帶著一些不同種類的蝦到課堂。在上課過程中,向學生更為詳細地介紹蝦的活動方式,并將眼前的活蝦與齊白石畫作中的蝦進行對比,為學生講解齊白石的畫作,通過哪些細節體現了蝦的靈動。通過這種課上課下的游戲聯動,以及關于生活中實際觀察的細節反饋,能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到國畫中關于事物細節和神韻的表達方式。通過長期培養,學生將會對中國畫的表現和審美有更深的認識,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關于中國畫的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找到學生的興趣點,結合最新的科技手段,讓學生先對中國畫有接受能力,然后逐漸渲染學生的審美底色,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畫、創作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