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巖
(吉林市豐滿區第二實驗小學校 吉林吉林 132000)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早已經不算是什么新鮮事了,信息技術的加入使教師的教學壓力得到減緩,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出便于學習的生動的教學情境,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游戲,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主題學習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方式,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立一個學習主題,并圍繞這個主題帶領學生進行拓展學習,讓學生了解更多相關知識,是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將信息技術與主題學習相結合,可以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在拓展學習過程中對事物的認知更加全面、立體,是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最佳方式[1]。
信息技術與主題學習的整合本身就是對小學語文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語文教師在此基礎上對教學手法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新穎感與趣味性,可充分發揮出主題學習與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在主題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保證學生注意力的長時間集中,并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創新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偏好的教學手法,真正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效率的提升。
例如,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時,教師設計的主題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圍繞這個主題請學生講一講自己去過或見過哪些祖國的好山好水,這些地方長什么樣,給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同時要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著名的風景區泰山、黃山大瀑布、錢塘江大潮、廣西石林等,用這些地方秀美的風景吸引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不僅能通過主題學習了解祖國更多的壯麗風景,更加能促進學生深入探究學習,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情感教育能促進學生情感認知體系的完善,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感受到豐富的情感,是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在運用信息技術開展主題學習的過程中,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以此開展情感教育,完善學生的情感認知體系,引導學生通過表面探尋深處的情感,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2]。
例如,學習《巨人的花園》這一課時,教師結合課文內容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制作了形象的插畫,將這個故事轉變成有趣的漫畫,像繪本一樣為學生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結合插畫讓故事中的巨人和小孩子立體起來、豐滿起來,思考究竟是什么讓花園迎來了春天,又是什么讓花園冰封在冬天。同時,教師為學生講述一些自私與慷慨的小故事,開展情感教育,讓學生通過故事感受其情感內核。
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通過小學語文教育促進學生的學科素養綜合發展是關鍵。因此,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開展主題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培養,更充分地展示語文學習的魅力,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3]。
例如,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課時,教師設計的學習主題是“打破砂鍋問到底”,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講述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化學家貝采里烏斯發現化學物質碲的故事,還有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深化“打破砂鍋問到底”這種科研精神,并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要不放過每一個問題,把問題想清楚、搞明白。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主題學習與信息技術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掌握主題學習與信息技術的正確教學方法,同時轉變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學習發展角度出發,著重于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法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突顯出“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同時保障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綜合提升,實現小學語文課程的教育價值,并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自由、廣闊的學習空間,完善學生的情感認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推動小學語文教育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