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和
(重慶市潼南區教師進修學校 重慶 402660)
新時代背景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已成為基本教學內容[1]。然而,當代初中生普遍缺乏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漢語教材中的經典課文及古代詩歌中大多有許多文言文,學生學習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從而降低了其學習積極性。再者,隨著時代發展,我國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各種信息技術產品出現在生活中,中學生受其影響,雖然也有“國潮”之類較為積極的視頻出現,可國潮與中學生所學傳統文化基本沒有關聯,況且大部分情況下中學生很少會在生活中接觸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并無作用。另外,要真正學習傳統文化,傳統文化閱讀也是極為重要的,而文言文閱讀較為困難,閱讀理解需要較長時間,學生很少會在課余時間進行傳統文化閱讀。
前文提到,當下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嚴重不足,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統文化有如文言文般較為晦澀的知識,也有有趣生動的知識,教師可以從簡單的傳統文化內容入手,引導學生逐步喜歡傳統文化。例如,筆者就曾用趣味化漢字教學,引導學生深入體驗中華傳統文化。語文是一門知識學科,更是一門語言學科,為使學生領略到漢字的美妙,筆者為七年級的學生開展了一堂較為輕松的漢字專題課,從漢字的起源與演變、漢字的分類、漢字書寫訓練等多角度與學生進行學習了解,讓學生領悟理解到漢文字的美妙與歷史積淀、深厚底蘊。筆者還進行了漢字研討活動“說說這個漢字為什么這樣寫”,引導學生通過字典、互聯網等工具,多種途徑收集有關文字的起源與發展,了解漢字發展中的趣聞,使學生對漢字有更深的理解,強化學生學習、了解傳統文化其他內容的興趣。
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許多精神品格,如儒家思想中的誠信、仁愛、尊師重道,道家思想的辯證、尊重自然,放到今天仍然十分具有借鑒意義,也值得在初中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感悟。文言文是中華五千年歷史文明傳統文化的關鍵載體,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不僅要教學文言詞義,更要深度解析文章,讓學生深入體悟、鑒賞文言文。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講求方法,學會引導,使學生能夠理解這些哲理名言,理解古人運用文言漢字傳承下來的思想文化理念。尤其是語文課本中塑造的許多優秀的人物品質,更可以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與高尚情操。例如,《送東陽馬生序》一課講述了作者宋濂自述其求學過程的艱苦經歷,從而體現出勤奮求學不畏艱苦、謙虛、一心向學不攀比等優秀品質,這些都是對當代中學生有借鑒意義的精神品質,教師應在教學中予以引導,讓學生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體系,更是傳統文化教學的關鍵內容。閱讀傳統文化材料,能培養學生的文言知識技能,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一方面,教師應組織學生反復對教材進行反復閱讀,在晨讀時間、課前幾分鐘大聲誦讀詩詞曲、經典文章,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強化學生對課本內容的記憶,提升其傳統文化素養。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教師可推薦一些與學生年齡、環境相適應的經典作品,讓學生閱讀,要求學生記錄讀書感受與自身理解,從而擴大學生傳統文化閱讀視野,引導學生發現傳統文化作品中蘊藏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價值。例如,教學《行路難》時,筆者為學生介紹了詩人李白,通過一定的主觀塑造,引導學生了解、發現李白與杜甫的交往,以及兩人詩歌上的聯系,從而為學生布置了利用互聯網等查閱資料,尋找李白與杜甫故事的作業,要求每人至少要找到一首相關的詩詞。在此過程中,筆者完成了課內向課外閱讀的引導,讓學生自主查閱,深入了解詩詞內涵、詩人背景,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傳統文化內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比重也逐步穩定,作用日益明顯。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傳統文化教學,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聯系課外傳統文化知識,制定完善的傳統文化教學計劃,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傳統文化內涵的借鑒意義,推動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積極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