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倩倩
(山東省膠州市第二中學 山東青島 266300)
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深入文本閱讀,同時使學生一直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課改前的閱讀課模式通常都是草率地處理文本,迅速地過渡到學生活動,使得很多學生根本不理解文章,在后面的活動中也無法使用所學進行表達,英語學習興趣逐漸喪失。而“問題導學”以問題為引領,能讓學生一步步理解文章的來龍去脈,真正從閱讀和思考中有所學。同時,當學生回答正確問題時,教師要給予他們一定的肯定,教師的鼓勵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讓學生學習英語時更加積極,再次碰到英語難題會迎難而上,可達成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1]。
“問題導學”強調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等思維品質。同時,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學會提問,在理解文章的過程中可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引導學生或小組合作,或獨立查找資料,尋找解決策略,都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他們會對所學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更加多渠道地獲取課內課外知識,可提高對英語的運用能力,也有利于對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閱讀課中,教師要巧妙地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同時由淺入深,讓學生一步步深入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以外研社新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二冊中的“Macquarie Island:from Chaos to Conservation”為例,可以引導學生從標題和圖片入手,讓學生對麥夸里島產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預測和思考文章內容,緊接著通過一系列“What/Why/How”等“問題串”的形式,層層深入,讓學生逐步了解麥夸里島到底發生了什么,從而理解對該島從混亂到保護的意義,深入探究主題意義,從而透徹地理解所學內容。
“問題導學”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作為中心內容,以“活動”為途徑,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了可能。通過問答,互動和合作,教師和學生一起研討問題,探究文本,能使學生在課堂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英語課堂不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靈活多變的。教師為學生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授課階段創設問題情境,讓英語課堂“活”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中學有所獲,拓展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
閱讀課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生活化,貼近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高中生已經初步接觸了社會,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已經有自己的見解,如果教師給出的問題情境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就會讓學生迅速產生共鳴。例如,在“My 100 Days with MSF”的教學中,文章內容是作者與無國界醫生組織共同抗擊埃博拉病毒的日記,學生既不了解“MSF”,也不了解“Ebola”,但如果能夠引入我國醫護工作者在抗擊新冠病毒疫情過程中的事跡,對比兩次疫情的異同,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文章,從而體會醫生們偉大的奉獻精神。只有貼近學生生活的英語問題情境,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提升英語學習的氛圍感。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想象,在溝通與交流中找到問題的解決策略,有益于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到達深層次學習的效果,讓問題情境和英語教學真正融合在一起。
問題創設的情境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范圍,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為每個學生的閱歷不同,這會影響他們對問題情境的理解,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差異,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例如,在“Emojis:a New Language?”的教學中,每個學生對所看到的表情符號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創設特定情境,通過使用多角度提問的方式和拓寬知識來源等方式,讓學生更快融入文本,在特定的情境中深入思考,獲得新的感悟[2]。
很多老師在講課時完全按照教案進行,無法及時處理突發情境,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無法體會到上課的樂趣。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備課,考慮問題答案的各種可能性,同時在課堂中要有良好的應變能力,與學生自然互動,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生成,靈活處理各種問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下,情境創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突顯學生主人公地位和教師引導作用的有效方法,也是學生深入理解閱讀內容的有效渠道。高中英語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特征,善于運用問題導學,啟迪學生心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