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彬
(重慶市銅梁區蒲呂中學 重慶 40000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關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語文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掌握,還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作用。在如今這個社會中,僅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和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在目前的初中教育中,部分語文教師還沒有意識到人文素養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只有一小部分教師可以有效地將人文素養培養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因此,筆者結合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有效融入路徑進行分析,以期推動人文素養教育的發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想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有效融入人文素養教育,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始終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運用科學、先進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結合班級內的實際教學情況,調整并創新教學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1]。例如,學習《愚公移山》一課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播放了相應的教學視頻,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然后組織了一場關于“愚公是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的辯論賽,學生在激烈的討論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掌握,人文意識和人文精神也得到了提升。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書本中的內容更直觀、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還能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人文素養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滲透。
每一名學生的情況都是不同的,在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時候,教師需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從而促進人文素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融入。教師需要以包容的心態與學生進行互動,懂得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學習氛圍,使學生可以更加健康、全面地發展[2]。例如,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語文教師提前準備了相關的教學視頻,為學生介紹了作者杜甫的相關事跡,以及該篇課文的寫作背景。通過對課文內容更直觀的講解,不僅令學生感受到了杜甫身處茅屋的濟世情懷,還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實現了人文素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初中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從而實現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不過有個問題需要注意,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產生的想法可能會有較大差異,語文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允許不同的學生對同樣的內容產生不同的理解,避免對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造成打擊[3]。例如,在八年級上學期末臨近春節時,語文教師組織了一次“搜集春聯,書寫春聯”的活動,讓學生通過上網搜索、合作交流、拓展探討等形式搜集關于春聯的起源及歷史文化,讓學生了解春聯的基本特點,并且可以正確書寫和張貼春聯。學生對春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又讓學生自編自寫一副春聯,以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通過簡單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生活的認識,為后續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達成了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目的。
總的來說,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人文素養的提升對學生的發展非常重要,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能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不斷革新自身教學理念,運用科學、先進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并積極開展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和人文素養的深入理解。同時,語文教師還要注重教學目標的構建,以此激勵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