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重慶市長壽川維中學校 重慶 400000)
物理是我國初中階段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深遠影響。初中物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制定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從多元化、多角度、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拓展思維、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宗旨,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而在很多學校的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依舊主導著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時間長了,這種單向的知識傳播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想要在初中物理課堂上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將課堂“有條件”地交還給學生有重要意義。這需要教師發揮一定的主導作用,深挖教材中的物理知識難點,發現一些有教育價值的問題,并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講課等,充分發揮學生在課上的參與性,通過討論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例如,教授“簡單機械”相關知識時,由于該部分內容難度不高,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實驗和討論去學習。教師可以充分“放權”給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組,讓一些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帶一些學習程度一般的學生,讓內向的學生和活潑的學生一組,讓他們在實驗室中通過筆、鉛筆盒、鐵架臺、鉤碼、彈簧測力計、杠桿、刻度尺等實驗工具,根據教材開展相關實驗,通過實驗和討論得出一個問題,即“杠桿平衡的條件是什么?”教師在學生進行實驗討論的時候,要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和點撥,鼓勵學生在實驗中提出和發現不同的問題,在實驗結束后可以分享給其他學生。學生通過實驗和討論,很快可以得出最后的結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然后教師順勢導入新課教學,為學生補充和完善這部分內容,并且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讓他們說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平衡杠桿,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通過這種“先學后教”的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去學習和發現問題,此舉能大大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其相應的創新能力也會隨之提高[1]。
大多數初中物理知識內容是可以在生活中發現的,但學生缺乏相應的聯系能力和知識儲備。為此,教師可以在導入新課的環節,利用多種方式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元素,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物理處處存在。如此,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會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也會更有積極性[2]。
例如,講授“透鏡”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激光筆從凸透鏡和凹透鏡中穿過的視頻,學生看著光線從鏡面穿過后發生了折射,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的興趣。然后教師再用學生的眼鏡以及自帶的老花鏡做演示,發現也可以進行折射,詢問學生“誰知道為什么會發生這個現象?”然后順勢導入新課,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這部分的知識學習。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知道近視眼鏡是凹透鏡,老花鏡是凸透鏡,并知道主光軸、光心、凸透鏡、凹透鏡的概念,教師還可以布置一個小作業,讓學生在課下時間尋找生活中常見的兩種透鏡。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上出現了很多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幫助學生開展物理方面的學習,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在網上下載一些微課教學和實驗視頻,用于學生的預習、學習和復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可以利用“虛擬實驗室”讓學生開展一些在現實實驗中有一定危險性的實驗,或者是像物態變化這些實驗時間長、變化難以捕捉的實驗,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3]。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課上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學生以后的生活和發展都有重要作用。為此,教師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創設相應情境,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要秉持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