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萍 萬榮
摘要:近幾年,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大數據時代悄然到來,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各類信息技術不斷與高等教育之間進行有機融合,正在推動著高等教育開始向著信息化以及數字化方向轉變,這將是對高等教育的一種革命性變革,也是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舉措。基于此文章便針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措施做出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高等教育
前言: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通過對各類信息技術的合理有效運用,不但能夠充分借助大數據資源不斷地豐富和補充高等教育教學內容,同時還可以優化和改良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模式,有助于推動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所以現階段更快以及更好地促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已經發展為教育領域普遍關注以及重視的課題,有必要對此做出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一、大數據概述
(1)概念分析
對于大數據來講,迄今為止并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且權威的定義,但其含義并不難以理解,簡單來講,主要指的便是海量或者是巨量的數據信息資料,對于這些數據信息資料來講,其沒有固定的產地,可以來源全世界的任何地方,而且是無時無刻不在產生。對于數據的挖掘、分析以及有效利用而言,將會成為大數據的核心內容,其不但能夠對企業以及個人產生重要作用,同時也能夠對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產生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2)特點分析
目前來看,大數據主要具備著四大特點,具體如下:
一是,大量。對于大數據來講,其最為明顯的一個特征便是“大”,主要指的是大數據本身的數據信息規模極其龐大,并且呈現出指數型增長態勢,一般情況下大數據存儲容量往往需要用PB以及EB數量級進行計算。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進步,數據信息仍然在爆發性增長。例如:淘寶每天幾乎可以產生20TB左右的商品交易數據;對于臉書來講,其每天能夠產生的日志數據基本上可以達到300TB以上。
二是,多樣性。對于多樣性而言,主要指的是大數據的來源非常廣泛,這也使得大數據形式具備著較強的多樣性特征,而且任何一種形式的數據也都有著一定的價值和作用,例如:日志數據,便較為廣泛地應用到了推薦系統,如京東、淘寶以及今日頭條等,都會借助對日志數據的有效分析,來為受眾不斷地推送相應的信息。
三是,高速性。對于大數據來講其產生極為迅速,而且主要借助互聯網進行傳播,所以其傳輸方面也具備著高速性。在現實生活當中,可以說每個人幾乎都已經離不開互聯網,這也在側面的反應出一個人幾乎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在向大數據當中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的資料,所以其產生以及積累的速度非常快。
四是,價值性。這一特點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價值密度非常低,也就是說在海量的數據當中,僅有部分數據信息是有價值的;其次是隱藏價值大,也就是說大數據通過有效挖掘以及分析之后,往往可以將其背后潛藏的巨大價值充分發揮出來,這一點才是大數據真正作用的重要體現。
二、大數據時代對教育領域產生的影響分析
(1)推動了智慧教育的發展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及一系列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當中的不斷滲透和應用,使得教育事業開始不斷地向著智慧教育發展。通過智能技術的持續普及以及應用,可以深層次地有效整合以及應用跨地區或者是跨時空的一系列優質教育資源,如此一來師生便能夠自行選擇適宜的地點或者是時間,同時借助最為適宜的方式來開展學習或者是教育活動。除此之外,借助對海量數據的有效挖掘以及分析,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師自身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預測能力、評價能力、統籌能力以及決策能力等等。除此之外,借助大數據分析以及挖掘,教師還可以開展個性化的教育工作。
三、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策略研究
(1)注重加大軟硬件方面的投資力度
想要切實發揮大數據在高等教育中的價值和作用,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實現深度融合,作為學校必須要充分認識到軟硬件設施建設的重要性,要進一步加大學校信息化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確保一系列基礎設施以及物質資源能夠得到充足有效的供應。
例如:一是應該學校當中配備足夠的計算機設備以及一系列外圍設備,如滿足要求的網絡帶寬、路由器、服務器、多媒體設備以及光纖等等;二是要能夠為教師以及學生有效提供一系列高質量教育軟件,如慕課平臺、教育資源數據庫、數字化圖書館以及公共服務平臺等;三是要保證網絡以及各類系統運行方面的穩定性以及安全性。
對于上述這些內容來講,其屬于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之間開展深度融合的一個最為基本的物質條件,也是最為重要的基礎保障,唯有確保各項軟硬件設備設施足夠齊全,才可以確保各類信息技術能夠在學校當中得到順利有效的運用,從而實現與教育事業的深度融合。
(2)注重加大對教師的培訓教育力度
對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融合而言,教師自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高低能夠對兩者之間的融合產生直接影響。所以,為了確保信息技術能夠與高等教育之間實現深度融合,學校還應該加大對教師的培訓教育力度,要能夠結合當下信息技術發展情況、教學需求以及學生需求等來對教師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教育工作。對此,學校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學校應該結合崗位以及職能的差異性,合理安排教職人員借助與計算機以及信息技術有關的理論知識學習或者是技術培訓工作,來推動學校當中逐漸形成以下幾個隊伍:一是信息化教師隊伍,二是信息化技術隊伍,三是信息化管理隊伍,四是信息化理論研究隊伍等。以此來確保信息技術能夠在高等教育當中得到高效合理的運用,并且不斷地發展和延伸。
其次,注重進一步加大制度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各項制度來不斷地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例如:一是信息技術教學管理制度;二是信息技術教學評估制度,三是信息技術教學獎懲制度等,借助這些制度來約束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推動其自主開展信息技術的學習以及應用,從而不斷加深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之間的融合。
(3)注重建設優質教學資源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各類信息技術以及移動設備的應用使得教學內容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這也促使教學內容越來越適合開展移動學習,也正是基于此,微型學習、碎片化學習以及社會化學習等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方面的主要方式,而想要保證這些學習方式的有效性,則必須要有充足且優質的教學資源作為支撐。因此,學校應注重加大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力度,對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廣泛收集資源。對于收集來講,主要指的是學校應該借助一系列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通過多樣化的渠道,將散布在網絡當中以及現實生活當中的海量的、分散的以及雜亂的高等教育數據信息資料進行有效收集,然后將其集中存儲于相應的系統當中,形成一個初步的高等教育資源數據庫。在收集時,需要注意幾點:一是要廣,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范圍必須要廣,例如:國內外所有有關高等教育的數據信息資料。二是必須要新,也就是所有收集的信息必須要具備較強的時效性,例如:全球范圍內的所有最新高等教育信息以及動態等。三是要準,也就是收集的信息必須要保證足夠準確,同時信息的收集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例如:可以結合專業或者是學科等來開展定向收集。
其次,開展資源的篩選、整理以及加工等工作。在完成高等教育資源收集或者是收集過程中,需要對一系列原始信息開展分析處理工作,結合目標需求,篩選具有教育以及學習價值的信息,同時結合專業以及學科等開展分類整理工作,分別建立相應數據庫,并且完成歸檔,確保其形成一個有序合理的信息資料。對于這些信息資料還需要上傳到本校的高等教育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當中,并且對師生進行開放。
結語: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正在推動著高等教育開展深層次的變革工作,其能夠促使高等教育不斷地向著數字化、智慧化以及個性化還有人性化方向發展,整體的教學形態也將會越發開放。文章先是對大數據做出了簡要分析,同時探討了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產生的影響,并基于此研究了大數據時代下,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策略,以此來推動高等教育不斷向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包新月,馬春. 基于大數據云平臺下的教學模式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14):78-79.
[2]袁琳. 建構計算機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課程研究[J]. 科技資訊,2019,17(35):102-103.
[3]趙秋爽. 試論"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工作與大數據融合創新[J]. 現代信息科技,2017,1(4):113-115.
[4]王會霞,龔志敏,楊灑. 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與創新[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17(4):5-8.
[5]蔡祥鵬,洪少春. 基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型本科工科教學研究 ——以機械類"汽車構造2"課程為例[J]. 南方農機,2021,52(12):141-145.
作者簡介:方玉萍(1977—),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計算機教育
本文系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科學規劃教師教育專項課題(編號:ZH201908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