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規收集信息就該受罰
5月2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對105款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情況進行通報,其中涉及51款求職招聘類APP。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相關人員表示,針對檢測發現的問題,相關APP運營者應當于通報發布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完成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將依法予以處置。
在監管部門多次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活動、不斷完善管理政策和標準的環境下,部分互聯網企業還是“屢教不改”,對這些違法違規行為要予以重罰,使相關運營者不敢再犯,從而為大學生求職就業創造良好環境。
(薛紅偉)
校園餐可以既叫好又叫座
食材單調,味道不好……有媒體在一些地方采訪發現,關于中小學“校園餐”的吐槽不絕于耳,因不好吃造成的浪費也屢見不鮮。
與教育教學相比,學校食堂看似可有可無,實際上卻無法替代。營養是否均衡,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身心健康發展。由于家庭狀況及個人喜好不同,學校食堂的確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口味,但也并非無計可施,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豐富菜品種類;二是激勵食堂師傅苦練基本功;三是打造特色菜肴。因此,讓校園餐既叫好又叫座,食堂必須竭盡所能,以嫻熟的廚藝與美味可口的飯菜抓住學生的胃,這也是學校食堂的生存發展之基。
(王必閂)
校外培訓機構要勤于自我凈化
股價大跌、頂格罰款、點名批評、直接叫停……今年有關校外培訓機構被強治理的消息不絕于耳。
校外培訓的興起原本是一件好事。無論是學生興趣上的培養拓展,還是學業上的培優補差,都為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提供了另一個平臺。但是當資本源源不斷涌入教育培訓行業,校外培訓尤其是在線教育培訓市場就變得火熱異常,一旦失去教育的理性,校外培訓亂象就層出不窮。但如果單純以市場化為導向,商業屬性超過教育屬性,把教育教學當作商品、營銷,就會出現看似抓教研實際搞“做題”,看似在育人實則在迎合家長對升學與分數的片面追求,行破壞教育秩序之事。這樣的校外培訓機構最終將走向被治理、被叫停的結局。
因此,今日的強監管、嚴治理已常態化,校外培訓機構要著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長、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需要有社會擔當和責任使命。立足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校外培訓機構應基于自身的資金、技術優勢,更專注、深入地探索“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服務教育,助力學校教育改革;應更好地滿足學校課后延時服務等方面的需求,豐富課程資源;應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給予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補充,而非一味迎合部分掐尖選拔、提前占坑等走捷徑的心態。
(劉鈺)
做一粒奮斗的種子接續偉大中國夢
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一餐一飯,粒粒緬懷;國士遠去,影音長留。
我們緬懷這位共和國的建設者、奉獻者,因為他是我們心中的英雄,無論是愛國情操,還是科學精神,都令我們這些后來者高山仰止。我們要向袁隆平學習立志做大事的勇氣擔當。袁隆平生于炮火紛飛的年代,幼年和青少年時期顛沛流離,隨父母輾轉于北京、天津、重慶、江西、湖北等地,但他一心向學,立志做大事。為了讓中國人吃飽飯,他不斷超越夢想:實現水稻畝產1000公斤,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他做到了;讓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解決人類饑荒作貢獻,他做到了。袁隆平是一個敢想敢為的人,一個為國家、為民族、為世界做大事的人。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我們要拿起接力棒,繼續踐行袁隆平為實現家國夢想而從未停止探索步伐的勇氣與毅力,繼續踐行腳踏實地、抓住真問題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科學精神,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劉廣遠)
加強校園應急救護培訓勢在必行
近日,為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聯合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學校應急救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視學校應急救護工作,扎實推進學生應急救護知識技能普及行動,加大教職員工救護培訓力度,加強救護服務陣地建設。
應急救護培訓從學生做起,可謂抓住了要害。校園是未成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他們活潑好動,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識,常常不能正確預見行為的后果,容易受到意外傷害。學校作為一個組織性較強的地方,在開展救護培訓方面有先天優勢。因此,增強校園里的救護力量勢在必行,將救援前置,讓救援的知識和技能從醫院走向校園、走到青少年群體中,是提高整個學校應急救援能力、減少災害傷害最有效的辦法。(鄭山海)
留痕不宜過多、過濫
如今,拍照留記錄已成為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為重大活動留下珍貴的圖片非常有必要,但就具體實踐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圖片拍攝過多,使用過濫,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活動本身。
拍圖片的目的是什么?答案顯而易見,為有重要意義的活動留下歷史記錄。但是,部分教育管理者卻將其異化為凡事都要留痕的形式主義。圖片拍攝過多、使用過濫,不僅加重了相關人員的工作負擔,還容易產生重形式輕內容的形式主義工作作風。因此,教育活動圖片留痕不是小事,處理得好,能為校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可以彰顯學校優良的工作作風。處理不好,卻會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產生消極影響。
(吳維煊)
做好生涯規劃指導順應高考改革趨勢
由于缺乏生涯規劃,不少考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全靠蒙”,甚至是哪個專業名字好聽就選哪個。不過,這種對未來“懵懵懂懂”的日子將成為歷史。目前已經有14個省份進入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改革將“倒逼”學生們從高一入學起,就對未來的學科興趣和職業發展進行選擇和謀劃;學校也要擔負起對高中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教育職責。
適應這樣的變革,高中學校必須加強學生生涯規劃指導,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在學校組織機構中設立學生發展指導中心;構建學生發展課程體系;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引導學科教師參與到學生發展指導工作中;充分發揮大數據在學生發展指導中的技術作用。由于學生發展指導工作是一項綜合教育改革,是涉及從管理到指導,從教學到教育,從校內到校外的系列教育問題。如,組織機構的變革、課程體系的完善、測評系統的建設、教師指導觀念和指導能力的提升,都是學生發展指導工作深入開展的有力支點,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王笑梅)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