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宏蘭
【摘要】培智類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由于先天缺陷導致其智慧水平明顯低于正常水平,他們在特殊教育學校期間主要接受文化知識教育和生活自理能力培訓,很少接受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因而畢業后即面臨無業的困境,給家庭造成很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要辦好特殊教育,達到更好的社會效果,職業教育不可缺失。學校要在搭建培訓平臺、轉變辦學理念、加強師資力量、加強家校互動、爭取政府支持,爭取政策保障等方面下功夫,積極探索適合智力障礙學生就業的職業教育培訓,以達到自食其力,“治標治本”的目的。
【關鍵詞】培智教育;智力障礙;教培結合;提升能力;促進就業
【中圖分類號】G7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072—02
近1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的規模在不斷擴大,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與普通職業教育不同,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智力障礙學生掌握一定的就業技能,使其能夠自食其力地生活,以解決家庭的后顧之憂。本文試圖探討有效的針對智力障礙學生的職業培訓策略,為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提供參考和依據。
一、智力障礙學生面臨的就業現狀
從蘭州市特教工作的現狀來看,特殊教育雖然在義務教育和康復訓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職業教育方面還存在諸多空白,與特殊教育學生就業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大部分特殊教育學校一般是按照現有大綱抓好義務教育工作,注重提升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的一般性掌握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簡單達標,在對學生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方面還做得遠遠不夠,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從近年筆者所在學校情況來看,智力障礙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率僅為10%左右。大部分學生由于身體原因和缺乏職業技能只能待業在家,部分家長甚至辭去了工作照顧孩子,導致生活不堪重負,更有一些畢業學生,因無人看護而流浪街頭,傷害和意外事故時有發生。隨著畢業學生數量的不斷累加,如果不解決特殊教育學生就業問題,必然會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二、加強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技能培訓
1.科學辦學,理念先行。繼續提升特殊教育辦學水平,促進特殊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特別是要加大特殊教育學校職業培訓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優化師資隊伍,推進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并舉,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特殊教育。進一步探索《九年義務教育法》、《殘疾人教育條例》、《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和《殘疾人保障法》以及甘肅省對殘疾人的相關優惠待遇規定等法律法規的無縫銜接,完善充實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為智力障礙學生生存與發展奠定基礎”的辦學宗旨和“有愛無障、教育康復、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不斷強化文化教育、自理能力培訓、康復訓練、職業培訓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原則,改變原來固有的“對于智力障礙學生,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差不多,能完成教學任務就行了”的思維理念。堅持多條腿走路,培智類特殊教育學校要科學設置教學計劃,重點在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上有所側重,幫助學生合理定位就業方向,因才施教,學用結合。通過文化學習和職業技能培訓,補償缺陷,提升綜合素質,達到畢業后能夠及時就業,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
2.面向需求,有效銜接。特殊教育學校在九年制義務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也有一套較為成熟的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特殊教育學校必須依托現有的教育成果,搭建職業教育的新平臺,不斷提升學生就業率。有條件的學校應該逐步擴大辦學規模,增設相關班次和專業,拓展職業教育培訓空間。條件不成熟的學校,也應積極開展試點工作。不僅要在校內設立專門的職業教育機構,投入專項經費,專班專人負責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還要及時了解當前就業動態和單位用工需求,重點加大對餐飲服務、家政服務、汽車保潔、超市理貨,酒店保安、食品粗加工等適合智力障礙學生就業的市場調查和校企對接,科學制定教育培訓內容和計劃,既要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又要面向市場需求,聘請專業人員授課,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培訓。同時,學校要健全完善相關保障機制,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做到“人員誰培訓、實習誰保障、用工誰負責”,確保智力落后學生就業渠道暢通、安全和可持續。
3.加強培養,打造隊伍。智力障礙學生智慧水平低,脾氣固執、易怒,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教學對象,職業教育要想在特殊教育學校高質量快速發展,必須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工作,不斷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學校要通過不間斷地學習教育,引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全方位認識職業教育對智力障礙學生的重要性,提升教師做好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學校要引導教師主動進行知識更新和技能“充電”,通過系統培訓、專家講座、課堂實踐、自學等形式,不斷加大對教師職業教學能力培訓的力度,打造一批“一專多能”的職業教育人才。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聘請一些技術專家和專業人員到學校任兼職教師,補充在編教師力量,提升教學質量。開展職業教育研討,與全國兄弟學校加強交流,及時了解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發展的最新動態,學習先進經驗,查找自身不足,補齊短板弱項。
4.互動交流,家校一體。要真正落實好智力障礙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教師和家長的互動交流必不可少。學校要充分認識到家長在智力障礙學生職業教育中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定期舉辦交流活動,搭建教師、家長分享交流平臺,讓家長了解特殊職業教育與支持性就業狀況。學校通過面對面座談,發放職業教育問卷等形式,了解家長對學校開設職業教育所持的態度,了解學生回家后的表現,進一步摸清學生特點和特長。學校在充分征求和尊重家長意見的基礎上,確定學生職業教育的專業方向,并篩選就業意向較為集中的相關行業進行銜接,使學校開展職業培訓能夠有的放矢,與家庭、本人和社會不脫節。從近年來學生就業情況來看,凡是學校、教師與家長交流互動做得好,職業規劃和培訓把握得準,學生畢業后一般都能有穩定的就業,社會效果和反響都比較好。
5.政府牽頭,托養兜底。對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來說,由于自身條件所限,學校無法對其進行正常的職業培訓和引導就業。學生畢業后,大多數家庭由于父母外出工作無法對其給予有效監護,導致學生的安全隱患和安全事故頻發。其實這些特殊的孩子理應由政府牽頭,委托社會機構進行托養。但智力障礙人員的托養問題,一直是一項艱巨的工程。聯合國早就制定通過了智力障礙人員保障相關權利公約,其宗旨就是進一步促進、保護和確保實現所有智力障礙人員的人權,使其能夠平等地享有社會參與機會。早在2019年的全國兩會上,中殘聯主席張海迪就如何做好殘疾人的托養問題作了專門報告,她在報告中指出,提供社會化托養服務是重度殘疾人及其親屬最現實、最迫切的需求。這項工作不僅需要政府不斷加大指導和投入,也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我們應當盡快效仿香港、臺灣和內地發達省區市的做法,成立蘭州市智力障礙人員托養就業服務機構,實行終身拖養服務,減少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同時,要加快完善托養服務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資金保障,通過建立與智力殘疾人托養服務相關的服務項目,如學齡前兒童早療項目、成人日托中心等,不斷提高托養服務的專業化水平。特殊教育學校可以與殘疾人托養中心建立定向合作關系,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托養和培訓,以減輕家庭的壓力,服務于社會。
6.完善政策,依法保障。當前,無論從政策層面還是特殊教育學校可持續發展和家長需求上看,我們都必須更新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職業教育思想,從立法的層面保障職業教育成果。特殊教育學校建議省市縣各級政府加大關心和支持力度,出臺和補充完善相關文件規定,對在各類培智學校開展職業教育,引導幫助智力障礙人員就業的情況進行硬指標考評考核,對有條件的企業和有關單位提出明確要求,督促必須嚴格按照《殘疾人就業條例》規定的“殘疾人就業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的1.5%”的規定,下大力氣解決這些人的就業問題。對于智力障礙人員開辦的個體經營場所或攤點,要加強引導,鼓勵奉獻愛心,營造氛圍,宏揚正能量,倡導全社會更多的單位和個人定期到這些地方消費,逐步促進和提升他們的經營效益,使他們能夠融入正常社會。
總之,特殊教育學校要爭取更多社會資源,為智力障礙學生的就業提供更多渠道。并通過與用人單位的溝通,讓智力障礙孩子們的就業環境更加和諧溫暖,也使他們獲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參考文獻
[1]馬德佳.仰望星空為愛前行——蘭州市城關區輔讀學校特教工作散記[J].甘肅教育,2019(10).
編輯: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