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平 呂生華 張曉玲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學校中的比重在不斷增長,而這些隨遷子女在進入新的環境后在學習和心理上表現出較弱的適應能力,這給輸入地學校家校共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在家校共育的策略和方式上進行了大量地探索,以期促成家校共育的多元化。
【關鍵詞】家校共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現狀;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077—02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家校共育成為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筆者將從家校共育的具體內涵出發,闡釋其重要性,同時就如何將家校共育策略應用于教育教學之中提出見解,期望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
一、家校共育的具體內涵及其重要性
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從培養人的角度來說,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應該相互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成長。家長在教育中應該尊重教師的專業主導作用,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時候也應該重視家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斷爭取家長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形成教育閉環,這樣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
二、家校共育視角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現狀
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經濟相對落后,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來賺錢養家,因此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然而務工人員對于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較低,導致孩子在進入新的學習環境后,出現諸如學習退步、喪失自信等學習和心理健康問題。而家校共育是家長和教師相互結合的合作式教育工作開展方式,通過合作突破自身在教育管理中的局限,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在正確地引導,以及健康的環境中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在多年的家校共育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些問題和漏洞,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很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在孩子的教育管理過程中自身所肩負的責任;二是很多家長力不從心,因為工作壓力較大無法參與到孩子的教育管理過程中去;三是很多教師忽視了家長在學生教育管理中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僅僅是憑一己之力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嚴重影響了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在這樣的教育管理現狀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中家校共育模式的開展勢在必行。
三、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實施的家校共育
1.向學生家長普及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目前,很多家長缺乏家庭教育意識,錯誤地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教師應該擔負起教育學生的全部負責。家長只顧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很少過問孩子的精神需求,這種家庭教育現狀,會降低學校教育的效果,會使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因此,學校應該向學生家長普及家庭教育知識,使他們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師可以鏈接家庭教育課程供家長觀看,向學生家長展示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重要性,還可以組織家校座談會,普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各自特點,便于家長理解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對學生的成長來說,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環境既包括學校環境也包括家庭環境,家長要認識到構建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對學生的重要意義,有意識地為學生樹立榜樣,有意識地向學生傳遞人生經驗,有意識地為學生構建更有利于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2]。
2.提高教師管理水平,促成家校合作。教師想要真正實現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首先需要深刻認識共同管理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其中要求教師能夠與學生家長樹立起相對一致的教育管理目標,達成教育的共識,才能雙管齊下地完成合作教育。學生家長由于認知水平差異,對教育管理工作的見解也不盡相同,教師要補齊家長認識的短板,與家長共同進行教育策略的整合和改進,以推動學生的發展和進步。
其次,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如果教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過于傳統,與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規律不符,那么教育管理工作將無法達到家長的預期,這會降低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熱情和積極性。所以,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工作實施階段,要對學生進行經常性家庭訪問,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生性格、愛好等,并且在與家長的溝通中,了解家長對于孩子教育問題的態度,在此基礎上更新管理理念調整管理方法,有助于教師后續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3.通過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班主任要經常組織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家長會,和家長互換學生的日常表現。班主任可以改變家長會的傳統模式,可以由學生自己主持,以座談的形式營造溫馨和諧的會場氣氛,有助于實現家長會的效果。學生參與其中,也是體現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的有益實踐。家長會上,教師對于學生的優點要給予公開地表揚和獎勵,而在提出學生的問題時,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教師可以只談現象,不針對個人,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和自尊,給學生反思的時間和改正的機會。這種三方的座談家長會,不僅形式新穎,而且能使家長在輕松的環境中了解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理解家校共育的積極意義,感受到教育的溫度,進而激發他們參與其中的積極性。而且在這樣的家長會中,教師、家長和孩子面對面溝通,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給工作繁忙的父母創造了面對教育問題的機會。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而孩子的成長需要家校共育的一路指引,所以家長應該重視學生的家庭教育[3]。
4.發揮學校教育主導作用促進家校共育多元化發展。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管理工作開展和實施的過程中,想要真正地發揮出家校共育的優勢和特色,還需要學校方面的重視和大力支持,為家校共育搭建起良好的溝通平臺。例如:一般情況下,外來務工家長與教師見面溝通的機會就是家長會,但是在傳統家長會議過程中,教師所能夠提出的都是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并且重點溝通學生考試的成績和當前學習的狀態。這種溝通方式除了內容單一片面之外,還有溝通不深入、頻次少的特點。所以學校需要定期制造多種多樣的家校溝通機會,比如運用電話、QQ、微信、釘釘等線上交流方式,使家校之間有更多實現同力合作的機會。
5.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對學生進行教育。初中學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他們既渴望獨立但又難以達到真正的獨立,情緒狀態十分多變,加之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因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要格外傾注愛心和耐心[4]。由于教師身份的特殊性,學生很有可能在遇到問題時,尋求老師而非家長的幫助,所以,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走出困境,包括社交的問題、學習的問題、情感的問題等。而當一些問題教師自身也難以解決的時候,要及時尋求家長的幫助,與家長進行反饋和對接,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但在反饋這些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理解學生的感受,保護學生的自尊,避免學生將教師當做“告密者”,反而疏遠了師生之間的關系。
6.尤其關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進入新的環境后,心理上會產生較大的落差感,容易在生活、學習上與班級同學暗自比較,以致于產生自卑等心理,所以教師在對這些學生進行教育時,應該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幫助他們理解自身的情緒,并且教給他們排解消極情緒的方法。家長也應該關注這些問題,要給孩子更多地理解和陪伴同時父母要具備積極樂觀的心志,懂得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處理好情緒和壓力,為學生樹立榜樣培養學生不以物質條件作為攀比的良好品質,致力于提高自身學習成績以及道德修養[5]。
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常被稱為“流動之花”,這是指學生雖然處在不斷顛沛流離的環境之中,但仍舊通過自己的努力成長為了人格健全的,成績優異的,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這些學生群體的成長,應該得到教育界和社會的關注,這些學生應該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培育下,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曹錦羽.攜手共育靜待花開——家校合作視野下的“問題學生”轉化策略[J].啟迪與智慧,2020(05):43.
[2]潘文格,楊佳純.社會工作視角下外來環衛工人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研究——以C市城區外來環衛工人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07):98-101.
[3]朱錦華.多管齊下實施個性化教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心理狀況及教育對策的個案分析[J].考試周刊,2018(11):49.
[4]王金華.家校共育基礎教育管理模式的操作與執行——德育改革的思路與出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2(S2):279-280.
[5]馬谞.城郊學校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模式探索[J].教育革新,2020(03):13.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家校共育視角下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現狀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9]GHB0420)
編輯: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