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祥
【摘要】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農村學校的生源在不斷減少,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城入學。鄉村小規模學校在這一背景下產生。推動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的改革發展,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文章針對農村學校中生源自然減少的現狀,解決當下農村教育的主要矛盾,實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決策,推動“兩類學校”的改革發展,采取“育、動、用、情”的教學行動,助力農村“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的高效化。
【關鍵詞】兩類學校;教學行動;思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084—02
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簡稱“兩類學校”)是城鎮化推進、鄉村學校撤并和城鄉教育質量差距等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鄉村學生“成規模”“稀疏式”向城鎮學校流動,導致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呈現出“城擠”“鎮宿”“鄉弱”的形態格局。針對這些問題,相關部門發布的文件,明確提出基本補齊兩類學校短板,進一步振興鄉村教育,基本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1]。筆者所處的學校為甘肅省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從工作實踐可知,目前農村的教育出現了兩個新矛盾:一是逐年減少的學生人數與超編且逐年僵化的教師資源之間的矛盾;二是生源質量參差不齊與發展鄉村振興所需有生力量之間的矛盾。筆者以一名農村學校教師多年的工作經驗出發,思考農村學校教學的現狀,提出能夠推動“兩類學校”的改革發展的策略,本著“留學生、促教學、謀發展、升質量”的出發點,談農村初中“超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的思維策略。
一、育——踐行溫情“陪伴”,挖掘學生的潛質
農村學校要一改傳統的“量大面寬”的粗放式教育到“精準點細”的針對性教育,由“硬教”到“陪伴”。農村初中“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才是實施和重塑農村教育“轉型產業”的溫床和平臺。
1.農村初中“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能注重培養學生知識、技能,還能夠進行針對性的學習輔導。與傳統四五十人以上的班級相比,在十幾人的小班中學習,學生有更多的展示機會,教師也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惑。
2.鄉村初中“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給予了教師分配“營養”的可能。傳統大班額教學是“一鍋飯,全班搶”的粗放式教學,教學缺乏針對性和可塑性,小班額就十幾名學生,教師有充分的主動權,對“缺水”的學生澆水,對于“缺少營養”的學生施于養料從而給予學生精心的關愛與呵護。
3.“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賦予教師個性化評價評估學生學業水平能力的可能。在此種教學行動中,教師有精力、有能力對每一個學生做出科學的評價與個性化的評估,肯定學生的成就感和存在感,激發和駕馭學生的創造性和潛在智能,精準定位并實施幫助。教師才有可能實施“教在當下,育在未來”的主動權利,真正實現“陪伴育人”的職業價值。
二、動——樹立幫助理念,引領學生的發展
在“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中,教師既要注重教學常規課程設置,增強師生互動交流,也要引領學生勤于思考,觸發學生多思考。
1.有助于實現教師與學生聯動。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零距離接觸,運用交流、討論、表演、操作不同手段,充分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在生活體驗中,教師來到學生中間用以身示范等方式,用行為說服事理,最大可能使每一位學生動起來。師生上下聯動,生活中有學習,學習中有生活,在聯動中消除師生間的距離,不經意間使學生獲得新知。
2.有助于實現教師與家長互動。每位學生家長都能參與并體驗教育教學來“當教師”;教師關愛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來“當家長”。運用校園開放日、家長會、教師家訪調查、送教交流等多種途徑,獲得真實素材,從而描繪每一位學生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的坐標,因材施教,真正意義上達到育人的效果。
3.有助于實現學生與家長互動。教師規劃了班級的發展方向,有助于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家長的頻頻參與,給予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平臺。活動中仁孝,善念,感恩,理想,價值等思想在學生的內心萌動,這和家長的期望相互交融,彼此碰撞出“火花”,家長踏實了,學生有動力,教師的職業價值才得以實現。
4.有助于促進學生成長。這一過程需要時間,需要呵護,需要陪伴,教師可以記錄每一位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可以繪制每一位學生成長發展的“坐標圖像”,從而精準地展現出學生的成長軌跡。
三、用——注重實用,賦予教育主動權
注重實用,不斷實現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教師應具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視野,先科學設計“建筑”的效果與結構,再著力于“添磚加瓦”,改變傳統大班額教學中的局部到整體的狹隘格局,賦予教育的主動權。
教師提升教學應變能力,采用“深出淺入”的方法講解教材內容。在“小班額+寄宿制”的背景下,農村初中教學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學生學習空間足,教師可不拘泥于形式的束縛。桌椅擺放,座位調整,不拘一格;教室布置,張貼宣傳,形式多樣;課堂教學,資源共享,有聲有色……學生置于知識的海洋之中,學生沉醉于藝術的美感之中。二是學生生活空間廣,教師不受限于內容的羈絆。校園文化,社團活動,體藝競技、事跡報告、營養膳食等各個方面都要呵護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的習慣。
“用”是教學行動實施過程,學生“盲點”的觸發,突出點點滴滴,真真切切。可面批作業,個性化發現問題,普遍性總結經驗,著力有效開展任務型輔導;可多元化評價學生發展,就一個問題,一種現象甚至一句話開展討論,肯定學生的成績,在認同中提高認識站位;可精準定位學生的學業,創造性指導學生的發展;可關注學生身心發展;可監管學生的習慣,杜絕欺凌,懂法守紀。
四、情——著眼“純樸”,影響學生的人格
在“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中,教師要將純善樸實的真情融入其中。一是情景交融,情不自禁。“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中,最容易聚攏學生的情緒,能廣泛地激起學生的心理波動。教師應走下講臺,回歸學生的本位,運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降低知識的抽象性,提高知識的形象性。二是聲情并茂,通情達理。在“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中,教師真正實施對每一個學生的照顧,從一定角度提升學生的地位,影響學生的習慣,增強師生間交流的信任程度,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自豪感,從而才會有責任、有擔當。在行動交流過程中,可以多渠道,多途徑地疏通引導,不僅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健康的人格,發展學生的潛能。因此,“聲情并茂”是手段,“通情達理”是過程,實施手段與過程的完美結合,就能疏通學生的心理,呵護每一個學生成長。三是動之以情,情有可原。每位教師面臨的畢竟是發展中有待提高的學生,錯是必然的,是學生成長記錄的痕跡,錯又是正常的,是學生成熟標志的經驗教訓,在“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中,學生錯的表現更突出、更鮮明,教師尋找出錯的根源所在,這樣處理錯的方式才能更精準,改變錯的成效更到位。“動之以情”是教師的情懷與態度,“情有可原”是學生的成長與經歷,教師以無限的熱情關愛學生,學生以無限的價值回報社會。四是手足情深,情真意切。在“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中,師生間更易成為朋友,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成長的點點滴滴,無不滲透著教師的關愛與情懷,學生的每一個收獲,無不映襯著教師的身影與期望,學生感恩、教師自豪的互動是教師職業價值的再現,師生情感高度升華,由此將會產生較為積極良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在新時代,教師要踐行立德樹人,尤其在亟待復興的農村教育發展中,“小班額+寄宿制”教學行動著力助推了每一個需要發展的農村學生,是鄉村振興戰略決策實施中農村“有生力量”實體交匯的“節點”,“節點”的思維策略,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宇文,侯鈺婧.農村兩類學校布局優化的現實問題與方向選擇[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03):78-83.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鄉村寄宿制初中超小班額特色教學的行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3215)
編輯: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