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力
(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成都 611130)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在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將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結合起來,探索實施1+X證書制度。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不斷推進,技能人才缺口不斷增加,傳統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局限性凸顯,這也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融合1+X證書這一全新的制度,對于復合型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的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主要是基于企業的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在方案的制定上缺少與企業的有效溝通與反饋,因此不能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高度統一與有效認證;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也較為單一,實踐課程的安排與實際應用場景脫節,教學方式偏向傳統模式,在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高職院校,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產教融合項目更多停留于淺層次的項目,合作方式通常是與企業短期合作,缺乏政府推動的多方合作;評價機制較為單一,特別是在職業技能上,實際頂崗能力的考核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導致學生職業技能缺乏社會企業的有效認同。
隨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發展,軌道交通機電崗位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高職院校更多采用的是訂單式的學徒制模式培養學生,雖然與企業建立了聯系,但并不能夠高效的溝通交流,培養目標不能實際地反映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隨著1+X證書制度的試點與推行,培養復合型“一專多能”人才尤為重要。其中“一?!奔磳I化的職業技術技能,重點針對某類工作領域中典型職業崗位工作任務所需要的關鍵技能及核心素養,“多能”指在專業化核心技術技能領域之外,掌握多個產業發展態勢,精通多種與本職技術核心領域相近或相關范疇的,具有良好就業前景的職業技能[1]。而培養目標與1+X證書的有機結合,能促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目標與結果的一致,真正達到培養適應企業需求人才的目標。
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1+X證書制度下,在課程體系中融入相對應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是課程體系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2]。以軌道交通電氣設備裝調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為例,該標準分為了初、中、高三個等級,每個等級各包含4個工作領域、若干工作任務及具體的職業能力要求。通過對成都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長客新筑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等地區代表性企業調研,其內部相應崗位需求與軌道交通電氣設備裝調職業技能等級要求相契合,并且能符合崗位工作人員的遠景發展方向。
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要融入標準中的職業能力要求,尤其是專業課程和核心課程要能提供足夠的理論和實踐支持,與1+X中的X證書相對接,以證書為導向,培養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做到學以致考,學以致用[3]。同時在課程的設置上還需考慮學生的相應知識和技能水平,將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與職業能力要求形成過渡與銜接,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置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目標,在學生充分認識技能證書的基礎上,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不同學生階梯性提升,促進學生高水平專業技能的發展。
在1+X證書制度下,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學校的實訓與考核資源建設,更需要學校與他校、企業、政府之間的多方合作,實現共贏[4]。在學校自建的基礎上,開展與他校之間的資源聯合建設,發揮各自的優勢,為學生實現多角度全方位的復合發展拓寬平臺。深化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牢牢把握證書與企業之間的聯系,開展深層次的合作項目,共同探索課征融合的方向,讓證書成為教學的導向,成為企業職業能力需求的最直接體現。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學校企業網絡信息交流平臺,為校企合作提供質量與效率的保障,可采用PPP等合作模式,積極推動社會資本參與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營,加快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升級,保障課程融合的實訓教學開展,并可開展實施培訓,產生效益。
應該建立多元化、彈性化、開放化的評價模式,將1+X證書作為改善評價模式的著力點,基于企業的職業能力需求,將專業課程教師和企業講師評價相結合,同時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評價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包括學生和企業對培養目標達成的反饋[5]。依托政府助力建立一個綜合開發學習成果管理平臺——學分銀行。通過學分銀行建立專屬的學分賬號,學習者通過不同途徑、在人生不同階段取得學習成果,都可以以學分的形式存入學分銀行,并進行積累和轉換[6]。學校還需聯合企業與行業專家制定科學、統一的學分認證標準,將學分銀行的服務延伸至企業之中,真正做到終生學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