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維凱
(重慶市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 409000)
作為實施職業教育的中職學校,其教學目標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為社會培養大量的技術型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而社會實踐就是學生真正走向社會的“過渡橋”。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相關技能知識運用到生產生活之中。在社會實踐中發現自己所學知識的不足,然后加以改進,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不僅能獲取勞動報酬,還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個人價值。但近年來,中職生在社會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1]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得總結這些問題,探究問題出現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
中職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暴露出了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2]:第一,無組織無紀律,在未取得帶隊老師及公司負責人的同意下私自曠工,去向不明;第二,社會實踐是一場社會性的實踐活動,與他人交流合作是無法避免的,許多學生在社會實踐出于主觀或客觀的原因,與企業的相關同事、領班相處不融洽,單方面認為領班、同事處處針對他個人,導致人際關系不和諧;第三,中職學生雖然已經進行社會實踐,但依舊沒有脫離學校組織,依然還屬于學生身份,但諸多學生以為自己已經踏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沾染了許多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比如打架滋事、酗酒鬧事、抽煙、早戀等;第四,個別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出現以自殘對抗教學實踐、教學實踐中存在心理異常等現象。
中職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出現問題,肯定與學生個人有緊密的聯系[3]。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時,年紀小,身心發展尚不完全。問題的出現肯定與其身心發展不健全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學生的心理不成熟。社會實踐,目的不僅是要學生從物質層面嘗試適應社會生活,還要讓學生在意識形態上有所成長,達到以積極健康的思想看待社會生活。但許多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心理意識沒能跟上,依舊以學生的不成熟心理去對待。其次,學生在學習階段養成的個人生活習慣也與問題的產生息息相關。諸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夠自律,導致其不能積極順利地適應社會實踐。在嚴格的企業制度中,慵懶、不自律的生活習慣難以參加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而導致問題的出現。
首先,社會大眾對中職學生的認同度普遍不高,多認為中職學生是學習的失敗者,本能地認為他們品德紀律差、生活習慣差、學習能力差。這種認識雖然過于偏激,但不能否認的是,與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中職學生在整體上自我約束能力差,學習意識淡薄,行為規范差[4]。但許多學生沒有擺脫社會上的偏激認識,不思積極地改善自己,反而自暴自棄,以不積極的心態去應付社會實踐。在家庭層面上,多數中職學生家長的認知水平還停留在認為社會實踐就是簡單意義上的打工,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夠充分,這種消極的思想影響到學生,導致學生不積極的心態對待社會實踐;其次,多數父母對學生的教育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滿足,認為孩子能夠參與社會實踐,獲取勞動報酬便已經足夠,忽視了從情感角度去教育孩子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最后,家庭的變故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創傷是難以磨滅的,情感上應有的溫暖感與親切感缺失,導致學生以不積極甚至對抗的心態對待社會實踐。
學生不能以積極的心態參與社會實踐,企業在其中也需要負相應的責任。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企業存在管理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等相關問題。首先,企業的工作流程需要完善。作為學生,他們是首次參與社會實踐,對于企業的相關工作流程不是很熟悉,導致他們在工作時遇到問題時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找誰人匯報。其次,企業的人文關懷不夠。雖然企業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盈利,但是部分企業過于注重經濟效益,只注重實習學生是否完成工作任務,忽視實習學生的心理需求,導致學生的工作積極性不高。最后,企業的監管不到位。多數企業雖然有明確的工作流程、全面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具體的生產工作中監管不到位。表現為部分管理人員素質低下,對實習學生進行言語侮辱、打壓等不正當行為。企業管理人員不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導致實習學生對企業的不信任,進而問題頻發。
在全面分析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為何出現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社會實踐中出現的相關問題,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對各位老師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首先,作為教師,應該發揮教師自身的導向作用,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教育,引導學生認清當前社會嚴峻的就業形勢,鼓勵他們學習相關知識技能,認識到升學有望、就業有路,以便日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其次,作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帶隊老師,要發揮帶隊作用與實踐單位進行溝通交流,加強校企合作,做到互惠互利,增強團隊意識,并及時處理學生與其他單位人員之間的矛盾。最后,教師應積極與家長溝通交流,引導家長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鼓勵交流,形成教育合力,讓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有來自家庭的情感支撐,以便更好地投身于社會實踐中來。
綜上所述,中職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暴露出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來自學生主體、社會、家庭以及實踐企業等諸多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教育工作者應當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發揮帶隊老師的管理作用,以及積極聯系學生家長,構建教育合力,達到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為國家與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