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 宋關德
(成都藝術職業大學 四川成都 611433)
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經營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體育行業同樣如此。體育行業現在的一線員工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十分突出,這已成為制約體育產業升級的主要因素。這就要求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職業本科必須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解決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行業需求之間的矛盾,讓本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能滿足體育行業的實際要求。
培養體育專業本科生是國家為實現體育強國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體育行業人才缺乏的重要手段。然而,從目前體育類學科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出現了一系列的難題,學生的專業實用技術不過關、不能適應崗位要求等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影響了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進而打擊了在校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甚至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為了解決這種實際問題,國家設置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職業本科專業,目的就是希望學校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前體育行業的實際需求,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解決體育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為體育行業輸送更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
國家在設置職業本科的時候就要求學校保持職業教育屬性,辦學定位明確,發展目標明確,能主動服務行業經濟發展,促進學生充分就業。
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職業本科的目的是解決體育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以及為體育行業輸送更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職業本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以“體育健康與指導、體育產業經營與發展”為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待學生一出校門就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得心應手地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為自己帶來幸福,能夠找到職業的自豪感。因為職業本科就是基于社會和行業的需求而設置的專業,是為了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學校應結合社會和行業的實際需求情況,和企業共同制定滿足行業崗位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體系。專業的教學內容也應該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來進行設計,應該對體育行業的發展標準與崗位要求進行仔細的研究,在學校基本校情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創新,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突出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為適應學生的職業發展、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服務。
對于學生專業能力培養來說,實踐能力尤其重要,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與設計。基于學生的實際就業情況與成長需要來設計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的培養。目前,體育專業課程體系還不夠完善,課程數量、種類明顯偏少,應用性、實踐性仍然存在缺失,對于學生能力的形成有著制約作用。因此,職業本科體育類專業應該按照體育行業職業崗位的需求合理設置專業課程,讓學生德技并修,能滿足體育行業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要求。專業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內容的安排一定能適應體育行業的發展,根據新技術、新項目、新規范要求的調整與更新機制,增加專業課程的種類、數量,以適合、豐富教育教學為出發點,用職業道德修養來約束和評價學生,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形成,打好扎實的基礎。
對于職業本科體育類專業來說,學校應該把物質保證做好,加大器材、設施的投入,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如學校可設置足球、籃球以及羽毛球室內訓練場館,可以設立瑜伽活動訓練室、健身實訓中心,定期舉辦社會體育專業的各類比賽,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
學校應緊跟社會和行業的發展,及時增加大眾實際所需要的項目,如傳統體育、休閑體育、康復體育等。課程開設要與學生的實習、就業等環節密切結合,將健身、戶外旅游、體育產業營銷、營養保健、科學飲食等方面的課程均納入正常的課時。并配備專職教師,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拓展拓寬學生的就業面,發展就業空間,為學生的就業提供堅實的保障。
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整體素質。
學校應該汲取日本、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結合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模式,可以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引用情境教學、目標導學、問題教學等先進理念,注重學生的合作、互助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求知欲。
社會體育指導美譽管理職業本科人才培養是以就業為主,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作為專業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教學過程中,課程設置應注重實踐性,注重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升專業能力。專業要瞄準行業企業技術技能需要,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開發設置實訓課程并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實踐性教學課時應該占總課時50%以上,還要組織學生定期到實習實訓基地進行跟崗、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專業發展。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方針,促進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發揮,讓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實踐的高技能。
對教師的評價應由學生評價、督導評價、同事評價等多種模式的綜合組成,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保障體育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均衡發展。
對學生的評價內容要盡量全面、客觀、公正,評價目的要明確。重視自我評價的運用,重視學生的體育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期間的進步狀況與努力程度。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從學習效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出發來進行。注重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定量評價綜合運用。評價內容不能由一次成績測定組成,應該與平時的課堂表現、實習實踐活動、綜合調查等多方面的活動相結合,便于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讓學生自發地到社會中去學習,去提升,去研究。
為體育產業大規模、高質量、快速度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職業本科專業必須堅持開展校企合作,讓社會體育職業教育更加有效地服務于體育企業、體育行業以及地方經濟。學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長效機制,讓企業參與到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在學校內的建立實訓中心,滿足專業教學的需求,也可以將企業的運營場館作為校外的實習實訓基地,滿足學生的實習實訓需求,從而實現產教融合。
總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職業本科是新時代的產物,是國家為解決體育行業專業人才的不足而設立的。學校應該根據國家設置該專業的初衷,制定滿足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強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創新專業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實現為體育行業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