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
(鄂爾多斯職業學院 內蒙古鄂爾多斯 017000)
伴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辦學規模的逐漸擴大,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提出“高素質”的呼聲越來越響,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工程也在不斷的革新和進步。除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的素質教育基礎功能外,向各類實踐活動要素質成為行之有效的渠道,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就是各類實踐活動之一。當下,總體來說各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組織基本建立;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規模和頻次都在增加;志愿服務活動的項目日益豐富;學生素質提升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擴展。當然,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社會異常價值觀的不斷涌現,志愿服務活動也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
從組織的角度講,當前各高職院校都在開展各種類型的志愿服務工作,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透過現象看到志愿服務活動的背后,還是存在一系列問題的。首先:組織管理機構界定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工作歸口應該在學工部門或團委,但再往下就很少有專人專崗了,也就是說管理部門僅是承擔了指揮的作用,具體操作會布置安排到二級學院的學工口上,二級學院缺乏應有的主觀能動性,從組織的角度講必然就缺乏了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志愿服務活動的資金投入不足,包括必要的經費、裝備、統一的服裝等投入都不能有效保障。最后還有指導教師的數量和專業性參差不齊,有的僅是一名輔導員或者領隊,一項志愿服務活動必須要有它的主題、思想主旨、策劃方案、效果預期等,如果專業的指導老師跟不上,那么活動的實效性就會大打折扣。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其社會性更強一些,從而社會中的一些畸形的價值觀和不好的習慣會隨著他們參加單招考試、降分錄取、“3+2”中升高等方式遷移到學校,具體到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上來,有的學生就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功利態度。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入黨有無幫助?是否頒發榮譽證書?評獎評優是否優先考慮?我們把這些歸類為極端功利性表現。其次,有部分學生雖然參加活動,但又出現挑項目,挑角色的問題,大型的、官方組織的活動。比如大型運動會參加的人多,甚至人滿為患,日常的公益活動參加的人少,這也是一種功利性的表現。還有就是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消磨時間的,有空就去、沒空不去;想去就去、不想就不去;心情好去、心情不好不去,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這些學生即使參加了志愿服務活動,往往也會凸顯團隊意識缺失、合作精神不足、紀律性差、不服從指揮等問題。總的來說就是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精神理解和踐行得不夠,功利色彩濃厚。
當下,各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活動項目主要包括三大類:一類可以歸納為傳統項目,主要包括各類公益活動,如公眾場合的衛生清掃、敬老院、福利院獻愛心、暑期下鄉活動等。另一類是常規項目,主要包括各種紀念日、節點、宣傳日等,如學雷鋒紀念日、清明節、無煙日等組織的活動。再有一類我們總結為隨機項目,包括某城市承辦的大型國際、國家賽事活動,如大型運動會、國際馬拉松、周年慶典等。這類活動學生能參加的次數和人數都有限,所以大規模的志愿服務活動主要還是集中在前兩類,但前兩類活動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創新性少、項目單一、學生參加后極易產生厭倦情緒。特別是現在大學生都是90/00 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興趣是需要不斷激發的,如果志愿活動項目的創新性、以及活動過程中組織方面和內容方面的創新性不足,是很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的,即使參加了,持久力也不會太強,效果顯然。
針對組織機構、投入、管理與指導老師的問題,本文認為,各高職院校需要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機制。首先要把組織機構健全,職責明確,最好做到專人負責,使該校的志愿服務活動呈規范化、專業化和可持續化。組織管理部門要設定嚴格的準入條件,以保證志愿者隊伍的基礎素質;要行成在過程中培訓和考核的機制,保證志愿者隊伍的精神狀態始終處于正態方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始終處于穩步上升的趨勢;要保障對因畢業或其他原因退出志愿服務隊伍的同學們志愿工作的認定,具體可以頒發榮退證書。其次要保障必要的經費、裝備投入,組織管理部門要做專門的經費預算,切勿讓志愿者們精神奉獻的同時,還要附帶“物質”奉獻。最后就是指導老師的不足問題,組織管理部門可以采取多方聯動的措施,尋求外援來解決這一困境。比如可以通過對接與本校思政部建立合作機制,思政課要進行實踐教學,苦于無載體;志愿服務活動本身又是非常典型的思政實踐課,但又苦于無指導老師,可以將二者嫁接起來,賦予志愿服務活動于思政實踐課的部分學分,思政老師可以隨同學生們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給與相應的指導和評價,一舉兩得。
要抑制志愿服務隊伍中的功利化思想的滲透和蔓延。志愿服務活動的前提是需要志愿者們透徹地理解和堅定地踐行志愿精神,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則就成為不了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志愿者。因此,在招募環節,組織部門就要做好宣傳、摸底、培訓工作,可以增加一些有儀式感的環節,比如簽名、壓掌印、宣誓等,強化學生們的認知。也要定期組織舉辦一些培訓環節,包括志愿服務精神的夯實、志愿服務技能的提升、團隊合作精神的拓展訓練等。最后還要增設考核淘汰環節,可以根據服務者的打卡次數,服務效果,日常表現等予以考核、誡勉、甚至勸退,這樣才能保證志愿服務隊伍在精神境界上的純潔,保障志愿服務的效果。
要探索拓展志愿服務項目的外延,增加項目的創新性和吸引力。組織管理部門可參照學生的學分制模式,創新參與度,比如可以將常規項目設置為必修項目(意思就是必須參加),將傳統項目設置為必選項目(在項目類型上是必修,在參與次數上是可選),將隨機項目設置為加分項目,因為隨機項目往往由主辦方把關會比較嚴,條件苛刻,未必所有人都可以參加。在此基礎上,組織管理部門就可以構思傳統項目和常規項目的創新性,擴展服務項目的類型和外延。比如可以將志愿服務與脫貧攻堅聯系起來,學生未必要蹲守扶貧一線,可以在校園中利用網絡搭建運營平臺,幫助貧困地區找貨源、找銷路等。這樣既可以將志愿服務的精神波及得更廣、更深,也可以調動大學生們的積極性。
高職院校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是青年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佳途徑,也是社會育人的集中體現,更是高職院校學生厲練德才兼備身份的重要渠道。因此各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構,加強服務管理,注重精神價值引導,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實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