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濤
(廣州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6)
基于過去接受的教育經歷中,大學階段的學生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對世界的意識體系,探索的目標也由外界客觀事物轉向了自我內在的價值、意識等方面[1]。這種以現階段的迷茫與對未來的希望為驅動力的探索[2],通常需要高校教育者予以恰當的引導,幫助學生協調因新環境給其帶來的不適感、構建客觀的自我評價標準,使其無論是在行為還是在思想上處于獨立自主的狀態。
自我規劃十分重要,其不僅影響學生現階段的大學生活質量,還會對今后所要實現的自我價值、人生目標產生積極或消極的作用。然而,由于親友的干涉和學生自身對各個專業的學習內容了解并不透徹,導致不少學生在自我規劃上較為盲目,缺乏理性思考,在學習一段時間專業課程之后,才發現所學與理想不符。又如,部分學生雖然選擇到與自己興趣、追求相一致的專業,但卻并未將四年的時光進行系統規劃,存在浪費時間、盲目努力的情況,致使所學并不能完全符合社會對行業的要求。如此,既不利于自身價值的實現,也不利于未來行業乃至社會的發展。
相較于過去的教育經歷來說,高校的學習生活更自主,氛圍也更加開放,教學資源也相對更加豐富,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化被動為主動的學習過程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條件基礎。但部分高校學生并未意識到這點轉變,其在思想上停留在高中時期,仍舊過分依賴教師對其的督促。自我管控意識不足,能力尚未開發,加之新媒體、網絡游戲的干擾,導致其并未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
大學階段的教學環境、生活環境等方面與高中時期存在很大的不同,需要學生努力調整自己盡快對其適應。住宿式的生活,不僅考驗學生獨立自主照顧自己的能力,還十分考驗其與人交往的能力。除了生活上的轉變,高校學生還需面臨學習、就業等方面的轉變,高校的教師一般下課之后就很難在課間時間見到,許多學習上的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尋找解決的途徑;就業方面也需要學生在學習就業指導課程后,自己去尋找匹配的行業和公司。據調查,大一學生主要在生活上的調適能力不足,大二學生主要在學習上的調適能力不足,大三、大四學生主要在就業上的調適能力不足[3]。
“創新”既是國家順應時代變化而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育人方案的主要改革方向[4]。現階段,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欠佳,具體體現在:一在想象力方面,高校學生目的性想象較少,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很難獨立創造與想象出新的事物;二在質疑的勇氣方面,高校學生對書本上的理論、教師的教授內容等缺乏質疑的勇氣,甚至無法獨立對其進行思考,只是單純被動地接受;三在批判性思維方面,極大部分的學生并不能對所學理論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習停留在淺顯的表層,較少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法對差異的思維做出敏感的反應。
心理幸福感有賴于自我目標的實現[5],但由于高校學生缺乏自我規劃的意識和能力,導致其在實現心理幸福感時易受到阻礙。可優化的措施為:首先,使學生接受專業心理師的指導,幫助其完成多項性格與人格方面的測試,如DISC 性格測試、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試[6],從科學、量化的角度深化對自己的認識,尋找自己的愛好和對自己產生高效激勵的要素。其次,高校設立轉專業教學管理機制,通過績點、學分等指標為學生提供二次匹配自身特點專業的機會,并由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幫助其了解該專業今后的就業方向。最后,根據自身性格特點和專業的就業方向,制定自己接下來在校的時間規劃,將自我實踐納入進來,如,在保證課業的前提下兼職實踐訓練,尋求將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
增強高校學生的管控能力,可通過:一是發揮榜樣的力量,挑選同專業、同班級群體中自我管控能力較強的學生樹立榜樣,以學生內部的監管和平輩壓力的心理代替教師的管控,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提高學生自我管控的意識;二是建立責任制度,增強學生體驗感,責任制度即是建立學生間的管理委員會,管理干事由群體里的學生輪流充當,使其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在管控他人的同時,增強自我管控的體驗感。以此來促使學生通過自我管控完成自我規劃目標,從而獲得的心理幸福感。
自我實現視野下,良好的個體關系有助于學生獲得心理幸福感。當學生應面臨環境變化而帶來的自我調適不足時,首先需要從溝通入手,通過學校教師、心理輔導師等具有耐心和責任心的人員幫助學生適應這種轉變,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交際觀念,包容個體間的差異,以尊重互相理解為基礎,建立與同學、室友等之間得溝通;其次,多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內容可包括就業指導、高校學生學習座談會等,以一種輕松無壓力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大學生活的本來面目,促進自己意識的轉變;最后,成立專門心理咨詢室,鼓勵學生就心理的問題與專業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及時將內心的情緒排解出去,并通過專業職業水平測試尋找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
評價自我實現視野下心理幸福感構建的標準之一便是個人的成長。現階段,高校學生在自我創新能力上明顯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育中培養學生辯證思考的能力,一是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多啟發學生根據過往知識的積累,對現有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而非做教師的“應聲蟲”;其次,轉變教師與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敢于就所學的知識提出質疑而不承擔責罰,教師也不必因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而覺得受到了沖撞;最后,增加辯證觀點提出的合理性,能夠敢于提出批判性的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需要學生就其合理性進行再思考,教師需要提前對其進行引導避免因錯誤而導致其積極性受挫,如在質疑結論時,需檢查其前提假設、分析其論證的過程,當出現多重結論時需逐一對其前提和論證過程進行對應檢查,或以提供的前提假設為基礎結合自己所學,推導論證過程與結果,看是否與提供的相符合。
心理幸福感的內涵在亞里士多德后得到了明確,其具有客觀性,包含從自我完善向自我實現的邁進,再通過自我實現最后完成幸福感的獲得[7]。與心理幸福感相關的評價指標包含自我的接受與成長、生活目標、建立良好的關系、生命活力等維度[7]。因此,基于自我實現視角對大學生個體心理的幸福感進行探究,尋找幫助其實現心理幸福感的渠道與方法,對高校發揮教育中“育人”的作用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