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瓊
(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贛州 341000)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 年3 月,我國網民總規模達9.04 億[1],其中20~29 歲年齡段的網民數量最多、占比最高,這映射出大學生是使用網絡的主力軍、大部隊。當前,大學生在諸多因素的干擾下,導致他們在參與網絡活動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問題,這值得社會各界的重視。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道德方面出現的問題,及時掐滅不道德的火焰、掐斷其后路,有利于為營造良好的網絡風氣、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網絡道德素養保駕護航。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新時代有新的形勢,也有新的問題。在新媒體時代,面對網絡迅速發展、網民急劇擴張的形勢,大學生網民群體中逐漸顯露出四大“道德問題”,包括認知模糊、情感冷漠、意志薄弱以及行為失范。
網絡道德認知模糊主要表現為網絡中的個體對于網絡價值、網絡倫理以及網絡規范等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科學的定位。在網絡空間,大部分大學生形成了良好的網絡道德認知,只有少數大學生存在道德認知模糊的現象,突出顯現為:一是無法正確平衡現實物質社會與網絡虛擬社會二者的關系,導致其對于虛我與真我等產生認識偏差;二是無法正確處理個體原有的價值觀與網絡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基于此,部分大學生在面對網絡空間存在的各式社會意識形態、價值觀等的相互碰撞、沖擊時,容易迷失正確方向。
在網絡虛擬空間,大學生網民群體的道德情感整體呈現出良好發展的趨勢,但也有部分大學生網民出現了情感冷漠的問題,其突出表現為“圍觀”與“起哄”。“圍觀”,即部分大學生網民對網民生活中的受害者、逆境者、不幸者持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對其冷眼旁觀;“起哄”,即部分大學生網民對社會中的公共熱點、焦點事件持一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理,對其跟風、起哄,容易引發其他網民的“情緒洪流”,助推網絡輿論走向極端發展。
網絡道德意志薄弱主要表現為網絡中的個體在思想上不堅信、在行為上不踐行原有的正確網絡道德原則和規范,甚至對正確的道德原則持一種懷疑的態度。整體而言,大學生網民群體的意志是比較堅定的,意志薄弱占比較小,其最為明顯的呈表現是自律能力差:總是熬夜玩游戲、刷微博、看抖音、逛淘寶;其次,獨立思考能力差:面對學業上的困難,習慣性找“度娘”;最后,缺乏堅定的態度和信念,在面對網上報道的“扶老人反被訛詐”等現象后,內心開始動搖,甚至害怕主動去幫助處于困境中的人。
網絡道德行為失范主要表現為網絡中的個體在網絡上的行為暫時出現偏離正確行為軌道的一種狀況。一般而言,行為失范現象發生在大學生網民群體中的概率是相對較低的,涉及的人群亦較少,但是行為失范卻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當前,常見的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有網絡抄襲、發表不正當言語、傳播虛假信息、網絡詐騙與賭博以及傳播網絡病毒等,其中網絡抄襲(學術不端)比較突出。
問題的解決必須要找到“問題點”,即造成問題產生的原因。一般而言,某種問題的出現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亦是如此,其出現是由多方力量造就的,既包括自身方面的原因,也包括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網絡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強大的包容性。高度的開放性賦予了每個個體都有使用網絡的權利,他們可以自由交流、自由發聲,強大的包容性給予了各種文化傳播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就變成了一個文化大熔爐,其承載著不同類別的信息,融合了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摻雜著各式的價值觀,并且相互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碰撞,這使得大學生容易迷失方向。其次,網絡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每個個體的真實身份被隱瞞,這就為每個個體提供了放飛自我的空間。大學生可以抓住這些特點去擺脫現實世界的束縛,摘掉現實中的“面具”,在網絡世界為所欲為、無拘無束地進行各種活動,而不去把握自由的邊界,而“自由一旦離開了責任與義務,就會蛻為毀滅一切的沖動”[2]。
網絡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它的存在與發展得益于其合理性與可利用性。對于大學生而言,其本職工作是學習,而網絡作為一種工具,可以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揮“助手”作用,幫助大學生解答疑惑,拓寬視野,增加知識。然而,在海量的網絡信息、好玩的網絡游戲和新奇的網絡社交等環境的籠罩下,大學生很難把真正的“學習者”這個角色扮演好,因為他們還處在道德觀、人生觀的形成期,很多方面都還不夠成熟,容易遭受網絡上不良信息的影響。特別是對于那些自律性較差、明辨是非能力較弱的大學生,很容易沉迷于游戲難以自拔,變成“網癮少年”;同時,面對諸多的網絡信息,他們也容易被外象懵逼雙眼,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導致盲目跟風。
網絡道德作為網絡發展的衍生物,目前尚未得到大家的高度重視。站在高校的角度對該問題進行剖析,主要涉及兩大方面:一是大多數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納入網絡倫理道德課程,也很少開展有關網絡道德的專題講座、學術論壇等;二是些許已經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的高校,由于教師缺乏相應的網絡理論知識,存在教學內容陳舊、教育手段單一、形式主義嚴重、缺乏創新、針對性不夠等問題,使得網絡道德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缺乏較為有效的網絡監管體系和較為完善的網絡法律法規是滋生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單單靠網絡個體自身的道德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網絡法律的強制力和相關部門的監管力。但這也正是我國在網絡治理上的短板所在,即網絡監管體系和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其管理的有效性不能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需要多方力量的協同配合,為他們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空間和現實道德環境,提高其道德素質,引導他們做新時代的“合格公民”,而不是做令人心生厭惡的“雙面人”。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培養網絡主體的網絡道德意識,強化其網絡道德意志,關鍵在于網絡主體自身的內在教育,他人教育作為一種外在的教育力量,發揮的是輔助作用。大學生必須充分認識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增強自我教育的自主意識,強化自我道德教育,提升道德修養。
大學生強化自我網絡道德教育、提升網絡道德修養的過程,實質就是實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這個轉變是自我不斷更新、革命的發展過程,是自己的內心深處善與惡、是與非等道德觀念的斗爭過程。完成這個過程的轉變,需要學會“自省”“克己”“慎獨”。首先,學會“自省”,即檢省自己,從思想意識、言論行為等各方面審視自己是否遵從網絡道德原則;其次,學會“克己”,即節制自己,努力克制自己不恰當的欲望和不正確的言行,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最后,學會“慎獨”,即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保持正念、追求正確的網絡道德規范,達到網絡道德自律。“自省”“克己”“慎獨”,是自我內在教育的重要方法,大學生只有從細微、點滴做起,并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通過量的積累,才能促成質的飛躍。不管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絡社會中,持著“不知律己”“惡小而為之”的心態是要不得的。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提高網絡主體的網絡道德意識,形成規范的網絡道德行為,要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主陣地功能。學校必須充分認識其立德樹人的使命,通過對大學生開展系統的網絡道德教育及其實踐活動,以期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養成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的良好行為習慣。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要遵循“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事而化”的“三因”理念。具體而言,首先,高校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根據大學生利用網絡學習、交往的新特點,轉變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其次,高校要以“網絡道德”納入公民道德建設范疇為契機,增加網絡道德教育的課程設置比重,通過系統的課程學習幫助大學生形成完備的網絡道德體系,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觀;最后,高校要將網絡道德相關要求落實落細,通過提供實踐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與網絡道德相關的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將學習到的網絡道德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實踐,促進其良好網絡道德行為的形成。
國家相關機構是監督管理的前沿陣地。提高網絡主體的網絡道德認知,形成規范的網絡道德行為,要充分發揮國家相關機構的“把關”作用。國家相關機構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其作為“把關人”的重要職責,從源頭筑起“安全防護墻”,為網絡主體提供“保護傘”。
規范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政府部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及文化部等相關機構要積極作為,發揮關鍵作用、合力作用。對政府而言,應該主動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督與管理,努力為大學生營造良好、有序的綠色網絡空間,使大學生能夠呼吸“新鮮空氣”;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而言,必須嚴格監督、管理以大學生為主要用戶的網站、應用、環節等,及時將有害信息進行過濾,掐斷有害信息發散的路徑,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建起一道“安全閘門”;最后,文化部要強化對網絡文化市場的審查和監管,實行專職專人專門管理,提高網絡文化產品市場準入,嚴查“不合格”網絡文化產品,使大學生能夠在網絡世界中享受優質文化產品帶來的精神愉悅感。
網絡具有“雙面性”,有利也有弊,關鍵在于網絡主體如何認知與利用。關于大學生網民群體中出現的四大“道德問題”,這就屬于網絡弊的一面,其核心在于大學生網民沒有對網絡形成科學的定位,沒有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對于如何有效地解決新時代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需要多方發力、協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