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紅
(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石家莊 050000)
所謂“角色扮演法”,就是以現實生活中的情境為依托,以解決特定的問題為目的,引導學生體驗目標角色身份,從而處理需要解決的問題,獲得親身體驗,提高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實踐性,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對于地理教學而言,角色扮演法就是在教學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高中地理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習的特點來創設模擬的社會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進行心理感知,從而達到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方法[1]。
《新課標》要求地理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角色扮演的實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帶入到真實復雜的生活當中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活動策劃與分析的能力。讓學生體會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沖突,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以角色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動性,調動學生參與地理課堂的積極性,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通過對于角色扮演法現狀的觀察和思考以及前人對于角色扮演法的研究,筆者認為地理教師在地理課堂組織角色扮演法時應注意以下策略。
良好的課堂情境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課前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課前導入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良好的創造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學習興趣。課前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進行導入,只有設置了合理有趣的問題情境后,才能引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注意力,將學生帶入到課堂情境中去,學生們對于教師設置規定的角色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設身處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產生了濃厚的研究熱情,并且認識到這個問題在生活中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在學習“民族與聚落”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導入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創設課堂情境:如果同學們現在生活在原始部落,而你正好是某個部落的族長,你會帶領你部落的族人到哪里定居呢,定居的地方需要滿足哪些生活條件呢,有哪些優勢或者弊端呢?這樣的課堂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身臨其境去思考關于本課的問題,將學生帶入到本節課中[1]。
首先教師要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合理設計必要的角色分工,給學生設計幾個帶有矛盾沖突或者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角色,所設置的角色最好帶有現實矛盾沖突,讓學生通過有沖突的人際關系來加深自己對于現實問題的理解。例如:在“荒漠化的防治”一課當中,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活動,“目前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治理迫在眉睫,如果你是當地居民、政府官員、當地環保會的相關人員,你會如何處理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問題?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治理荒漠化?”。設置好角色分工后,要將角色合理分配給學生。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特長、個人愛好、性格特點分配角色。教師首先要向學生介紹每個角色的特點,讓學生進行自薦或者小組推選,確認每個角色合適的角色扮演者。
角色扮演的實施環節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部分,確定好每個角色的扮演者后,教師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合作完成角色扮演活動。可以讓每個小組查閱相關資料,合作討論,幫助角色扮演者進入到適當的情境中去。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組內之間圍繞主題進行適當和諧的組內討論,制定好臺詞劇本等相關內容。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教師也要進行適當的課堂引導與監控運用,調節課堂氛圍,控制活動時間。但教師不宜過多干涉學生活動,要給予學生適當的發揮空間,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
例如:在學習“人口遷移”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確定好角色分工,請同學分別扮演遷出區和遷入區的人口,分析為何會發生人口遷移的現象,以及人口遷移對于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利弊。教師首先要分好小組,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與交流,并且在實施角色扮演過程中適當進行課堂監控,把握活動時間。
角色扮演實施活動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對于本次角色扮演活動進行總結與評價,最后得出本堂課的結論。評價可以讓扮演者自評,觀眾學生互評以及教師評價進行。可以針對角色扮演實施的過程、扮演者的臺詞、每個角色所代表的觀點等方面進行評價,只有恰當合理的評價,才能對學生的進步、課堂的氛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所幫助。同時要提出本次角色扮演活動的優缺點,發現個人和小組所存在的問題,為下次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地理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上的不斷革新,角色扮演法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地理課堂當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給予學生課堂發揮空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角色扮演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地理教學中體驗現實生活的矛盾沖突,身臨其境去思考解決地理問題,有助于地理教學的開展。角色扮演教學活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符合了地理核心素養中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與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合理方法與廣闊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