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淑蕓
(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水洛學區 甘肅平涼 744699)
新課改的提出并逐步深入,使得教育學界面臨著改革,小學數學這一門課程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其本身就較為抽象,如果采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不僅不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還使得學生陷入學習數學的誤區,繼而對數學產生排斥感。因此數學教師應該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核心素養的理念,優化小學數學的課堂,合理地進行教學,提高小學生的各項特質,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核心素養通常指的是個人的學習能力、品質,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即是將這些能力在數學教學中體現出來。傳統的小學數學以老師講為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也使得培養出來的大多數學生缺乏核心素養,并不能對數學課本中的知識活學活用。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當代教育除了要求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之外,更要求學生采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掌握邏輯以及推理思維,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進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在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時,會基于數學涉及各類生活技能以及情感,這也體現了核心素養的實踐性以及發展性。
1.運算能力
數學這門課程就是和數字在打交道,運算能力屬于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去超市購物還是去某個地方消費,只要和金錢掛鉤就會有基礎運算。通過學習數學這門課堂,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準確又敏捷的運算習慣,有利于學生建立數學的空間觀念,同時還能夠為學生日常的生活奠定基礎,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1]。
2.推理能力
學習數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思維在不斷發展的過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在數學思維方式中一個較為基本的思維方式則是推理思維,其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是學生發展的必要條件。推理能力是學生數學能力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學生未來進入社會的一種個人能力體現。其通常包含合理推理以及邏輯推理兩種方式,如果能將這兩種方式融合使用,那么就可以很好地解決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能夠開發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3.實際應用能力
數學這門課程和學生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很多學生在沒有上學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數學啟蒙教育,比如家長讓孩子去學習1、2、3、4 基本的數字,這就是數學的啟蒙。數學看似高于生活,其實皆來源于生活。數學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學習數學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小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教學環節教師要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的實際相聯系,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的觀察能力,進而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對學習并不是天生就感興趣,尤其是數學這門課程,本身就較為抽象,也比較枯燥。如果采用傳統的灌鴨式的方式,是很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的,這就需要數學教師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發揮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及積極性,進而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奠定基礎。數學教師在教學的環節,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方式,例如在教學環節融入多媒體、游戲、故事等和所學習的知識相聯系,學生基于好奇心以及對游戲的喜愛則會全身心地投入,當學生被課堂中所設置的情境所吸引時,就會逐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這對于數學知識的講解以及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在學習到加減法這一節課程時,如果單純地去講解這個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較難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創設一個情境,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在多媒體中,教師可以制作這樣一個視頻,一輛大巴車上原有四個人,后來到了站點之后,下了一個人,又上了兩個人,請問這個大巴車上一共有幾個人?這是數字的加減法,同時也是情境化的一種再現。通過直觀的觀察,學生就能夠發現人員的變化,進而計算出最終的結果。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2]。
一節優質的數學課堂不應該只有教師的講解,更多的應該是學生主動地參與。傳統課堂上教師會提出問題,但是提出問題之后,講臺下面學生鴉雀無聲,沒有學生主動參與回答,大多都是被動地被教師要求回答問題。當然師生之間的關系較為嚴肅以及教師問題設計的合理性是密不可分的,教師在課堂設置問題時,要注意階梯性。合理的問題設置,可以逐步提高小學生的推理能力,也能夠為小學生營造一個較為和諧的數學課堂。例如在學習“分類以及整理”這一節課程時,這一節課程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數字的運算能力,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例如面對一堆水果、一堆蔬菜,還有一堆衣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請問以下物品中一共包含幾大類的品類。第二個問題在衣服的品類中一共有幾個,蔬菜的品類中一共有幾個,水果的品類中一共有幾個。第三個問題什么是分類。這三個問題的設置具有階梯性,是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所提出的問題,其具有循序漸進性,也有利于幫助小學生一步步推理來得出答案,為提高小學生的推理能力以及未來問題解決奠定基礎。
基于核心素養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應從學生的實際特點出發,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數學課堂效率。合作能力是未來學生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從小學開始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有利于為學生日常的交流以及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合作教學是促進小學生們思維交流的一種方式,也能夠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一個和諧的數學學習氛圍。例如在學習到“找規律”這一節課程后,學生已經了解了一組事物要依次不斷重復地排列,至少要重復三次,這才是有規律的排列。當學生們了解了何為規律之后,教師可以讓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生活中較為有規律的場景,并將其畫出來。小組成員開始展開自己的想象力,幻想各種場景,最后將腦海中的場景用自己的筆展現在本子上。如有些小組開始設置“六一兒童節”這個場景,每隔十米學校內部會放置一個燈籠,有些小組就將其稱之為有規律的擺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開發了自身的思維,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思想得到碰撞。最終展現出一個討論的結果,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的氣氛,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合作能力[3]。
數學這門課程和學生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數學老師在教學的時候,除了要依托課本之外,還應該聯系生活的實際進行教學,可以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以及小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依舊拿加減法進行舉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一名小學生扮演超市的售貨員,另外幾名同學扮演超市購買者,超市售貨員手中有十支筆,五個橡皮,還有六個鋼筆。給每一名扮演購買者的同學手中發放制作的紙幣,讓學生根據物品的價格合理選擇需要購買的商品,同時售貨員也要根據學生買的商品的價格去找出適量的零錢,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小學生對于加減法的認知以及實際應用的能力。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在面對數學這門課程時往往望而卻步,對此數學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基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去營造一個較為和諧的數學課堂。通過創設情境,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課堂上合理地設問,逐步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同時還可以融入合作教學,培養小學生的合作能力。最后在課堂中將數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小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小學生日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