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璐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一中 甘肅平涼 744300)
我國的教育教學體制,在日趨完善和健全中,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與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基本達成一致,真正詮釋出知識的本質,為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的提高,創造最佳的教學契機。美術學科是藝術性特別明顯的科目之一,其中的美育教學與素質教育進行完美的融合,開創出全新的教學空間,引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密切關注,全方位開發學生的美術思維,促使學生探索出美術作品的內涵,以找到美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作為高中美術教師要根據學科的特點,積極地構建優質課堂氛圍,引發學生對作品的深刻探索,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欣賞課進行描述,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真實想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水平,促使學生美術境界不斷攀升。那么,在高中美術欣賞課中,開展美育教學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性,又應運用哪些有效的策略呢?
課程創新的本身,就是知識在不斷演變的過程,而內容的豐富,也能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對于高中美術課堂來說,擁有無限的魅力,是開展美育教學最重要的科目,對于作品中所包含的精髓,進行全方位的解析和研究,然后以此為跳板,進行整合,恰當地組織美育教育,能夠帶來深遠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意義,也十分突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現在:
一直以來,傳統的高中美術課堂上,大部分教師認為這一科目是副科,單純地依靠教材進行知識的傳授即可,不用拓展知識的內容,課堂教學改革不能與時代接軌,形式和方法落后,無法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隨著美育教學的推進,高中美術課堂徹底打破陳舊思想的束縛,走出美術教學的被動狀況,真正與時代的發展結合起來,更有助于拓寬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身心愉悅地接受美術知識,不由自主地陷入到美術作品的研究中,感受到美術創作所帶來的樂趣,并提取對自己的成長有價值的內容,以實現知識的升華。
過去的高中美術課堂上,始終是教師一人在滔滔不絕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師生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各個教學過程缺乏靈動性,不利于學生學科思維的發展。而美育教學與高中美術課堂的完美融合,能夠觸及學生的靈魂,找到美術學習的方向,明確學生學習美術的思路,更清晰地呈現知識的本質,最大化地放寬學生學習美術作品的范圍,讓學生的美術思維和意識得到有效的提升,詮釋出美術作品的主旨,更有助于推動新課標的實施,成為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
素質教育更為注重學生學科涵養的培養,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目的。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美術學科一直處于劣勢,以分數為衡量學生的標準,美術學科的內在含義,得不到挖掘,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和不斷進步。為此,扭轉這一被動的狀況,結合高中美術學科的特點,全面滲透素質教育的思想,尤為必要。只有把美術作品中的藝術特色,進行科學的探索,才能與素質教育的目標達成一致,讓學生對美術作品作出客觀的評價,學會欣賞美,傳遞美,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中,有助于學生美術涵養和素質的提高。
美育教育是所有學科擁有的一大亮點,也是全面發展學生能力和素養的主要渠道。而美育教學對于高中美術欣賞課堂來說,其教育價值更是尤為明顯。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開展美育教學,需要把握住教學內容的根本,讓學生擁有美的感受,促使學生形成深邃的思想,找到感覺,指導學生發現美,更深刻地傳達美,進入到美術作品的探究中,賦予美術作品靈感,從而最終達到高中美術教學效果的提高。在高中美術課堂中開展美育教學的具體策略有: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知識內涵的剖析,融為一體。作為高中美術教師要結合欣賞課的特征,以作品的探究為方向,仔細地瀏覽,認真地解讀,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全方位的研究,發現作品中學習的關鍵點,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適當地安排作品的學習,作出合理的調整,為學生制訂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把美育教學融入課程的學習中,加強作品的分析,逐漸形成特色化的美育教學。比如在進行《天上人間——壁畫》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呈現出壁畫的創作特點,然后與學生一起對作品的背景、創作條件,進行深刻的拓展,提供明確的學習航向,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調整,把美育教學融入其中,讓學生感受到壁畫的優美之處,以提升美育教學的效果。
每幅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尤其是最靈魂的內容,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以提升。作為高中美術教師要根據欣賞課的進度,適當地進行布置,循序漸進地滲透美育教育,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多角度進行作品的研究,展示經典的美術作品,體現作品的獨特性,以學生熟悉的方式,進行作品靈魂的呈現,讓學生順利地進入到美術作品的欣賞中,從而保障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例如欣賞《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向日葵》等經典作品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形象地再現每幅作品,然后師生進行合作交流,品析作品的創作背景、特色,詳細地介紹美術作品的構圖、線條、展現的故事等,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作品的鑒賞,能夠感受到不同的畫面效果,帶領學生全方位、多方面地欣賞美術作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不同的教學方式,有不同的表現手法,能夠與教學改革的進程達成一致。作為高中美術教師要借助豐富的教學形式,形象地再現欣賞課,與美育教學融合起來,構建輕松愉悅的氛圍,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促使學生積極的表達,描述出對作品的感受,充實美術欣賞課的內容,帶領學生進入深層次地作品研究中,不斷地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知意識,讓學生的學習視野和范圍不斷地擴大,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讓學生在實際的行動中感悟到作品的美。比如在進行《科技與藝術的新結合——現代建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給學生更多的欣賞機會,可以通過網絡教學,為學生播放經典的藝術作品,要對科技建筑的創作手法、線條繪制,進行闡述,再現作品精美之處,從建筑作品的構思上,欣賞絢爛奪目的作品,促使學生能夠充分地得到美的感受。
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復雜而又多變的。尤其是在接受新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困惑,只有通過具體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表現意識才會更為強烈,真正找到學生的學習目的。為此,在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的過程中,一旦學生出現疑問,找不到感覺時,教師要擁有足夠的耐心,要弄清楚作品“美”的地方,學會看清楚作品的底蘊,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把蘊含的深刻意義全面發掘出來。例如從《血衣》《收租院》等作品中了解歷史,認識舊社會的性質;從油畫《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樹立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以實現美育教學的升華。
總的來說,美育教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美術知識得以延伸,欣賞課程得以創新的重要表現。作為高中美術教師要牢牢地抓住欣賞課的特色,結合以上教學策略,認識到美育教學開展的實際意義,對其教育價值進行深度的挖掘,凝聚美術作品的精華,創造開放性的創作環境,激起學生內心強烈的探索欲望,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與學生一起開發出美術作品的“美”,引領學生學會感受美、欣賞美,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啟發學生的美術思維,從而促使高中美術欣賞課達到最高的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