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光
(內蒙古海拉爾第二中學 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000)
寫作是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標》指引下,“學中練,練中會”的教學原則重點強調邊學邊寫邊說的教學方式,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學習者的語言生成能力。然而,在當前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經常弱化甚至忽視學生的語言輸出,往往教師說得更多,而學生的自主表達過程往往不足。教師過多包辦導致學生課上更習慣于機械被動地聽,學生對所學語言點內容領會不足、浮于表面,遣詞造句能力弱、所造句子結構單一、詞匯簡單重復等眾多問題,嚴重地影響了英語語言點的教學質量。夏谷鳴(2018)指出,教師要避免放任式寫作訓練,即無計劃、無目標、無步驟、無方法的題海戰術,而要有階段性、有側重地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1]。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語言點學習模式,以顯著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微寫作泛指一種篇幅短小、選題靈活多變,要求不拘一格,更側重于自由發揮或即興而作的寫作方式,源于微博、短信和QQ 空間等網絡文化現象。因此,微寫作有著與眾不同的鮮明特征:篇幅較短,一般不超過200 字,耗時很少,因而更適合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穿插采用;具有寫作活動本身所特有的綜合性、主動性和靈活性等高級語言輸出的訓練效能;也具有文章結構自由、靈活的特征,雖沒有固定范式,但也可采用現成體裁,大大提高了具體操作時的自由度;強調生活化和趣味性,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者的主動意識和積極思考,并與自身生活緊密聯系,容易激發寫作欲望;相比于正式寫作,要求低、操作難度低,因此更容易起筆創作,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更高;最后,針對性更強,可根據一詞、一句、一個標點或一個語法現象進行自由發揮,可用于多種知識點的學習,并取得多種層次的效果。總之,微寫作可以大大拓展了語言輸出的操作模式,為提升高中英語課堂語言點教學效果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更具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教師應當將微寫作引入課堂知識點教學,利用課上課下微量時間進行語言點知識的輸出練習,鞏固、加深語言點內容,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知識點的快樂,實現高效課堂。
根據語言學習的原理,語言能力的獲取是一個從輸入、內化、提取到輸出的循環往復的過程,隨著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語言點的不斷輸入,對語言的同步輸出或產出的要求也不斷提高。Swain(2005)的“輸出假說”理論認為,要使學習者成功習得語言,僅僅依靠語言輸入是不夠的,還要在輸入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輸出的操練,基于理解的語言輸出在提高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因此,將微寫作運用到語言點教學過程中來,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語言發展的內在要求,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熱情,也有利于提升語言點學習效率和語言的運用能力。
具體而言,基于語言學習的基本原理和對微寫作教學實踐的歸納與反思,將微寫作有效運用于語言點教學,需要綜合運用幾個基本策略:首先,教師務必進行語言點的處理和細選,遵循從易到難,由少到多的寫作規律,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夠順利完成各個階段的微寫作任務,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同時,也要將微寫作落實于課后作業環節,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確保學生的寫作輸出水到渠成。其次,教師在基礎年級就要有意識、分階段、螺旋式地對學生進行基本功訓練,包括按需訓練、變換訓練、有序訓練、適時適量訓練和持續訓練等。當訓練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學生才會真正觸類旁通,靈活提取語言要素并恰當融合知識點提高寫作質量。最后,教師可以遵循從組詞造句到行文謀篇,再到語法綜合性運用,到最終輸出完整篇章的進程,同時結合一定的語言環境分階段地進行語境多樣化的“微寫作”訓練,提高語言知識點的內化效率,同時也為有效應對高考水平的語言輸出奠定扎實基礎。
高中基礎年級是進行微寫作訓練的最佳時期,用“微寫作”這種新興教學工具幫助學生鞏固和內化語言知識點,充分發揮這種特殊寫作活動的優勢,可以幫助基礎年級學生實現高水平的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學習進程,達到學以致用,實現語言點學習和寫作“互動雙贏”的效果[3]。具體而言,將微寫作教學策略有效運用于日常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兩種主要形式來實現:
這是一種更適合于高中基礎年級的微寫作形式。高一階段的英語教學以“夯實基礎,縮小差距”為重點。圍繞這一目標,在學生初步理解和嘗試使用語言點后,可以開始通過微寫作動筆操練以逐步感受語言點學習的現實性和趣味性。其中,語塊是指語言表達中反復出現的大于單詞的常用詞組、固定或半固定的句式結構組合,即語言輸入材料中出現的高頻固定搭配、常用短語、習語和句式等。語塊運用的特點是直接提取和應用,語言的直接生成力較強,但是也要注意使用的得體性。語塊翻譯再成篇的微寫作是根據本單元所學話題語塊和句型寫成若干邏輯相關的句子,然后再按照要求組篇成文。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先進行口頭輸出練習,教師及時糾錯,然后及時安排課下進行連句成文的作業,并按規定要求完成。
這種形式的微寫作可以及時鞏固課堂內容,不但降低了寫作難度,而且加強了學生的語言基本功,難度低、易操作,學生畏懼心理不強。先說后寫的模式有利于發展語言思維的邏輯性,因為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先導和基礎,它能促進書面語言的發展,而書面語言的發展又可以反過來促進口頭語言的發展。
經過近一年的基礎性微寫作訓練,學生的寫作速度和使用語言的能力均有所提升,進入高二階段,語言的綜合性顯著加強,優秀的寫作離不開豐富、多樣化的語言輸出。教師訓練學生使用語言點進行微寫作訓練也應逐步脫離相對固定的框架與模式,在讓學生理解寫作要求和規定的前提下,教師應開始逐步鍛煉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寫作。該階段微寫作訓練的焦點是重點句型和語法,同時附加一些必要的語塊,自主完成自編式或復述式的寫作練習。通常限定字數在100 字之內,要求學生描述或陳述某一想法,可以優先選擇小組合作,可由仿寫到自創,充分發展語言思維的創造性。學生可以從模仿和互動中進一步掌握如何靈活選用恰當的語言,以及準確運用的方法和途徑,完整實現由感知、理解再到實踐應用的過程。
這種形式的微寫作練習可以有效鍛煉學生自主創作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斷犯錯和改錯的過程中迅速成長,深刻地體會并有效運用語言。頭腦風暴式的互動討論讓寫作變得輕松容易,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審視各自所學的語言知識,逐步找出自身語言知識與期望的語言運用能力之間的差距,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思考的熱情,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交流→運用→發現不足→再提升。
以語言點學習為目標的微寫作是一種新興的并極具可操作性的語言學習方式,是高中基礎年級學生易于操練的最佳動筆方式之一,它靈活、省時、內容少、易上手、邊學邊練,讓師生都覺得“有抓手”,可操作性強、效果顯著,因此可以有效解決學生語言輸出嚴重不足的問題。通過持之以恒的堅持和參與,學生的語言點掌握程度和寫作成績一定能夠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