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舒靜
(江蘇省溧陽市戴埠初級中學 江蘇溧陽 213300)
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使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肩負著更為沉重的教學壓力,一要緊隨新課程改革的趨勢,二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進,同時,逐步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深度學習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手段應得到進一步完善,使其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契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而打造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深度學習不僅意味著學生可以自主參與課堂,同時也會相應地提高知識的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在深度學習的環境中,學生可以針對部分學習主題,結合自身的思考提出相應的問題,并給出對應的解決策略,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營造了有利條件[1]。由此可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深度學習這一目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形成道德與法治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感、并逐步完善三觀,潛移默化的形成合作創新精神,以上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必備品質,也是推動學生長效發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有必要重視深度學習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影響,基于深度學習的重要意義,優化以往的教學目標,使得現階段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向更能符合學生的成長需要。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現階段素質教育對于自身所提出的硬性要求,總結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年齡特征,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不斷的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路徑等等。其中深度學習是教師必須思考的目標之一,有必要基于深度學習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手段做進一步優化,使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高效學習、深度學習、快樂學習,逐步養成自主參與課堂的良好習慣,發現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自身的積極影響,進而挖掘自身的內在潛力、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深度,為自身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現針對深度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課題作如下分析。
深度學習指導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年齡特征,結合素質教育對于學科教師的素質要求,進行系統化的考量,而后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育方案,使得培育措施更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師應重視教學理念的創新,以提高學生認知為標準,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打好基礎,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達到上述目的。
第一,教師應制定健全的評價機制。教師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科教學的效果,評價對象不可局限于教師這一主體范疇,還應涉獵學生,引導學生互評或自評,確保評價過程的全面性、客觀性與完善性,而后教師基于自身教學工作中的不足進行優化,學生結合學習中的漏洞予以彌補,以評價為引導,提高學生與教師的綜合能力,為深度學習環境的營造做好鋪墊。
第二,制定系統化的評價標準。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大多作用于學生的成績上,對于課堂表現的評價不夠重視,因此,應制定相對完善的評價標準,其中包括課堂中學生存在哪些表現將會被扣除分數,以及哪些表現可以給予獎勵,學生在參與評價的環節必定會突出主體意識,逐步發現自身的優點與不足,然后根據教師所給定的評價結果進行自我完善與自我提升,尤其是基于教師所提出的中肯意見,應積極在課堂中實踐,提高學科核心素養,并拓展學生的認知,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打好基礎[2-3]。
第三,密切師生關系。教師應主動與學生交流,針對已經設定的評價體系,引導學生提出建議,其中包括方案中的不足與漏洞等等,通過學生的提議,完善評價標準,避免以固化、單一或生硬的衡量標準硬性要求學生,而是要突出評價方案的人性化與靈活化,盡可能從實際入手,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確定最為適宜的評價措施[4]。
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案,不同程度地存在脫離實際生活的問題,致使學生的學習范圍受限,難以體現教學手段的適應性。基于上述情況,教師應根據深度學習教學方向的引導,設定與之對應的、趨于完善的教學目標,既適應現階段學生的成長趨勢,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具體實踐措施包括,規避空洞乏味的教學方法、或是脫離生活實際等等,要增加教學深度,切實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其中包括學科核心素養以及知識的學習能力等等。例如,教師在講解《豐富的社會生活》相關內容時,就應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第一,教師需要結合教材中的內容,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其中包括幫助學生做好自我定位、在生活中密切接觸社會生活、認真觀察生活細節、培養社會責任意識等等。第二,教師應注重生活案例的應用,如,創設課堂情景,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拉近道德與法治課堂與實際生活的距離,逐步實現理論融于實踐,突出學科知識學習的價值。條件允許可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時間搜集相關的視頻、音頻以及圖片影像等等,為學生呈現清潔工人勞作場景、警察同志工作場景、消防人員工作場景等等。學生在觀看細節的同時逐步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責任,以及生來所具備的義務等等。提高責任意識,并形成奉獻精神。第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設定實踐主題,為學生布置課后任務,未知提供多項選擇,可以根據興趣愛好以及個人需求,選擇性地參與社會實踐,其中包括義務勞動、參與志愿者團隊等等,以多種方式融入社會生活,在完成任務后進行信息記錄,以日記或報告的形式闡述心得,將所得收獲牢記于心,逐步形成為祖國、為社會發展貢獻的意識,培養日后成長的優良品德[5]。
俗語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若要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就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至主動參與道德與法治課堂,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吸收并消化所學知識,使得學習成效事半功倍。
教師有必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激發學生興趣。第一,采用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的實踐與應用可以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環境,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變以往被動的學習狀態為主動參與課堂,逐步養成自主探究意識與合作學習精神。而教師則要避免單一化的教學手段,注重實踐以免流于形式,同時,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習情況,拓寬教學渠道、優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情景,以多媒體技術為載體,構造完整的情景模式,使學生意識到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趣味性與多元性。第二,彰顯教學手段的生動性與靈活性。這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較高,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還要以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吸收并消化道德與法治知識,比如,可以以趣味性的肢體動作以及幽默的語言表述,營造愉悅的課堂環境。在講解“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相關內容時,教師可積極引入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比如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事件,由于未能遵守規則引發的烏龍事件等等,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也將深度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個體發展、社會進步、國家繁榮的重要價值,不僅學會舉一反三,還會針對社會熱點進行系統化分析,通過事件歸類,明白社會規則對于家國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應本著互不侵犯、相互尊重的原則,減少國際沖突,通過這一引導方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規則意識,形成愛國主義精神,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針對深度學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相關內容作出分析,給出了如上建議,以期作用于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學效率的提升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