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高 鵬
(重慶移通學院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重慶 401520)
電子技術課程是電類專業的必修課,專業覆蓋面廣,常與其他專業課程需要共同的數理基礎知識,容易形成通感,所提煉的思政教育資源可以與其他專業課程共用。從全人教育視角對高校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強調“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解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研究與探索專業課知識點與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從而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育人格局。
教學的重要性通過“課程思政”改革,把專業課程的知識學習與思政課的思想引導進行有機融合,結合大學生心理特點,開展有針對性地引導,不斷促進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完善,并能夠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實踐。如何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是保證課堂教學內容能夠形象而生動的關鍵。挖掘電子技術知識原理中的科學精神;學習科學家故事中的進取精神;尋找專業知識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激發我國專業領域中的愛國精神;樹立使命擔當意識,真正讓這些思政元素成為入腦入心的正能量。
電子技術課程包含“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以這兩門課程為主要研究對象,設定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根據專業知識的教學內容,挖掘可進行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形成“知識+能力+素質”的課程模式,“雙院”攜手,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育人格局,如圖1所示:
更新課程教學目標,結合專業“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突出專業建設特色,豐富人才培養內涵、強化工程認證標準”的建設思想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關于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制定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加強課程教學設計,制作課程中的知識點發布到MOOC平臺,便于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通過現代教育手段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推行翻轉課程,增加課堂互動教學環節。
1.積累專業領域的中國貢獻故事
生動的科學故事是課堂上吸引學生的優秀素材,從中提煉到引領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元素,將思政教育與電子技術發展相關的知識相結合。任課教師可以以電子技術發展史為主線,從每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間節點收集好素材,特別是與中國科學家、中國企業相關的故事,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如,1952年,謝希德麻省理工畢業后加入復旦物理系任教授,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開創者和奠基人,被尊稱為“中國半導體之母”;1965年,王守覺仿造了中國第一塊集成電路,由7個晶體管、1個二極管、7個電阻、6個電容構成;2002年,“龍芯一號”我國第一款商品化的通用高性能CPU芯片問世。諸如此類的素材還有很多,而每一份成績的背后都蘊藏著大量催人奮進的故事,足以激發青年學生的奮斗精神和愛國精神。
2.挖掘專業應用案例中的“思政元素”
電子技術課程工程實踐性強,在教學中大量引入相關開發案例,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在電子技術應用領域所處的國際地位。講授“三極管交流放大電路”時,通過三極管在有交流信號和直流信號流過時分別表現出不同特性,應分別采用不同的等效電路進行分析這一點,引申出在實際工程中,當不具備直接解決問題的條件時,工程人員往往利用已有條件,通過一定的輔助方法解決問題這一重要思路,使學生體會到應用型人才的真諦。而在推導三極管的交流和直流等效電路時,應保留哪些參數和特性,可以忽略哪些參數,向學生指出這正是毛澤東思想“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在工程實踐中的成功實例。
在講授“反饋放大電路”時,指出反饋的特點是輸入信號產生輸出信號、輸出信號回送影響輸入信號,二者形成閉環系統,從而達到增強系統穩定性(負反饋)或增強系統輸出(正反饋)的效果,并由此引申出反饋不僅可以廣泛應用在電子電路中,也可以應用在每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利用外界的反饋來不斷完善自我、提升個人素養。
促使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促進學生通過參與和思考,實現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認同,以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提升課堂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例如,“三電”課程主要介紹的是如何利用基本電子元件、門電路和集成電路實現某種邏輯功能,它的核心是以單元電路和集成電路為基礎,設計生產出符合要求的功能電路或者獨立小系統。因此,該課程采用項目制教學,采用實際的電子小產品作為項目,如競賽搶答器、水位控制器、信號發生器、報警器、交通信號燈狀態監視器等,課程內容按照項目重新組合。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該課程的掌握可以為人類社會服務,從而增強自身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結合起來,利用技術和勞動為社會做貢獻。
1.做好專業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和意識的提升
絕大多數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師為純理工科教育經歷,雖然都接受過較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面向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嚴重不足,甚至個別較為偏執的教師認為專業課就應該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專業內容的學習中才對,還沒有很好地認識到課程中“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輔相成的作用。而不同學科、專業、課程對于完成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要求是相同的,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心智成長影響很大,因此專業教師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根本力量。專業教師必須牢固樹立進行“課程思政”的意識,才能真正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樣,就要求專業教師除了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外,還要注意自我思想改造,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保證在課堂上對學生引導的主動性。
2.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專項教研活動和學習培訓
教研室是學校最基層的業務組織,其作為專業的載體,承擔著具體教學、科研任務的組織工作,教研室相關活動的開展關系到“課程思政”工作推動的實際效果。為了保證專業教師具有足夠的“課程思政”意識和教學能力,以課程組為單位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教研活動,發揮好示范課程的作用,開展說課討論,分享教學案例,互相啟發,努力提高課程吸引力,以把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有效結合。在青年教師教學比賽項目中適當增加有關“課程思政”的內容和評價指標,使教學比賽成為推動“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牽引力量。另外,通過參加規范培訓,使廣大教師能夠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明白其目的和意義,同時拓展在實際操作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思路。
“雙院制”的建設與推進,逐步完善特色育人平臺,強化服務型、學生自主成長的舞臺,實現自我能力提高。“課程思政”融入“雙院+”,創建課程思政特色平臺,雙院互動進一步加強了書院與院系、各單位的合作關系,共同實現學院授教、書院育人,更好地貫徹完善教育,培養學生領導力;展現書院獨特魅力;共育書院社區文化;塑造完滿人生。
在“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建好教師隊伍“主力軍”;抓好課程建設“主戰場”; 抓牢“雙院”教學“主渠道”;形成涵蓋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課程體系,確保各類課程教師積極參與到全員育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