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業
(廣西橫縣職業教育中心 廣西南寧 530300)
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不斷增強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感和吸引力;要更加突出德育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導向性、引領性作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
中職學校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學生素質特別是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生力軍的素質,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然而,當前中職學校學生的素質卻很不盡如人意,人文素質上他們普遍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積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及我國的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這些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卻熱衷于西方的圣誕節和情人節、愚人節這些洋節日。現代社會中的浮躁與功利或多或少在沖擊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存在著缺乏自信,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對未來迷茫;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自控能力弱;不重視道德修養,誠信意識淡薄,責任感不強;遲到、曠課、逃學、沉迷于網絡游戲等問題。這些都是教育人才培養中不可忽視的突出問題。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凝聚著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繁衍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世界和生命的理性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對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之不盡的源泉。它對提高中職生的文化內涵,完善個人修養、塑造健全人格、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具有潛移默化、不可替代的功能。
在日常政治課教學中有計劃地滲透一些傳統文化教學分量,引導學生去接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并以此為基礎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來塑造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這在當今職校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這幾年我們作了一些實踐探索,主要做法有:
中國傳統文化涉及面廣,有很多內容對培養當今中學生基本生活準則、遵守日常社會規范的態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指導意義。特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愛國主義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風格;“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氣節;“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積極進取精神;“厚德載物”“推己及人”的包容精神;“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克勤克儉”的勤勞儉樸精神;“見利思義”的以義制利精神;“反省內求”的嚴于律己的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經世致用”“濟世之窮”的積極用世思想,這些都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最優秀、最寶貴的東西,仍然非常鮮明地體現著現代價值觀。
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文化古籍中整理、提取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確定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根據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為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四方面,結合我國的國情,以“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等這幾個方面作為中職德育課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部分。此外還收集整理我國一些優秀歷史人物如杜甫、岳飛、文天詳、顧炎武、范仲淹、孔子等其主要思想;收集整理我國各地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中蘊含的積極進取的文化內涵;收集有關反映傳統文化或重大歷史題材的經典影視資料等來共同構成向學生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全部內容。
為了尋找與各學科內容相應的傳統文化切入點,我們首先對現行中職學校政治必修課教材進行綜合研究,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將所收集到的資料、內容劃分為四個方塊共20多個專題。
1.在《職業生涯規劃》我們主要編寫了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主要內容的志向篇、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厚德載物”“推己及人”為主要內容的成才、包容篇;以“敏于事而慎于言”為主要內容的務實篇;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為主要內容的進取篇共四個教育專題。介紹歷史人物有岳飛的“精忠報國”精神、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韌勁、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奉獻精神。
2.在《職業道德與法律》編寫了以“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為主要內容的禮儀篇;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主要內容的道德修身篇;以“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為主要內容的法制篇;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主要內容的正義篇;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要內容的自律篇五個專題。介紹孔子、孟子的“仁者愛人”“無為無不為”的人生智慧,“內圣外王”的人格修養及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高尚情操。
3.在《經濟政治與社會》編寫了以“言必信,行必果”為主要內容的誠信篇;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主要內容的管理篇;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為主要內容的創新篇;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篇;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和諧篇共五個專題。介紹歷史人物有韓信“報恩”的情操;大禹“克勤克儉”的勤勞儉樸精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憲成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愛國主義胸懷;林則除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氣節。
4.在《哲學與人生》編寫了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主要內容的實踐篇;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為主要內容的感恩篇;以“和而不同、推已及人”為主要內容的人際篇;以“天將降大任于是人”為主要內容的勵志篇;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主要內容的奉獻篇五個專題。介紹漢文帝劉恒“親嘗湯藥”的拳拳報恩之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品德;孔子的“推己及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思想。
與此同時,精心制作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的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各節日所蘊含的積極進取的文化內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
按每個學期的科目,在學期教學計劃中安排適當課時,發揮德育課教學的主渠道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以講座形式有計劃地滲透穿插到日常教學中,從時間及課程內容安排上保證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
傳統文化只有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義的。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承擔起價值引領的重責,要審慎、準確把握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把時代和民族倡導、尊崇的主流價值觀貫穿于教學中,引導學生消化、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
時代精神則是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的潮流,是被全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嶄新的精神風貌。如改革創新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競爭精神、抗洪救災精神、契約精神等,要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愛國精神、合作精神、誠信品質與時間觀念等。
通過學校的校園網絡和廣播室等宣傳媒體,著力創造特色鮮明的校園環境文化。在校園的主要校道、宣傳櫥窗、樓梯走廊墻壁等處懸掛傳統文化核心思想、優秀歷史人物,巧妙地把悠久的歷史,傳統的美德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定期組織學生觀看錄像“百家講壇·于丹心語”欄目;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反映傳統文化或重大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創設出精致、靈動、富有文化氣息的“活”環境,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崇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提升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