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揚 修瑛昌
(1.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山東聊城 252000;2.聊城大學農學院 山東聊城 252000)
愛國是中華民族最樸素的情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00后”大學生正確的愛國主義情感認知將會引導優良的社會價值。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結合國際、國內時代背景,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進而轉化為有擔當的愛國行動,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國際方面,隨著大國力量的發展和以人工智能、工業2.0為代表的科學技術進步,以及國際多邊體系的瓦解,使和平與發展的大背景下出現了未來國際關系方面的沖擊。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科技強國美國的高度警覺。美國對《中國制造2025》綱領和中國的科技進步警覺度很高。特別是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中國遭受到了一系列美國政府的頻頻打壓,中美貿易摩擦由此拉開帷幕。針對貿易摩擦事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指明:“美方行為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赤裸裸的經濟霸權。”中美貿易摩擦在造成國家程度上沖擊的同時,對國民尤其是大學生的情緒也造成了影響,在此國際背景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營造良好的社會情境,堅定大學生對祖國的自信[1]。在社會層面,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從精神層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愛國主義文化;在個人層面,提高素質修養、做有文化的大學生,為國家科技進步貢獻力量。
國內方面,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際,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眾志成城的偉大抗疫斗爭。在這場戰斗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是開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最為生動鮮活的教材。比如鐘南山、李蘭娟、張文宏、張定宇等抗疫功臣;比如“剪掉長發上戰場”的醫生、護士們;最美“逆行者”的志愿者們;“加班加點干”的雷神山、火神山建設者們……在這一年有無數的英雄們讓我們看到的大愛大義,無數抗擊疫情的英雄事跡被我們知曉,讓我們落淚。在此背景下,將抗疫過程中的中國故事講透徹,傳遞其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樹立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愛國責任感、開展忠誠的愛國行動、堅定的愛國追求,使愛國情懷更加深刻地被大學生領悟,保持持續的愛國奮斗動力[2]。
與“90后”大學生處于小康生活起步的時期不同,“00后”大學生處于物資豐富的時代,無需為物質生活擔憂,追求更多的是滿足自我需求的個性化和實現自我價值意識,例如在對入學高校、專業等選擇過程中更遵循自身意愿。在生活娛樂中,能夠獨立完成大多數事宜,因此也被外界貼上“早熟”、“獨特”的標簽[3]。大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奮斗來獲取成功,而不是依靠命運或者運氣。同時他們也更加傾向于在實現自身目標的基礎上再去處理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因此,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現實主義者的身影在“00”后大學生的身上體現得很明顯。但是獨立意識和現實主義并不意味著“00后”大學生思想成熟,反而會因為某些盲目自信,導致在遇到挫折時不知如何應對。
“00后”大學生出生于科技高速發展、信息化技術不斷進步的時代,數字化賦予他們獨特的網絡思維,是土生土長的“媒體人”[4]。由于接觸和使用互聯網的頻率較高,形成了較為深刻的互聯網思維,例如吃飯、購票、出行等大多數會使用相應的APP實現。網絡社交是主要的社交方式之一,“00后”大學生通過微信、微博、自媒體等平臺表達自己想法、了解外界訊息。由于網絡信息更新頻繁,導致“00后”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轉移速度也快。此外,網絡對受眾的年齡段還未有明確區分,其中充斥的各種信息都被“00后”群體接收,其中不乏低俗、不良的網絡信息。“00后”大學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識別和篩選信息能力相對較弱,極易成為不良信息的受害者,對今后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養成產生極大影響。
雖然大學生普遍存在理想主義,但是大多數“00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有調查數據分析顯示:在“00后”大學生針對“21世紀中葉我國將建成現代化強國,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時發現,有以此為榮,認為國家建成現代化強國與自身休戚相關觀點的大學生占比為24.6%;有31%調查者以此為目標并為之而奮斗。從總體看來,有著較為明確的國家發展認知的新生代占比為80.6%[5]。“00后”大學生將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經歷者和見證者,這種普遍的社會責任感,是推動大學生將來在自己崗位上為國家做出貢獻的重要思想保障。
針對“00后”大學生的務實、理性特點,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需要進行科學、嚴密的設計,不要只注重表面的教育形式,而是通過實事和邏輯性較強的內容使學生認同、信服。馬克思曾提到“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從事思政工作需要緊跟思政教育的時效性,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兩個時代背景,科學開展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00”后大學生正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當前時代案例為素材與經過實踐檢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相結合,科學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更容易得到大學生情感認同,進而引導大學生結合自身發展和國家發展,融合個人意志與國家意志,在追求國家利益中提升自我價值。
“00后”大學生出生于物質生活豐富和網絡高速發展的時期,普遍擁有較為扎實的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在特長方面擁有較大潛能。因此可通過挖掘潛能,激發大學生主人公意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多樣化形式引導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目前短視頻、微博、朋友圈等互聯網社交方式學生使用最多,可以將互聯網作為弘揚愛國主義教育、傳播愛國主義意識的重要陣地,多媒體形象、生動的表現既可以為愛國主義概念的解讀開辟新平臺,也能夠讓愛國主義更接貼近大學生生活,易于接受。鼓勵大學生挖掘本專業先進人物或黨史學習教育等內容,通過制作、發布短視頻內容,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在大學生群體中營造愛國主義學習氛圍,使得愛國主義教育達到潤物無聲效果。同時也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對網絡語言的獨特表達方式深入了解,使用文明的網絡語言闡釋愛國主義的深刻含義,在生動凝練的語言表達中讓大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00后”大學生是具有個性化的群體,有多元化的追求和愛好。高校思政工作者既要確保大學生個體追隨主流思想,又不能扼殺學生的個性化追求。如何實現主流愛國主義教育和學生自身發展的有機結合,是當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挑戰。針對此挑戰,可以根據“00后”大學生的興趣,采取分門別類的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例如,高校思政工作者可利用高校所在地的紅色資源,如紅色教育基地、紀念館、革命老區等,開展現場愛國主義教育;也可利用創新教育手段,采用虛擬仿真、互聯網技術與愛國主義教育題材結合,給學生創造身臨其境之感,激發學生興趣愛好;還可以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學術社團活動結合,在提高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升思想境界。只有采用多樣的教育方法,才能滿足大學生多樣化需求,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
以時代背景為依托,根據“00后”大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更容易讓大學生理解和接受,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厚植家國情懷、培養社會責任感,多鼓勵他們積極投身到偉大愛國實踐中,擔當起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