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孫權 于 穎 胡永盛 周 斌 陳 群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泰州 225300)
新的環境,新的要求,近年來,高職教育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變革的過程中開拓創新,努力前行,在學界掀起了一場以“教育綜合改革”為主題的大討論,在討論中,來自教育行政部門、高等教育、高職教育以及基礎教育的權威人士、一線工作人員和一線教師等各抒己見,就我國目前的教育事業改革提出了許多可行性非常強的意見和建議。其中,在高職教育中,如何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高水平高職專業群,以便于我國的高職教育與世界接軌等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討論的結果表明高職教育應該主要從學校、教師、學生、社會等多個方面入手,其主要操作內容包括了轉變學生思想觀念、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公共課、專業課以及校園文化的改革。在此背景之下,廣大非師范類高職院校的教師也深有感觸,紛紛表示應該在新時代中,力求從各個方面出發,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以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在明確新時代賦予高職院校非師范類高職教師的任務、使命的基礎上,提高綜合素養,為我國的高職教育踏上新征程而不斷努力。
眾所周知,教師是一個備受人們尊敬的職業,那么什么樣的教師才能夠算作優秀的教師呢?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總是會賦予其不一樣的內涵。比如,在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在“雙高”背景下便賦予了非師范類高職教師全新的職業價值和人生價值等。[1]
職業價值是非師范類高職教師的基本價值,其主要內涵包含了外在的價值和內在的價值兩個方面,其中外在價值是指教師在其教育工作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義務、使命以及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而內在的價值則是指教師在社會貢獻中所能夠享受到的各種權利、待遇、地位等自我發展狀態以及精神追求。鑒于此,非師范類高職教師在新時代中就應該按照“雙高”背景下所賦予的新內涵來提高其職業價值。具體而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第一,不忘初心,奉獻教育事業。走上教師行業,就意味著要嘔心瀝血,執著奉獻。目前我國社會面臨著重要的轉型時期,在此期間,各行各業中對人才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時,教師便應該從教育價值的方向出發,對高職教育的主要內容、重要意義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讓更多的職業技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一片誠心、一顆真心之下學到更為全面的知識、技能以及良好的情感態度。第二,樹立志向,貢獻社會。教師既是獨立的個體,也是擁有社會屬性的人,因此,在提高非師范類高職教師職業價值時應該高度關注教師這一職業的社會價值。高職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高職教育中主要培養的是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實用性人才,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在當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中,全社會對于這類人才的需求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在一線工作崗位上,社會要實現更新換代,國家要提高勞動者的基本素養都必須通過高職教育來完成,由此可見,高職教育在“雙高”背景下的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如此重要,所以,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更應該從高職教育的社會價值方面考慮,積極與教育價值的相關實踐經驗結合起來,讓我國的高職教育能夠在“雙高”背景下賦予新的內涵,從而更好地為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服務。綜上所述,在“雙高”背景下中,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要提高職業價值就應該從充分理解和豐富自身的職業價值、教育價值、社會價值等方面出發,這樣才能夠讓“雙高”背景下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這一職業擁有新的內涵。[2,3]
在社會主義新時代中,教師這一職業除了奉獻之外也有了收獲的內涵,因此“雙高”背景下的教師不僅要關注自身職業價值的提高,也應該關注自身人生價值的實現。我們都是年輕的一代,在美好的時光中,每一位非師范類高職教師都希望能夠抓住機遇,讓自身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好地實現。首先,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從教書育人的工作中感受到人生的快樂。人生短暫,但必須要精彩,雖然高職院校教師這一崗位非常平凡,但是在這一崗位上,非師范類高職教師也應該在與學生的相處中,在引導學生走上求知的道路上,在攻克一個又一個教育難關的基礎上感受到工作帶給自身的快樂和成就感,從而收獲滿足的情感,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其次,“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在教育事業的隊伍中尋找到自我價值。在每一位非師范類高職教師的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有的人希望能夠與邊關冷月為伍,手握鋼槍,保衛祖國;有的人希望站在科學技術之巔,利用無限的智慧,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動作用,但是作為一名非師范類高職教師,這樣的職業是如此的平凡,既不能夠上陣廝殺,也不能夠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更遠大的貢獻,然而正因為如此,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更應該立足于平凡,力求成就偉大的事業,站在教師隊伍之中,和大家一起,積極鉆研教育事業,積極攻克教育難關,讓“雙高”背景下的高職教育事業能夠在這樣一群平凡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為國家的其他事業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如此一來,當每一位非師范類高職教師看著祖國那些奮戰在一線的人才時,看見祖國的事業在人才的建設下日新月異時,心中便會情不自禁地升起無限的自豪感,通過這樣的方式,高職院校的教師便能夠在這支團結奮進的教師隊伍中也尋找到自我價值。最后,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積極去追求自我的夢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它就好像是天邊的明燈,給教師們指明方向和希望。教師并非神人,他們也有七情六欲,因此,在貢獻教育事業的過程中,在“雙高”背景下,教師也應該樹立一個遠大的、美好的理想,并在堅持實現夢想的同時完美的與非師范類高職教師在新時代的內涵相互結合起來,以便于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并將新時代所賦予的新內涵發揚光大。[4]
新的環境,新的任務。對于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來說,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建設中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雙高”背景下中應該承擔的新使命,這樣才能夠在明確的方向中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為完成新時代賦予的使命而全力以赴。
新環境的出現需要全新的人才,“雙高”背景下的高職教育同樣也為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國家積極推動的教育改革中要求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是一個擁有核心素養的老師,具體來說,首先,非師范類高職教師必須要擁有極高的文化修養,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知識傳遞者。此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比較難,它要求非師范類高職教師多閱讀,主動學習,多思考,主動去探索,這樣才能夠讓自身的知識含量豐富起來,才能夠在知識方面成為學生的引領者,不僅受到學生的尊敬,同時還能夠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人才而打下扎實的基礎。其次,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應該擁有極高的德行修養。師者,言傳身教也,在教育事業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標桿,因此,在高職教育中,非師范類高職教師非師范類高職教師因為與學生的年齡相差不遠,所以多數時候能夠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時,學生便非常容易從教師的言行舉止中進行摹仿和學習,鑒于此,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更應該積極樹立良好的德行,用美好的品德去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幫助學生在高職教育的過程中修養德行,成為一個德行和技藝都高超的人,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祖國的建設做貢獻。再次,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應該積極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眾所周知,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向我國的眾多一線工作崗位輸送合適的人才,以促進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這就對非師范類高職教師的專業技能要求更高。通常情況下,為了滿足新時代的需要,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常常進行實踐活動,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從實踐中豐富理論知識,然后再將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切實可行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提高其自身實踐能力。最后,非師范類高職教師還應該積極進行教學藝術創作。教學其實也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在這項藝術中,教師不僅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語言藝術,同時還應該提高自身的教學動作藝術、情感藝術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樂于學習,快樂進步。綜上所述,在“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要承擔其新使命需要做一個全能教師,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在知識、技能、德行、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展。[5]
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和民族興旺的基本前提。如果沒有創新,社會中的事業都只能裹足不前,這就仿佛一方池塘沒有了新鮮水流的注入,遲早會走向枯竭。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應該將創新作為工作的首要任務,這樣才能夠確保自身的工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從“雙高”背景下的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成為一個創新的教師就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始:
第一,應該積極樹立工匠素養。工匠精神自古有之,在“雙高”背景下,工匠精神又在社會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視,這就要求非師范類高職教師在工作中不僅關注技能的精益求精,最重要的還要擁有一顆匠心。之所以在“雙高”背景下工匠精神有被提及出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工匠精神是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它讓冷冰冰的技藝多了更多的人文關懷,讓精巧的技藝多了更多的溫暖精神,所以,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應該從樹立工匠素養出發,讓學生能夠在匠心之中感受到職業技能的魅力,
第二,應該積極樹立信息素養。二十一世紀早已步入了信息化時代,社會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又鑄就了新的共享經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信息時代中,如果誰沒有信息素養,就意味著被淘汰。高職教育事業是一項具有引領意義的事業,因此,作為教育主要參與元素的高職院校教師就更應該積極樹立信息素養,在“互聯網+”的時代中高度關注信息,讓學生在信息的世界中提高知識、提高技能、提高德行修養等,這樣才能夠為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進步貢獻力量。
第三,應該積極樹立創新素養。通過高職教育的實踐過程我們發現,高職教育過程并非靜態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在高職教育中應該以創新的精神來對教學、技能、管理等進行改進,這樣才能夠將學生帶進新時代的社會之中。所以,在“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應該從樹立工匠素養、樹立信息素養、樹立創新素養等方面來做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為國家培育人才而躬身實踐、竭盡全力。
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教學活動始終是高職教育的主要工作,因此,在“雙高”背景下的高職教育新征程上,高職院校的教師需要從教育教學方面來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在新的教育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中踏上為祖國和社會貢獻的新征程。
新的環境,新觀念。在社會主義新時代中,高職教育的觀念也應該得到更新,這樣才能夠提升高職教育的綜合效率。具體來說,在高職教育中,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首先應該更新觀念,促進課堂轉型。在以往的高職教育中,人們習慣于讓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作為課堂的次要因素,在這種教育觀念中,高職教育的整個過程都是圍繞著教師來進行的,也就是說教師安排什么,學生做什么,教師講授什么,學生學習什么,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占據著絕對的主體地位,而學生成了課堂的附屬成員,仿佛一個牽線木偶,沒有或者很少有自己的獨立思想,這就是所謂的記憶性課堂。在這種教學觀念的影響下,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也不能夠運用所學習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造成了學用脫節的嚴重現象,讓我國的高職教育效率大打折扣。但是在“雙高”背景下中,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就應該完全拋卻這種記憶性課堂觀念,并將其轉化為探索性課堂,在教育過程中,讓教師退居為次要地位,讓學生居于主體地位,并且在課堂中讓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去合作,去探索,這樣才能夠促進教學觀念的轉型,才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在新時代中踏上新征程。其次應該促進適合課堂和智慧課堂發展。實際上,高職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并非理論上適合學生的課堂就是最有效的課堂,因此,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就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探索一條適合職業學生學習和進步的道路,為職業學生尋找到最為適合的課堂。例如,應該在課程探索過程中將小班教學和大班教學進行充分的結合等。除此以外,高職院校的老師更應該高度關注智慧課堂的建設,在傳統的觀念中,教學活動主要是圍繞著知識傳授和技能傳遞來進行的,但是在新時代發展的要求下,高職院校的課堂就應該剔除那些不良的方法,從知識的傳遞、技能的傳授、解決問題的思維、情感態度的鍛煉等方面來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6]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積極推進教學課堂改革成為“雙高”背景下高職教育的主旋律,那么作為高職院校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就應該從積極打造優質課堂和高效課堂入手,這樣才能夠在高職教育中對教學規律進行有效探究,并對這些客觀規律加以靈活運用,促進高職教育水平提升。
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應該積極跟隨改革的步伐,打造高效課堂。這就需要教師從教學的過程中來進行積極改革,首先要關注教學目標的改革,剔除以前那種囫圇吞棗式的教學目標,讓教學目標簡單明了,讓學生能夠在明確的任務中有的放矢地進行。其次要關注教學方法的改革,盡可能地尋求新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這些方法的運用下團結合作、積極發揮主動性去進行深入地探索,以提升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非師范類高職教師的引導下開心愉快地學習,也才能夠打造出高效的課堂。
非師范類高職教師應該積極打造優質課堂。對于高職教育來說,優質的課堂教育是確保高職教育水平得到提高的關鍵,因此,非師范類高職教師在展開了課堂教育活動之后應該高度關注教學反饋和教學反思。例如,可以通過展開師生互評、生生互評、自我評價等方式來促進課堂教學活動得到有效的評價,然后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取長補短,最后提高課堂教育的效率。除此以外,高職院校的教師還應該針對自己所組織的課堂活動進行及時的反思,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也關注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的評價,力爭在多方面的建議下進行課堂的有效改革,以達到實現職業教學課堂改革的目標。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雙高”背景下,非師范類高職教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在面對風云變幻的時代發展時,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緊跟中國共產黨的腳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建設中貢獻一份自身的微薄之力。要做到這一切自然離不開一支綜合素養極高的非師范類高職教師隊伍,要知道,在教育事業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兩大必不可少的組成元素,其中教師是引導者,在高職教育這條道路上,非師范類高職教師無論是在學識技能還是在情感意志等方面都應該成為學生的楷模,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高職教育中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感受到職業的魅力,感受到技能的作用,并努力為國家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貢獻出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