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利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廣東珠海 519090)
互聯網技術獲取信息更加便捷,可以實現信息資源的快速傳輸,并且能夠進行信息資源共享,將互聯網的這些優勢應用于高職教學中,可以進一步拓展教育資源的深度和廣度,為促進高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行業的工作方式以及崗位需求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由此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會計專業教學模式應該及時做出調整,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切實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在我國高職院校中還不夠成熟,無論是對教師、學生還是學校,都面臨著較大的考驗。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會計專業教師還需要對互聯網+進行深入的研究,然后結合會計專業特點,根據市場發展的變化趨勢不斷地調整和改進,最終制定出適宜的教學模式,為社會發展培養優秀的會計專業人才。
在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會計行業的背景下,會計行業的工作方式以及會計人員的工作職能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由此對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互聯網+會計專業融合教學的模式下,會計專業的教學面臨較大的考驗,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策略,并且要具備一定的互聯網專業知識并且能夠與會計專業結合起來,這就需要會計專業教師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拓寬與會計專業相關的知識體系,以適應互聯網+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不斷擴招的背景下,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生源的質量參差不齊,所以導致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自主性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由此為互聯網+會計專業融合教學模式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提升。在互聯網+會計的工作模式下,會計方式和會計職能都發生了改變,而部分高職院校中的會計專業教學還使用以往的教材,所以在教學內容上還比較落后,學生無法及時學習到新的內容,會對以后的就業產生很大的影響。互聯網+會計專業融合教學模式的開展需要完善的教學硬件的支持,如果高職院校受到資金或者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無法配置齊全的實訓教學軟件和實訓基地建設,學生就會因為缺乏實踐鍛煉而影響到會計技能的提升。[1]
教師是互聯網+會計專業教學融合發展的主要執行者,所以會計專業教師的思維理念直接關系到融合教學的成效。會計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互聯網對會計行業產生的影響,并且認識到互聯網+會計專業教學的重要性,積極轉變自己的思維理念,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主動學習與互聯網+會計相關的專業知識,并且能夠將這些理念滲透到日常教學中。終身學習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在互聯網技術與會計行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傳統的會計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對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應該進行相應的調整。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及時了解會計工作的變化形勢,深入了解微課、慕課等網絡教育模式,并且能夠熟練運用網絡資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變。教師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篩選有價值的網絡信息,將與會計專業相關的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向推薦給學生,讓學生能夠了解課堂外更多的專業知識,并且與教師形成良性互動,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粘性。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反饋以及評價,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后有針對性的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案。讓互聯網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工具,切實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有效推動互聯網+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由此對會計行業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因為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會計工作效率,所以對從事基礎性工作的財會人員的需求量大大減少。會計人員的職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傳統的財務會計正在向管理會計轉型,所以會計行業急需一批懂法律、懂會計、懂業務、懂平臺化軟件管理的綜合型人才。基于此,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該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策略,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培養能夠適應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經濟發展的會計專業人才,應該對會計課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做出相應的調整。加強對管理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力度,并且注重對學生會計決策支持力的培養。為了能夠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求,應該重視對學生會計職業能力的訓練,并且在課程體系設計增加一些分析和管理方面的課程,提高學生會計職業判斷力和決策力,強化培養綜合型人才的意識,以適應互聯網+會計的發展需求。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在會計行業的應用,并不是簡單的對電算化的升級,通過設定的程序和規范能夠輔助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和分析工作,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加強會計實訓基地建設,配備先進的實驗設備和智能記賬軟件及模擬教學軟件,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環境下的會計工作。強化校企合作新模式,與企業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明確校企雙方的權利與責任,真正落實校企合作平臺機制,切實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利用率不斷提升,在這種有利的條件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可以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可以采用微課、慕課等形式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切實推動互聯網+會計專業教學的融合發展。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學習時間,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根據教師的任務布置提前完成自主學習,通過微課、慕課以及其他網絡形式來獲取相關學習資源,還可以通過查閱資料以及與同學討論等多種形式進行預習。[2]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重新講授學生預習過的知識,主要是針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給出解答,然后將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討論和練習,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后根據課前預習以及課堂討論狀況布置相應的作業練習,進一步鞏固專業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優勢,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難度,面對海量的互聯網信息資源,會計專業教師需要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進行篩選,然后選擇符合本專業特點的慕課資源,同時還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自己制作微課視頻,并且設置相應的作業練習。這種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的翻轉課堂教學,能夠充分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有效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制力,所以還需要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對學生進行督促和約束,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學生快速提升會計專業學習水平。[3]
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對于互聯網+會計專業教學模式而言,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對會計行業產生了較大的變化,所以通過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快速了解會計行業的工作狀態以及對從業人員的新需求。高職院校應該與企業和政府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和互惠互利的驅動機制,以實踐基地的方式完成合作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培養的會計專業人才,既能夠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又能夠保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又能夠為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4]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協議,共同進行專業建設,共同確定實踐基地的培養目標,然后根據企業中的崗位技能要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務共同研制教學計劃,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為了真正的發揮實踐基地的價值,企業可以把會計服務流程分割成若干連續的環節,每個環節之間都要緊密連接,完全實施企業中會計崗位的標準化流程,利用信息化在線會計工具和智能財務工具進行憑證管理、實時生成報表跟蹤分析以及異地操作等流程。在實踐基地中,會計專業的學生能夠充分的體驗到銷售、業務、監管、咨詢、檔案管理等各個崗位的工作,在每個崗位中的學生都需要按照規范標準執行,熟練互聯網環境下會計工作的整個流程。通過校企合作建立的實踐基地,能夠更加貼合企業的實際,人才培養規范和流程都是按照企業的用人標準制定的,會計專業的學生對互聯網+會計的工作形式也能夠更加了解,為進入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互聯網+”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充分的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開展教學,為了促進互聯網+會計專業融合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可以實施線上加線下的教學模式。在學校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自主研發線上教學平臺,缺乏條件的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購買線上教學平臺軟件。教師在線上向學生布置學習任務,然后學生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在線下進行討論,經過討論形成方案后進行練習,然后將練習的過程拍成視頻上傳到學習平臺。教師和學生對上傳到平臺的視頻進行評價,經過評價的學習小組根據評價內容再次調整方案,然后再次進行練習,最終形成比較完善的練習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在學習平臺中進行討論,經過線上和線下的反復練習,能夠快速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效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5]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以市場發展為導向,對于會計專業而言,人才培養模式應該與企業的用人標準以及崗位需求相結合,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挖掘會計工作的潛在價值,會計行業的工作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由此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了全新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應該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和信息優勢,融入會計專業教學中。為了確保互聯網技術與會計專業教學工作的高效融合,還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教學計劃的設計以及對學生理念的轉換,學校也要為互聯網技術與會計專業教學的順利開展創造有利條件,切實推動會計專業教學水平的提升,全面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