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荔嘉
(山西職業(yè)技術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現(xiàn)代化的教育教學的制度與措施不斷的優(yōu)化,大專院校的教育制度與課程的實踐也實現(xiàn)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增強大專院校學生思政教育是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的當務之急。可是在增強大專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當中,實際的情況卻并不像意料當中的那么順利。
目前大專院校學生思政教育現(xiàn)狀雖然有所改善,然而在對思政教育教授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仍舊很多,只有對大專院校學生思政教育的現(xiàn)狀進行了解,才能夠準確地分析該現(xiàn)狀出現(xiàn)的原因,從而提出解決大專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問題的措施。
大專院校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學校,部分大專院校學生的思想與正確的價值觀念相偏離,就大部分大專院校的學生來講,其思想上的障礙與誤區(qū)較多,如果大專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師沒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建立的引導,學生就難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思想,從而錯失發(fā)展的機遇,增加其誤入歧途的可能性。[1]
從總體上來講,大專院校的學生思政教育現(xiàn)狀還是符合教育潮流的,學生有積極的堅定社會主義思想的信念,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教育觀,其思想與觀念也是積極向上的。大部分大專院校的學生能夠積極地接受學校傳播的新知識與新理論,積極的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可是大專院校的學生由于其生源的結構比較復雜,文化基礎與底子也比較薄弱,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極大的誤區(qū),如果在思想出現(xiàn)誤區(qū),知識教師沒有進行積極的指導,學生也沒有主動地與教師溝通,就會導致思想與正確的價值觀念相偏離,從而使其產生腐敗消極的觀念,喪失學習的興趣。
大專院校學生思政教育消極現(xiàn)狀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學生個體、大專院校、家庭教育,由于大專院校學生普遍比較叛逆,學生、學校、家長難以實現(xiàn)及時的溝通,導致學生的價值觀念偏離正確航向。[2]
首先,大專院校學生的年齡、心理、情感直接影響著大專院校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程度、興趣。由于大專院校學生比普通高校學生叛逆,在接受思政教育知識也極易產生與理論相悖的觀念,大專院校的學生普遍比較任性,在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關鍵期,也會因其道德約束感,責任感較弱,從而導致教師的管理難度呈直線上升。
其次,大專院校學校的教育建設相較于普通的高等院校比較滯后。就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而言,應試教育仍占據(jù)著我國教育方式的主導地位,大專院校的思政教育尤其突出。在對思政教育的內容、方式也是圍繞著學生的成績與考試的安排來選擇,帶有濃重的應試教育的味道。很難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對思政教育有興趣,德育的進度也相對滯后。
最后,大專院校學生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大專院校學生能否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家長對于大專院校學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擔任著啟蒙教師角色,而且還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建立。
雖然我國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有著大幅度的改變,然而大專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進度明顯滯后。大專院校的教育者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重視度不高,僅僅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略了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建立的引導與教育,這就是大專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滯后存在的現(xiàn)狀。
與國外的思政教育工作流程相比較,我國大專院校在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引導方面起步較晚,因此,無論是工作流程還是教育方式,都存在著極大的缺陷。大專院校思政教育的體系也有待完善,學生的思想教育出現(xiàn)瓶頸,知識教師無法對該問題進行及時的解答,會導致學生的價值觀念難以樹立,從而延誤學校在思政方面的進展。只有思政教師明確思想教育的目標,才能夠保證學生提高對思政教育的熱情,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就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看,大部分的大專院校再對增強大專院校學生思政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著重理論而忽略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建立的問題。大部分思想教育老師僅僅以傳授與引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為主,而忽略了對于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樹立,以及正確價值觀念的建立,僅僅重視理論的思想教育課程是無法實現(xiàn)學生長遠的發(fā)展。
再對大專院校學生的思政教育進行教授時,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充分地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每個學生在不同的階段遭遇的思想問題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應該立足于每一位學生在接受思想教育時存在的誤區(qū),進而去分析每位學生思想的需要 從而切實地解決學生在樹立正確價值觀念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
只有大專院校思政教育老師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夠保障學生從內心接受思想教育的理念。要知道,思想教育的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與修養(yǎng),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知識,應該切實的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情況進行教育。[3]
思政教育相對于傳統(tǒng)的知識教育,其教育的方式與過程比較靈活,如果思想教育老師將其視為枯燥乏味的知識,那么學生也不會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興趣。良好的思政教育方式是學生接觸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關鍵,因此,教師可以在掌握思政教育重難點知識,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思政教育老師可以結合相應的實際課余活動,將思想教育觀念融入日常生活當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為其營造良好的輕松學習氛圍,這樣不僅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理念,完成教學的目標。
大專院校的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知識,其看待問題的方式也發(fā)生著改變,對于社會熱點事件也具有濃烈的興趣。因此,在講授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實際的社會熱點問題為案例,這樣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也能夠激發(fā)學生投入到思政教育的學習中來。
大專院校的思政教學老師,如果單純地以書本的理論知識為主,而忽略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就難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動性,導致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敗。要知道大專院校的學生思維處于極度活躍知識,如果以實際生活當中的熱點問題做指導,在進行思政教育之前,積極的收集學生對于實際熱點問題的看法,也能了解到學生思想觀念的實際情況,從而針對該情況進行價值觀念的傳播、理論知識的講授。[4]
當前教育理念與社會發(fā)展要求大專院校不能忽視對學生思政教育的引導,增強大專院校學生的思政教育,不僅是確保學生思政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關鍵舉措,也直接影響著大專院校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大專院校的學生要充分認識到正確價值理念的重要性,才能夠投入到思政教育的學習當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與政治教育水平。
大專院校學生思政教育的進度與效果直接影響著大專院校整體學生素質的提升,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理論進行傳授之時,應該考慮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個體差異性,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傳授,以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