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波
(臨沂商城實驗學校 山東臨沂 276000)
所謂“問題導學”實際上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教學策略,指的是一種教師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問題導學策略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首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導學策略有助于教學過程的優化。所謂“問題導學”實際上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教學策略,指的是一種教師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實現學生對教學節奏的適應、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問題導學模式下,教師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有助于師生之間的充分互動,令學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小學數學的系統知識。概而言之,運用問題導學教學策略的方式并不復雜,無論是環節還是活動都很簡練,這一策略的運用對于學生掌握小學數學學科中的基礎知識有很大幫助,而且有助于問題的多元轉化。
其次,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導學策略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思維能力,在向學生講授小學數學知識時應該循序漸進,著重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增強。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導學策略時,教師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問題難度的逐漸增加,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及質量。教師首先可以用比較簡單的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再利用難度逐漸升高的一些問題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理解,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印象。 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分層提問調動學生的活躍思維,從而對單純講解的課堂時間進行限制,更多地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知識的機會。總之,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逐步導入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習慣的形成,幫助學生學習如何運用正確的思路解決問題,最終實現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最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導學策略有助于師生感情的增進。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重要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正確運用問題導學策略,課堂上的問答等教學環節對于師生間情感的增進具有推進作用。在問答環節中,學生如果回答正確,可以得到數學教師的贊賞,如果回答錯誤則會得到數學教師的糾正以及鼓勵。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導學策略時,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出某一個問題,之后再去講授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帶著這個問題聽講,從而實現教學課堂的目的性、針對性的提升。另外,在教學課堂上,教師還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借此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上,師生共同學習,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導學策略時,教師可以運用直觀化問題引導學生學習,進而培養其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師設計問題時,首先要關注到所提問題是否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另外還應該結合每個學生的具體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設計。教師所提的問題應該是那些能夠引導、促進學生進行深入探索的問題,而不能使學生被拒絕在真理的門外。舉例而言,在教師講授“10 以內數字的組成”的知識點時,可以在課前先設計提出“5 的組成”這一問題。
師(在黑板上畫 5 根木棍):請同學們數一數老師一共在黑板上畫出了幾根木棍呢?
生:5 根 。
師:是的,沒錯,就是5 根木棍。接下來請同學們將運用數學思維計算出“5 根”答案的思考過程完整表達出來,如果有同學還不太明白,可以與鄰座同學討論一下,然后告訴老師同學們是如何進行計算的。
上述舉例的問題雖然簡單但是直觀,使學生思考如何將 5個 一 相加的思維過程,同時也帶給學生比較直觀的學習體驗。因為解題門檻較低,有助于學生比較快速地進入專注的學習狀態,對于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另外,該問題的提出有助于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而問題的最終答案則需要學生自行探索。在學生探索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另外提出一些小問題,可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并且鼓勵學生多多與其他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學生成功解決問題后,教師還應對學生進行贊賞和鼓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形成一種良性的、正向的反饋機制。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導學策略時,教師可以運用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學習,進而培養數學理解能力。啟發性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入到對于問題的探索研究中。舉例而言,在教師講授“可能性”這一節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這樣實施問題導學策略:首先提出問題“假設同學們每個人的桌面上都出現了一個小火柴盒,每個火柴盒里都裝著兩顆膠囊,每顆膠囊的質感、大小和形狀都是一樣的,只有顏色不同,有藍色和粉色兩種。這時如果從火柴盒里任意取出一顆膠囊,它可能會是什么顏色的膠囊呢?”教師可以在課上利用課件進行演示,同時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答案。每個學生都任意拿出 1 顆膠囊,記錄該膠囊的顏色后再將其放回到火柴盒中,把火柴盒合上后搖一搖再進行第二輪的膠囊選取。此時,教師可以先做一次示范,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火柴盒實驗,以小組為單位對膠囊選取情況進行記錄。各小組的實驗完成后,教師可以請火柴盒中只選取到藍色膠囊或粉色膠囊的小組總結選取規律,使學生認識到當其在火柴盒內選取膠囊時,或者 “一定是藍色”,或者“一定不是藍色”,只有這兩種可能性,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事件”;而其他在火柴盒內選取的既有藍色膠囊也有粉色膠囊的小組,每次選取膠囊時或者“有可能選取到藍色膠囊”,或者“有可能選取不到藍色膠囊”,這就是所謂的“不確定性事件”。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導學策略時,教師可以運用互逆性問題引導學生學習,進而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在教師設計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逆向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突破自身思維的禁錮,并且可能會產生與原有答案不同的、創新性的理解,隨后努力從多個方面進行探索來證明自己的想法。然而事實上逆向思維方式的教學具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設計、提出問題時絕不能流于表面,必須要盡量提出適合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令學生嘗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研究、觀察、探索同一個問題,經過獨立思考得出答案,如此有助于學生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舉例而言,在教師講授“小數點位置的移動所引起的數的大小的變化”這一節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教材上提到的引導學生學習的思維方向是當小數點向右側移動時數就會變大。而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采用逆向思維的思維方式,將小數點向數的左側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的觀察和思考后得出正確結論,也就是當小數點向左側移動時數就會減小。雖然思考后得到的答案與教材上的內容表面上截然相反,但兩個結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通過類似的問題使學生對某一個數學知識點從正反兩個方向進行探索和思考,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加深,還有助于學生今后學習階段中良好基礎的奠定。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策略有助于教學過程的優化、學生思維的活躍以及師生感情的增進。而在具體運用過程中,教師應該運用直觀化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培養自主探究能力;運用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培養數學理解能力;運用互逆性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培養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