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寶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醫院放療室,江西 新余 338000)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屬于頭頸部腫瘤,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病,40~60 歲為高發人群,且在東南亞地區發病率較高,占比>70%,我國南方地區發病率較高[1]。NPC患者病灶主要分布于鼻咽腔的側壁與頂部,致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與地域、環境、遺傳、種族等密切相關,同時,部分病毒感染也會導致NPC的發生[2-3],患者病變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因此,早期診斷率較低。患者多因頭痛、鼻塞、鼻出血等癥狀入院就診后確診,此時多已處于中晚期。為提升NPC患者局控率,改善預后效果,多采用綜合治療干預,結合患者具體病情開展手術治療、化療、放療等。遠處轉移會增加診療難度[4],也是導致NPC患者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升勾畫靶區的精準度尤為關鍵,而靶區勾畫是現階段NPC診療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5]。
放療是NPC治療常用手段,其中立體定向放療、三維適形調強放療等技術較為常用[6],既往放療靶區的勾畫基于螺旋CT 掃描技術,CT 值與人體密度呈線性相關,可直接應用于放療劑量計算中,且具有掃描快速、受器官位移影響小等優點[7]。但CT 技術也存在軟組織分辨率低,無法有效界定腫瘤區域的不足。近年來,伴隨圖像融合技術的發展,利用MRI在癌組織、腫瘤毗鄰軟組織分辨率高的特點,將MRI與CT不同序列融合,可有效發揮兩種影像技術的優勢,降低閱片醫師主觀因素導致的靶區勾畫差異,提升靶區勾畫精度[8]。本研究旨在探究CT/MRI圖像融合技術在鼻咽癌放療靶區勾畫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鼻咽癌行放療干預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雙盲隨機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0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納入標準:原發性NPC且臨床資料完整者;年齡>18歲者;精神狀態正常者;語言溝通、理解能力正常者;接受放療干預且治療配合度高者。排除標準:NPC復發者;合并其他類型原發性腫瘤者;合并遠處轉移者;合并嚴重器質性或消耗性疾病者;接受激素類、免疫抑制劑類藥物治療者。
1.2 方法
1.2.1 圖像采集 患者保持仰臥位,于頭頸下墊頭枕保持頸部后仰過伸、下頜抬高,頭頸肩部固定體膜,采用CT機定位,掃描范圍為顱頂至胸鎖關節下,層厚3 mm。掃描完畢后保持體位不變行MRI掃描,采用平掃聯合增強掃描,獲取平掃圖像及核磁共振灌注圖像,將采集的圖像傳送至放療計劃系統,通過標記點法將圖像融合。
1.2.2 靶區勾畫 在平掃及核磁共振灌注圖像中,遵循局部侵犯、安全距離原則進行原發灶大體腫瘤靶區(GTV-t)、淋巴結轉移灶靶區(GTV-n)、原發灶大體腫瘤及侵犯靶區(GT‐Vnx)的勾畫,獲得CT圖像靶區、MRI/CT融合圖像靶區。同時進行各正常器官組織的勾畫,包括腦干、脊髓、腮腺、甲狀腺、喉、口腔等。
1.2.3 放療計劃設計 處方劑量:GTV-t為70~76 Gy/33次,GTV-n 為 70~76 Gy/33 次,正常組織限量:腦干≤54 Gy,脊髓≤40 Gy,腮腺≤30~35 Gy,甲狀腺≤40 Gy,喉≤60 Gy,口腔≤50 Gy。通過Eclipse 8.6 計劃軟件進行CT 圖像靶區、MRI/CT 融合圖像靶區放療計劃設計,形成CT 圖像放療計劃、MRI/CT融合圖像放療計劃。放射治療時采用鼻咽聯合頸部放療,采用加速器瓦里安CX 直線加速器,開展常規分隔放療,每天1 次,每周5 次,依據QUANTEC 標準進行正常組織放射劑量設定。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勾畫靶區大小、放療計劃劑量、正常組織受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勾畫靶區比較 研究組MRI/CT 融合圖像靶區為(41.09±1.73)cm3,明顯大于對照組的(39.75±1.25)cm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439,P=0.001)。
2.2 兩組放療計劃劑量比較 兩組PTVnx Dmean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GTVnx Dmean、GTVnx D95、PTV Dmean、PTV D95、PTVnx D9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放療計劃劑量比較(,Gy)Table 2 Comparison of planned radiotherapy dos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Gy)

表2 兩組放療計劃劑量比較(,Gy)Table 2 Comparison of planned radiotherapy dos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Gy)
注:GTVnx,原發灶大體腫瘤及侵犯靶區;Dmean,靶區平均劑量;D95,95%靶區最低劑量;PTV,計劃靶區;PTVnx,計劃靶區
組別對照組(n=30)研究組(n=30)t值P值PTVnx D95 72.35±2.05 72.29±1.03 0.143 0.887 GTVnx Dmean 77.99±2.01 78.01±1.95 0.039 0.969 GTVnx D95 71.85±3.57 71.89±2.88 0.048 0.962 PTV Dmean 70.51±4.28 70.49±3.90 0.019 0.985 PTV D95 61.08±1.95 60.97±1.74 0.231 0.818 PTVnx Dmean 75.29±1.41 76.85±1.65 3.937<0.001
2.3 兩組正常組織受量比較 兩組腦干、脊髓、腮腺、甲狀腺、喉、口腔正常組織受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正常組織受量比較(,Gy)Table 3 Comparison of normal tissue do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Gy)

表3 兩組正常組織受量比較(,Gy)Table 3 Comparison of normal tissue do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Gy)
組別對照組(n=30)研究組(n=30)t值P值腦干51.28±3.62 50.74±3.28 0.605 0.547脊髓32.58±1.94 33.01±3.15 0.637 0.527腮腺22.17±1.47 21.58±1.09 1.766 0.083甲狀腺24.75±1.50 23.96±1.72 1.896 0.063喉46.88±2.46 47.17±2.73 0.432 0.667口腔45.69±2.05 44.71±2.41 1.714 0.092
NPC是一種具有地域性差異的惡性病變,男性發病率顯著高于女性,患者以頸部腫塊、鼻塞、流血涕等為首發癥狀,少部分患者伴顱神經受累癥狀。早期缺乏典型表現、健康意識不足、就診不及時為影響NPC早期干預率的主要原因[9-10]。目前,針對NPC患者的治療一般依據分層治療原則,病變早期多開展單純放療干預,中晚期多開展綜合治療。
放療是惡性腫瘤治療的主要技術。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學等水平的快速發展,放療技術主要向精準放療方向發展,即確保放療效果及局部控制率,提升放療精度以降低腫瘤病灶毗鄰正常組織器官的放射損傷,降低放射不良反應發生率。NPC是一種對放療高度敏感的惡性腫瘤,伴隨放療技術的發展,針對NPC患者的放療由二維放療、三維適形放療逐步向調強放療發展,目前NPC放療中多采用調強放療,這一放療技術在提升靶區均勻性、適形度,降低正常組織器官受量方面價值突出。國際放射單位與測量委員會相關報告中明確了GTV、PTV等概念,相關靶區的勾畫有賴于影像學技術[11]。基于人體密度與CT 值的線性關系,多應用于調強計劃設計,而伴隨臨床應用其存在的不足也逐步凸顯,基于CT影像設計的調強計劃,常存在腫瘤照射劑量不足、正常組織照射過度情況[12]。MRI技術具備多種序列,以提供不同種類的臨床信息,實現優劣互補,從而提升檢測精度。相較于正常組織,腫瘤組織的血供一般更為豐富,MRI中的血流動力學參數能反映血流灌注情況,已應用于腫瘤分級、腫瘤進展情況的鑒別工作中[13-14]。
圖像融合技術是近年來腫瘤放射治療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即通過醫學影像圖像的空間轉換,實現兩種醫學影像圖像的匹配,盡可能達到三維空間的一致性[15]。這一技術開展的基礎是預處理、配準,其中預處理的目的是統一兩種醫學影像圖像的分辨率、格式、大小等基本參數,并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配準即借助預訂的體內外金屬標識或解剖學結構實現圖像融合配準。圖像融合后的醫學影像圖像可多種顯示,如三維顯示、斷層顯示等[16]。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MRI/CT融合圖像靶區為(41.09±5.73)cm3,明顯大于對照組的(39.75±6.25)cm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PT‐Vnx Dmean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GTVnx Dmean、GTVnx D95、PTV Dmean、PTV D95、PTVnx D95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腦干、脊髓、腮腺、甲狀腺、喉、口腔正常組織受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兩種靶區勾畫技術對正常組織受量的影響相當。
綜上所述,CT/MRI圖像融合技術在NPC放療靶區勾畫中可提升放療精準性,在NPC原發病灶、淋巴結轉移病灶靶區勾畫中均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且基本不會影響靶區劑量及正常組織受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