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梅
(遼寧省阜新市第二人民醫院(阜新市婦產醫院)神經內科二病房,遼寧 阜新 123000)
癲癇作為神經系統疾病的常見多發病之一,多是因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的異常放電導致大腦功能發生障礙[1]。該病因異常放電的部位及傳導方式各異,導致臨床表現較復雜,多表現為自主神經、感覺、意識、精神功能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2]。目前,臨床針對該病的治療多采用卡馬西平等抗癲癇藥物治療,但通常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3]。據相關研究[4]報道,左乙拉西坦作為新型的抗癲癇藥物,能抑制和改善大腦神經元的異常放電現象。基于此,本探究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癲癇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左乙拉西坦對癲癇患者認知功能及腦電圖改善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癲癇患者86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21~69歲,平均(45.82±10.74)歲;病程5~23 個月,平均(13.08±8.37)個月。觀察組男 25 例,女 18 例;年齡 21~72 歲,平均(46.38±11.24)歲;病程5~22 個月,平均(13.85±8.62)個月。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腦電圖確診為癲癇患者;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治療前3 個月內未服用過其他癲癇藥物。排除標準:伴有重要臟器器官功能障礙患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
1.3 方法 兩組均根據患者病情程度情況給予常規治療,如控制血壓水平、抗感染、維持電解質平衡等。
1.3.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卡馬西平(惠州大亞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828,規格:0.1 g)口服治療,每次100~200 mg,每天2次,共治療6個月。
1.3.2 觀察組 觀察組給予左乙拉西坦(重慶圣華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79,規格:0.5 g),初始劑量每次250 mg,每天2次,劑量逐漸增加至每次500 mg,共治療6個月。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而調整用藥劑量,若患者出現嚴重反應或病情加重則立即停止用藥。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愈,患者日常生活恢復正常、癲癇未再發作;顯效,患者癲癇發作次數降低>75%;有效,患者癲癇發作次數降低>50%;無效,患者癲癇仍會發作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采用韋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5],包括言語商(VIQ)、操作商(PIQ)及總智商(FIQ),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認知功能越佳。③于治療6 個月后檢測兩組腦電圖,正常:患者腦電圖無癇樣放電;顯著改善:患者腦電圖下癇樣放電降低>50%;好轉:患者腦電圖下癇樣放電降低20%~50%;無效:患者腦電圖下癇樣放電降低<20%甚至增加。總改善率=(正常+顯著改善+好轉)/總例數×100.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35%,高于對照組的79.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認知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FIQ、VIQ、PI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FIQ、VIQ、PIQ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認知功能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2 兩組認知功能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注:FIQ,總智商;VIQ,言語商;PIQ,操作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PIQ 101.30±3.21 102.13±3.25 1.192 0.237 106.24±5.07a 111.73±4.95a 5.081<0.00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FIQ 103.24±5.19 102.63±5.26 0.541 0.590 107.31±5.82a 112.37±6.81a 3.704<0.001 VIQ 93.14±3.23 94.07±3.24 1.333 0.186 96.93±5.36a 102.85±5.03a 5.281<0.001
2.3 兩組心電圖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心電圖總改善率為90.70%,高于對照組的72.09%(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電圖改善情況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ECG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癲癇作為一種慢性腦部疾病,發作突然,且任何年齡段的人群均可發病,也是神經系統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大部分類型的癲癇具有突發性,在短暫的發作后能恢復正常,癲癇患者在發作間歇期表現與健康人無明顯差異[6]。但發作期癲癇患者會出現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全身抽搐、失去意識、瞳孔散大等癥狀,對神經功能影響較大[7]。目前,藥物治療是臨床控制癲癇發作、恢復認知功能及提高生活質量的首選治療方式。
卡馬西平作為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抗癲藥物,能加強鈉通道的滅活效能,從而限制突觸前后的神經元放電,降低神經興奮細胞的活性,進而達到抗癲癇的效果[8]。但長期服用卡馬西平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而導致患者認知功能出現障礙[9]。左乙拉西坦作為吡咯烷酮衍生物,其在神經元鈉離子通道處不產生任何影響,主要通過中樞神經的突觸囊泡蛋白,從而釋放神經遞質并阻斷神經元的異常放電,達到抗癲癇的效果[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35%,高于對照組的79.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心電圖總改善率為90.70%,高于對照組的72.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左乙拉西坦應用于癲癇患者的療效較佳,有助于改善腦電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前,兩組FIQ、VIQ、PI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FIQ、VIQ、PIQ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左乙拉西坦能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分析原因為,左乙拉西坦能與大腦囊泡的蛋白突觸泡蛋白2A(sv2a)結合,共同對癇性電位產生抑制作用,其還可解除甘氨酸能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從而達到對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此外,左乙拉西坦還能對大腦皮質γ-氨基丁酸(GABA)產生阻斷效果,從而使受體滯留于海馬區加強抑制效果。
綜上所述,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效果顯著,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且有助于改善腦電圖,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