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明,梁維堅,鄭金利,解 明,張 悅,孫 俊,馬瑞峰,郝家臣
(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榛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連 116031)
榛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堅果樹種,榛仁營養豐富、香酥可口,深受消費者喜愛。我國榛果采集和利用的歷史悠久,在陜西省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大量已碳化的榛果和果殼,說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古人已經采集榛為食。由于缺乏適宜的栽培品種,我國榛生產長期沿用野生資源采集利用的方式[1]。21 世紀初,隨著‘達維’[2]、‘遼榛3 號’[3]等平歐雜種榛品種通過林木良種審定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我國榛產業才逐步走上園藝化栽培的發展軌道。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平歐雜種榛堅果脫苞后不經晾曬和炒制直接鮮食的消費方式逐漸興起,目前已經成為主要消費方式之一。‘晚香’是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針對榛鮮果消費市場需求選育的極晚熟鮮食專用型平歐雜種榛新品種,填補了國內中秋、國慶雙節期間鮮食榛市場的空檔。
1984 年春季,我們用從遼寧省各地篩選出的野生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Fisch.)優株作母本、用實生引種選育的10 個歐洲榛(Corylus avellanaL.)品種的混合花粉作父本雜交。1985 年春季,層積后發芽的雜交榛種子播種于大連雜種圃。1990—1993年,雜種圃中初選出包括84-504 的F1代優株74 個,所有初選優株集中到資源圃中長期保存觀察。2000年,我們在瓦房店市炮臺鎮松木島村建立了1 hm2復選園,定植包括84-504 的雜交榛初選優系30 個。經過2004—2006 年連續3 年的觀察,84-504 因為優質、豐產、適應性好通過復選。2006 年開始擴繁84-504,2011—2019 年,在大連市金普新區、本溪市桓仁縣、丹東市寬甸縣進行區域試驗。2019 年12 月,84-504 通過遼寧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林木良種審定,定名為‘晚香’,良種編號:遼S-SV-CHA-002-2019。
‘晚香’樹姿開張,萌蘗數量中。1 年生枝棕褐色。葉片倒卵形,葉尖平截,葉基心形,葉柄中長。雌雄同株異花,雌花混合芽與葉芽外觀相似,均為黃褐色,橢圓形,芽頂尖。雌花序為頭狀花序,每個花序有柱頭16~28 枚,初開時柱頭鮮紅色,授粉后2 d 左右變成黑色。果苞同堅果等長,前端開張,單序坐果數多為2~3 個。雄花序為葇荑花序,黃褐色,總狀排列,花期充分伸長時8~12 cm,花藥淺黃色,花粉黃色,數量大,風力傳粉。
‘晚香’堅果平均重2.8 g,圓柱形(圖版1),果基圓,果面黃色,溝痕淺,茸毛少。果殼厚度1.40 mm,出仁率41%。果仁平均重1.14 g,飽滿光潔,味甜香,脂肪含量59.68%,蛋白質含量20.60%(表1),適合鮮食。

表1 ‘晚香’與對照品種堅果主要經濟性狀
‘晚香’樹勢中庸。雌花混合芽在中長枝上的起始節位低,多為2~3 節,短枝能夠連續成花結果。幼樹以中長枝結果為主,成齡樹以短枝結果為主,豐產穩產,無大小年現象。一般定植當年即可少量成花,次年結果,在肥水條件好的情況下,第3 年形成經濟產量,667 m2堅果產量110 kg,第6年進入盛果期,667 m2堅果產量307 kg。
在遼寧省大連地區,‘晚香’雌雄花同期,每年3 月15 日前后初花,3 月20 日前后盛花,4 月1—5 日萌芽,5 月10—15 日果實開始發育,9 月15日前后堅果成熟,比‘達維’晚35 d,果實發育期120~125 d,10 月20 日前后葉片開始枯黃脫落。
‘晚香’休眠期在-30 ℃的低溫環境下無凍害發生,盛花期雌雄花在-6 ℃的低溫環境下無凍害發生。適宜種植區域的氣候條件要求:無霜期≥150 d,年降水量≥600 mm,遼寧省本溪市、丹東市、大連市及氣候相似地區適合種植。
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平地或坡度≤25°的坡地建園,土壤質地為沙壤土、壤土或黏壤土,土層厚度≥0.5 m,土壤pH 值6.0~8.0,地下水位深≥2.0 m[4]。行株距4.0 m×1.5 m。授粉品種選用‘先達1 號’或‘遼榛4 號’,按照總株數10%~20%的比率配置。定植前,每穴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 kg、硫酸鉀0.5 kg。
苗木定植后前3 年行間空間較大,可以間作各種矮稈作物。第4 年開始行間自然生草,行內清耕,每年刈割4~5 次。
每年5 月上旬和6 月中旬各施肥1 次,每次施肥量占全年施肥總量的50%。選用高氮高鉀型優質復合肥,幼樹N∶P2O5∶K2O=2∶1∶2,成齡樹N∶P2O5∶K2O=2∶1∶3,總含量≥44%。2 年生樹每年每株100 g,3 年生樹每年每株200 g,4 年生及以上樹以樹定產,以產定肥,每產1 kg 干果施肥0.5 kg,第1 次施肥在樹冠邊緣垂直投影處環狀溝施,第2次施肥在整個樹盤地表均勻撒施。
定植當年根據土壤墑情澆透水3~5 次,以后每年5 月下旬至7 月下旬嚴重干旱時酌情澆水。
‘晚香’適宜采用自然叢狀樹形,定干高度30 cm 左右,定植后前3 年生長季不除萌,第2 年和第3 年春季萌芽前剪除細弱萌蘗,每年選留健壯萌蘗3 個左右,2 年總計選留健壯萌蘗5~8 個,選留的萌蘗在高50 cm 處短截。定植第4 年春季把原樹干從地表處鋸掉,完成樹體整形。此后每年生長季除萌4~5 次。連續結果5~6 年后,對全部二級骨干枝一次性回縮修剪,完成樹冠更新。
6 月上旬,噴施1 次20%三唑酮乳油800 倍液防治榛白粉病。‘晚香’成熟期晚,受茶翅蝽、斑須蝽、斯氏珀蝽等蝽科害蟲危害較重,需要在每年8 月中旬和9 月上旬進行2 次化學藥劑防治,第1次噴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000 倍液,第2次噴施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 000倍液。另外,每年5 月下旬噴施1 次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 倍液,防治蚜蟲。均采用全樹淋洗式噴藥。
9 月中下旬,當部分果苞后半部顏色由黃綠色轉為褐色時,從樹上分批帶苞采收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