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是江魚。
鰣魚現在賣到兩百多塊錢一斤,成了走后門送禮的東西,“吃的人不買,買的人不吃”。
刀魚極鮮,肉極細,但多刺。金圣嘆嘗以為刀魚刺多是人生恨事之一。不會吃刀魚的人是很容易卡到嗓子的。鎮江人以刀魚煮至稀爛,用紗布濾去細刺,以做湯,下面,即謂“刀魚面”,很美。
我在江陰讀南菁中學時,常常吃到鮰魚,學校食堂里常做這東西。在江陰是很便宜的。鮰魚本名鮠魚,但今人只叫它鮰魚。鮰魚大概也能紅燒,但我在中學時吃的鮰魚都是白燒。后來在漢口的璇宮飯店吃的,也是白燒。
鮰魚肉厚,切塊放在碗里,沒有吃過的人會以為這是雞塊。鮰魚幾乎無刺,大塊入口,吃起來很過癮,宜于饞而懶的人。或說鮰魚是吃死人的。江里哪有那么多的死人?!鮰魚吃魚,是確實的。凡吃魚的魚都好吃,鱖魚也是吃魚的。養魚的池塘里是不能有鱖魚的,見鱖魚,即捕去。
(選自《魚我所欲也》)
【賞析】三魚同談,自有輕重之分。
汪先生把鰣魚放在開頭簡介,價錢太貴,自己恐怕也是只聞其名,未嘗其味,故引用一句社會熟語“吃的人不買,買的人不吃”作為論斷,就此按下。
談論刀魚時則不同,拈來金圣嘆對其的評判后,馬上結合自己的閱歷對“刀魚面”這一美食開始了準確而熟練地介紹,并以“很美”作為論斷。
鮰魚在三魚當中顯然是重頭戲了,汪先生以兩段文字的篇幅進行介紹。他堅持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寫鮰魚,并且來了一個“時空穿越”,將讀中學時吃到的和工作后在璇宮飯店吃到的鮰魚進行比較。
最后一段,先寫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或說鮰魚是吃死人的。”汪先生自己隨即對其進行嚴厲的駁斥,“江里哪有那么多的死人”,引起人們的思考。然后對鮰魚究竟吃什么展開了論述,順便介紹了魚塘與鮰魚的關系。
散文之“形散神聚”特色,盡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