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凌,周永昌,肖燦,劉楠楠






【摘要】目的了解高職醫學專業學生對健康知識普及內容的意愿,引導醫學專業學生開展健康普及活動, 提高科普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方法整群抽取廣西某高職醫學院校3個專業2個年級1415名學生,通過“問卷星”平臺發布問卷,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聚類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共收回問卷1415份,有效問卷1391份,有效率為98.3%。醫學專業學生健康普及意向最高的是“醫學常識”,其次檔次是“急救常識”與“飲食健康”,普及意向最低檔次為“偽醫學辟謠”“現代醫學技術”“熱點醫學資訊”。專業與性別是影響醫學專業學生健康普及意向的重要因素。結論應結合醫學專業學生健康普及意向及差異性,合理開發及引導學生開展健康普及活動,實現提高居民健康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醫學專業學生;健康普及;健康素養;醫學常識
中圖分類號:G884.2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1.11.003
Analysis on content intention and difference of health popularizat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 in a vocational medical college in Guangxi
LUO Ling, ZHOU Yongchang, XIAO Can, LIU Nannan▲
(Department of Medicine, Guangxi Medical College, Nanning 530023, Guangxi,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willingnes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vocational medical colleges to popularize health knowledge, guide medical students to carry out health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and? improv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ersonnel, and thus help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MethodsThe questionnaire was release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tar" platform, including 1415 students from 3 majors and 2 grades in a vocational medical college in Guangxi. SPSS 23.0 software was used for cluster analysis,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A total of 1415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and 1391 were effective, with an effective rate of 98.3%. The highest popularizing inten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was "medical common sense", followed by "first aid common sense" and "healthy diet". The lowest popularizing intention was "false medical rumor refutation",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and "hot medical information". Major and gender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alth popularization inten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rationally develop and guide medical students to carry out health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ir intention and difference of health popularization, so as to improve residents' health literacy.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 health popularization; health literacy; medical common sense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我國居民健康素養由2013年的9.48%[1]提升至2019年的19.17%[2],雖然逐年增加,但比例仍低,覆蓋率不高,這是制約國家社會健康發展的一個因素。健康促進的基本路徑之一為普及健康知識。健康知識普及可以推廣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使人民群眾掌握健康知識、行為和技能,增加自我防護和健康管理能力意識,從而提高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隨著《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下稱《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健康知識普及活動得以廣泛開展。目前開展健康知識普及的主體多為各個醫療衛生機構及衛生醫務人員。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此項工作[3]是《健康中國行動》中的內容之一,其中就包括醫學專業的學生,這一群體儲備一定的專業醫學知識,具有年輕人的活力和親和力,被接受度高,可以作為健康知識普及的新生力量[4]。為了解高職醫學專業學生對健康知識普及內容的意愿,進一步掌握不同專業、年級、年齡、性別、民族在普及內容意向是否存在差異,便于引導醫學專業學生正確開展活動,培養健康教育技能,我們對廣西某高職醫學院校醫學專業學生開展調查。
1對象與方法1.1調查對象整群抽取廣西某高職醫學院校在校的臨床醫學、中醫學、健康管理3個專業2個年級共1415名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方法通過閱讀文獻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自行設計《學生健康普及工作推廣問卷》,內容包括學生的一般信息和健康知識普及內容(含“醫學常識”“急救常識”“幼兒照護”等14項)意愿評分。根據意愿的強烈程度分為3級評分,1分為不愿意,2分為愿意,3分為很愿意。經預調查檢驗,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 0.899,KMO值為0.920,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于2020年12月通過“問卷星”平臺向研究對象發布問卷。
1.2.2質量控制將存在缺失項和邏輯錯誤的問卷視為無效問卷排除,數據由雙人核對統計。
1.3統計學方法應用Excel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聚類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結果2.1學生一般情況共收回問卷1415份,有效問卷1391份,有效率為98.3%。其中大一學生998人,占71.7%,大二學生393人,占28.3%;年齡19~21歲有928人,占66.7%,≤18歲有306人,≥22歲有157人,分別占22.0%和11.3%;女生894人,占64.3%;漢族學生有869人,占62.0%,少數民族學生包括壯族、苗族、瑤族等共522人,占38.0%;臨床醫學專業學生756人,中醫學專業398人,健康管理專業237人,分別占54.3%、28.6%和17.1%。
2.2學生健康普及意向學生最愿意對他人進行科普的前3位內容是“醫學常識”“急救常識”和“飲食健康”,平均分分別為(1.95±0.36)分、(1.77±0.43)分和(1.72±0.46)分。普及意愿最低的后3位內容是“偽醫學辟謠”“現代醫學技術”和“熱點醫學資訊”。見表1。
2.3學生健康普及意向聚類分析結合表1均值法和圖1聚類分析的結果,學生對健康普及意向由強到弱分為5類。意向最高的為“醫學常識”;意向較高的為“急救常識”和“飲食健康”;意向一般的有“心理健康”“中醫養生”和“預防保健”;意向較弱的為“幼兒照護”“老年照護”“慢性病管理”“就醫技巧”和 “癥狀識別”;意向最弱的為“偽醫學辟謠”“現代醫學技術”“熱點醫學資訊”。
2.4不同年級學生健康普及意向各年級學生均對“醫學常識”“急救常識”及“飲食健康”有較強的普及意向。不同年級對“醫學常識”“心理健康”“熱點醫學資訊”及“飲食健康”的普及意向有所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5不同性別學生健康普及意向男女生均對“醫學常識”有很強的普及意向,且在“急救常識”“幼兒照護”“老年照護”“心理健康”“就醫技巧”“熱點醫學資訊”“中醫養生”“癥狀識別”“預防保健”“飲食健康”等各內容普及意向在性別間存在差異(P<0.05)。見表3。
2.6不同專業學生健康普及意向各專業對“醫學常識”均有很強的普及意向,除“預防保健外”,其他內容普及意向在各專業間存在差異(P<0.05)。見表4。
2.7不同民族和年齡學生健康普及意向漢族與少數民族各年齡組學生在各個內容的普及意向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8醫學專業學生健康普及意向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對前3類中的“醫學常識”“急救常識”“中醫養生”3個科普內容進行進一步分析,以3個科普內容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專業和性別是醫學專業學生健康普及意向的重要影響因素。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醫學常識”及“急救常識”方面的普及意向更為積極,在“中醫養生”則意愿不強;而中醫專業學生在“中醫養生”的普及意向強烈。女性學生在三個方面的普及意向均強于男性學生。見表5~表8。
3討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醫學專業學生對“醫學常識”和“急救常識”有較高的普及意向,考慮與他們在接受專業醫學教育過程中,已經潛移默化地意識到醫學和急救常識對人群健康的重要性有關。另外,他們已初步具備了醫學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健康素養[5~8],比普通人群更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因此,對這兩方面表現出更高的普及意向。醫學專業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普及意向一般,提示他們雖認同心理健康與軀體健康同樣重要,但心理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學生一般所學僅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醫學心理學,很難滿足受眾的現實需求,如無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在普及知識方面容易遇到困難[9]。同樣,“老年照護”“幼兒照護”和“慢性病管理”的普及意向也不高,可能與學生年齡特點有關。進入成年早期的大學生,面臨的問題與關注點往往不在育兒、養老[10]、慢性病等方面,無法產生代際共情[11],因此不能意識到受眾在這些方面的需求。此外,“偽醫學辟謠”“現代醫學技術”“熱點醫學資訊”等學生普及意向最低,提示學生對健康知識普及的重要性及全面性認知不足[12],同時從側面反映高職醫學生的醫學知識涉獵范圍比較狹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13~14],學業以外的知識很少主動學習,故普及意向最弱。
研究還顯示,專業對醫學專業學生健康普及意向影響最大。臨床醫學、中醫學及健康管理3個專業除“預防保健”外,均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其中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健康普及的意向除“中醫養生”外均比其他專業更強,這可能與各專業學生對職業認知不同有關[15],會去考慮健康普及內容與所在專業、將來的工作內容及職責是否有相關性。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普及“中醫養生”內容意愿最低,也許與中西醫理論體系有較大不同,掌握中醫知識較少有關。
學生性別在健康普及意向也有較大的差別,從研究結果上看到,女生在“醫學常識”“急救常識”“幼兒照護”等11項內容的健康普及意向較男生要強,與趙艷芳等[16]的結論相似,這種差異可能與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有關,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更高,決定了女生會更關注職業生涯的發展[17],另外成就動機和主動性人格也可能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因為女性更希望獲得認可與關注[18]。
年級對健康普及意向影響較小,僅在“心理健康”與“飲食健康”方面有明顯差別。大一學生表現更為積極,這可能與職業認同有關,隨著進一步的學習,來自學習的壓力、見習和實習的經歷以及對職業的深入了解,從理想到現實[19],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逐漸降低[20],這會是影響健康普及意向的一個因素。
綜上所述,以高職醫學專業學生為主體開展健康普及具有現實意義,不僅有利于提升自身學習以及實踐能力[21],還可以提前了解未來工作崗位職責,提升職業榮譽感,更重要的是達到提高受眾健康素養的目的。了解醫學專業學生普及意向為教師開展健康普及指導工作及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具有參考價值。根據專業不同,可引導學生選取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健康知識內容進行策劃、宣傳,實現學有所長;女生積極性高,善于表現,可引導她們多參與表演、解說、演講等相關工作,調動男生積極性,根據興趣參與策劃、文案、拍攝及后期等工作;加深醫學專業學生對育兒、養老的理解,實現全生命周期健康普及;指導學生重視疾病的預防,特別是慢性病管理,艾滋病、結核病的高危人群防治技巧等,認識不同高危人群對健康科普宣傳的接受度不一樣,對不同人群應采取不同策略;同時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廣泛關注醫學資訊及最新醫療技術。充分利用醫學專業學生思維活躍,具有開放性、獨立性、理化性價值觀的特點,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形成具有醫學生特色的科普作品。
本次研究不足在于調查范圍偏小,未納入廣西其他高職醫學院校醫學專業學生,不能代表廣西高職醫學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整體情況。另外由于擴招等客觀原因,兩個年級人數比例存在一定偏頗。下一步將擴大范圍,增加樣本量,更好地了解高職醫學專業學生健康普及意向,同時開展對廣西居民的問卷調查,了解本地居民對健康科普需求與喜好。
參考文獻
[1] 中國衛健委宣傳司.2013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升9.48%[EB/OL]. http://www.nhc.gov.cn/,2014-12-17.
[2] 中國衛健委宣傳司.2019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升19.17%[EB/OL]. http://www.nhc.gov.cn/, 2020-2-24.
[3]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Z].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9.
[4] 李艷偉,梅煜苒,肖楚麗,等.地方本科高校開展以醫學生科普協會為載體的醫學科普工作實踐探索[J].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16(5):99-102.
[5] 趙躍媛,張耀勻,白雪,等.中國在校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的Meta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6,20(3):290-293.
[6] 景文展,黃紫玥,劉清悅,等.大學生健康素養相關知識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6):859-862.
[7] 石珺怡,車曉玉,劉菊芬.2016—2019年中國高校學生健康素養水平Meta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21,37(8):689-694.
[8] 劉國良,王慧霞,王國杰,等.醫學與非醫學專科生健康素養比較分析[J].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32(6):652-656.
[9] 焦迎娜.學生需求視角下專科《醫學心理學》教學改革思路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4):142-143.
[10] 王萍,丁建云,王珊珊.濰坊市某醫學院校學生從事養老行業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智庫時代,2019(35):170,172.
[11] PULCINI C D, TURNER T L, FIRST L R.Generational empathy: an approach for addressing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J].Pediatrics,2021,147(3):e20200191.
[12] 潘揚勛,林劍菲,李嘉泳,等.對大學生科普團隊建設的思考——以中山大學醫學標本館為例[C]//第六屆全國解剖學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2017:242-244.
[13] 李菁,李雅梅.高職醫學生學習習慣現狀及管理策略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8,32(5):43-44.
[14] 李海海.高職醫學生兒科實習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科技資訊,2019,17(34):237-238.
[15] 謝麗敏,李忠民,劉莉,等.高校西醫學生學習中醫意愿的調查分析:基于湖南省5所高校為例[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28(4):582-586.
[16] 趙艷芳,王卓群,耿雪營,等.全國省級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控專業人員開展科普創作意愿及現況[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20,28(10):739-742.
[17] 李英琦.醫科大學生主動性人格與生涯適應力的關系研究[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9.
[18] 張向榮,侯佳君,楊青松,等.關于大學生成就目標取向性別差異的影響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9):176-179.
[19] 劉芷忻,廖麗花,謝潔麗,等.淺析醫學生專業認同現狀及相關對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2):113-115.
[20] 陳永杰,王媛.醫學生職業認同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 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8,38(1):50-54.
[21] 趙婷婷,趙文芳,徐精宏,等.醫學生對中學生進行醫學科普教學的體驗及意義:以CPR為例[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28(4):675-678.
(收稿日期:2021-04-17修回日期:2021-10-12)
(編輯:梁明佩)
編者·讀者·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