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卡梅,陳陽,劉雪英,馬厚輝,何飛燕, 黃萍,黃海彬,農忠炳,楊霄晗,陸莉莉


【摘要】目的了解崇左市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殘疾現狀,并探討精神殘疾的影響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樣的橫斷面研究,以2019年7月~2020年6月某醫院收治的崇左市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L-BREF)、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及世界衛生組織殘疾評定量表Ⅱ(WHO-DASⅡ)對患者生存質量、精神癥狀嚴重程度、殘疾程度進行調查。結果287例精神分裂癥患者PANSS總分為(57.1±19.5)分;WHO-DASⅡ總分為(86.4±15.5)分,精神殘疾發生率為69.7%,其中一級殘疾0人,二級殘疾26人,三級殘疾45人,四級殘疾129人,無殘疾87人;WHOQL-BREF中生理領域評分為(13.9±2.7)分,心理領域評分為(12.6±2.9)分,社會關系領域評分為(13.0±2.7)分,環境領域評分為(12.7±3.1)分。精神殘疾組PANSS總分及其3個分量表評分明顯高于非精神殘疾組(P<0.001);精神殘疾組WHOQL-BREF中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評分均明顯低于非精神殘疾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與他人共同照顧、病程、陰性癥狀量表評分、社會關系領域評分與患者精神殘疾發生率存在密切聯系(P<0.05)。結論崇左市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較差,且普遍伴有殘疾,年齡、與他人共同照顧、病程、陰性癥狀量表評分、社會關系領域評分是患者精神殘疾發生率的重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生存質量;精神癥狀;精神殘疾;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49.3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1.11.004
Analysis of psychiatric disability among status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nd
its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rural area of Chongzuo city
LI Kameia, CHEN Yangb, LIU Xueyingc, MA Houhuid, HE Feiyane,
HUANG Pinge, HUANG Haibine, NONG Zhongbinge, YANG Xiaohana, LU Lilie
(a. Department of Mental Rehabilitation, b.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c. Nursing Department, d. Psychology Department,
e. Psychiatry Department, The Demobicized Soldier's Hospital of Chongzuo, Nanning 530219, Guangxi,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sychiatric disabi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rural areas of Chongzuo City, 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iatric disability. Methods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whole-group sampling was used, an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rural areas of Chongzuo city,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Demobicized Soldier's Hospital of Chongzuo from July 2019 to June 2020, were selected. And the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 Ⅱ(WHO-DASⅡ)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severity of mental symptoms and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ResultsThe total PANSS score of 287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as (57.1 ± 19.5) points, and the total score of WHO-DAS Ⅱ was (86.4 ± 15.5) points.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disability was 69.7%, including 0 person with grade Ⅰ disability, 26 persons with grade Ⅱ disability, 45 persons with grade Ⅲ disability, 129 persons with grade IV disability and 87 persons without disability. In WHOQL-BREF, the score of physiological field was (13.9 ± 2.7) points, the score of psychological field was (12.6 ± 2.9) points, the score of social relationship field was (13.0 ± 2.7) points, and the score of environmental field was (12.7 ± 3.1) points. The total PANSS score and its three subscale scores in the mental disabilit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mental disability group (P < 0.001). The scores of physiological field, psychological field, social relationship field and environmental field of WHOQOL-BREF in the mental disabilit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on-mental disability group (P < 0.001).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joint care with others, course of the disease, negative symptom scale scor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score in the field of social relation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cidence of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y (P < 0.05).Conclusion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ho lived in rural areas of Chongzuo city is poor, and they generally have psychiatric disability. Age, joint care with others, course of the disease, negative symptom scale scor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score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disability.
【Key words】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psychiatric symptom; psychiatric disability; influencing factor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具有治療周期長、復發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國內研究報道其致殘率約為52%[1]。精神殘疾是指各類精神障礙持續1年以上未痊愈,由于患者的認知、情感和行為障礙,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功能[2]。患者不同程度的精神殘疾和長期的診療費用對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3],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精神分裂癥患者,這些群體尤其值得政府和社會關心,然而當前醫學上的關注卻不多;如何改善患者癥狀、減少精神殘疾、提高生存質量對患者治療、康復和回歸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研究以崇左市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殘疾現狀并探討其影響因素,為其治療及康復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取整群抽樣的橫斷面研究,選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入院治療并確診的崇左市各縣市區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并經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精神科醫師同時復核診斷;(2)年齡18~65歲且病程≥1年;(3)戶籍為崇左市農村地區,且長期居住在本地(≥5年);(4)患者家屬均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執行能力;(5)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標準:(1)腦器質性疾病或其他類型精神障礙患者;(2)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問卷根據研究內容自行設計調查問卷,收集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類型、婚姻狀況及病程等資料。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進行詢問調查并當場填寫調查表。
1.2.2生存質量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L-BREF)用于測量個體與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的國際性量表,由26個條目4個維度組成[4]。WHOQOL-BREF量表包含4個領域的得分,即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和環境領域,采用1~5級評分,除疼痛與不適、消極情緒和藥物依賴性等3個方面是反向計分,其余條目均為正向計分,領域得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好。
1.2.3精神分裂癥癥狀的嚴重程度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5]共有33項,用于評定精神癥狀的有無及癥狀的嚴重程度,由陽性量表7項、陰性量表7項、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項及補充項目評定攻擊危險性3項組成,采用1~7級評分,得分越高,精神癥狀程度越嚴重。
1.2.4精神殘疾程度世界衛生組織殘疾評定量表Ⅱ(WHO-DASⅡ)評估患者殘疾程度,是由世界衛生組織開發,經全球多中心測試的跨文化、跨領域標準化殘疾評定工具[6]。該量表從6個方面評估患者的殘疾程度,包括理解與交流6個項目,身體移動5個項目,自我照料4個項目,與他人相處5個項目,生活活動8個項目,社會參與8個項目,采用1~5級評分,得分越高,殘疾程度越重,其中一級殘疾≥116分,二級殘疾106~115分,三級殘疾96~105分,四級殘疾52~95分,無殘疾36~51分。本研究中,WHO-DASⅡ得分≥52分的患者為精神殘疾組,WHO-DASⅡ得分<52分的患者為非精神殘疾組。
1.3統計學方法本文使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對患者精神殘疾程度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檢驗水準:α=0.05(雙側)。
2結果2.1患者精神癥狀、精神殘疾程度及生存質量的總體特征
2.1.1一般情況共發放問卷290份,回收290份,剔除臨床資料不完整3份,有效回收問卷287份,有效回收率99.0%。287例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男性185例,女性102例;年齡范圍為18~65歲,平均(38.4±10.7)歲;婚姻狀況方面,已婚222例,未婚41例,離異24例; 農民172例,在職人員10例,無業71例,學生34例。
2.1.2各量表評分287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PANSS總分為(57.1±19.5)分,其中陽性癥狀分量表評分為(12.5±5.6)分,陰性癥狀分量表評分為(14.8±6.7)分,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評分為(23.2±4.1)分。患者的WHO-DASⅡ總分為(86.4±15.5)分,精神殘疾發生率為69.7%,其中生活活動的維度評分為(25.0±4.7)分,社會參與維度評分為(25.6±5.8)分;一級殘疾0人,二級殘疾26人,三級殘疾45人,四級殘疾129人,無殘疾87人。患者的生存質量量表中生理領域評分為(13.9±2.7)分,心理領域評分為(12.6±2.9)分,社會關系領域評分為(13.0±2.7)分,環境領域評分為(12.7±3.1)分。
2.2精神殘疾組與非精神殘疾組的人口學特征、精神癥狀及生存質量結果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患者病程、是否與他人共同照顧的構成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殘疾組的PANSS總分及其3個分量表評分明顯高于非精神殘疾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精神殘疾組生存質量量表中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評分均低于非精神殘疾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2.3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殘疾的多因素分析以精神分裂癥患者是否存在精神殘疾作為因變量,以表1中篩選出的P<0.05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及賦值情況見表2。結果顯示:年齡、與他人共同照顧、病程、陰性癥狀量表評分、社會關系領域評分與患者精神殘疾發生率存在密切聯系,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崇左市地處我國南疆,常住人口約206萬,僅在2018年我國公共衛生健康服務年度報表顯示,崇左市錄入國家嚴重精神障礙信息系統在冊患者達8000多人,其中90.37%的診斷為精神分裂癥,且約60%的患者主要分布在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普遍較差,但受醫療資源的分配、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經濟狀況等影響,城市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的條件往往優于農村家庭,患者能定時定期接受相關治療,有固定的家屬陪同,普遍受到較高的社會關注度[7]。但農村地區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衛生現狀不容樂觀[8],治療現況不佳,穩定病情較難,且因病致貧現象嚴重。吳新發等[9]研究者對江西上饒市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和病情現況調查顯示,36個鄉(鎮)的2775例患者中,規范化治療者僅923例,間斷性治療有1608例,未治療達244例,病情穩定者僅占26.50%,不穩定占40.79%。上列數據說明,即使處于我國經濟較發達的華中農村地區,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仍不理想,治療情況較差,臨床仍需加強農村地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疾病監測,提高其生活質量,緩解殘疾情況。
本調查結果顯示,崇左市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普遍低下。國內外學者認為,陰性癥狀和認知障礙是影響社會功能,導致精神殘疾的主要因素[10~11],陰性癥狀的改善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改善的最大預測因素[12]。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損害,會影響其社交、工作及人際交往,繼而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此外,本調查中患者因陰性癥狀較明顯,可能與病程較長、多次住院有關,是導致其社會功能缺陷,生存質量較差的原因之一。
精神分裂癥是引發精神殘疾的主要原因,精神殘疾患者以精神分裂癥居多[13],在各類功能領域,精神病性障礙所致殘疾在性別、年齡、民族、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對生活活動、理解和交流、與人相處以及社會參與的影響相對于非精神病性障礙而言更為嚴重[14]。本研究調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殘疾發生率為69.7%,與相關研究相當[15~16]。殘疾率較高的原因,可能與本研究對象為住院患者,篩除了癥狀較輕的門診患者有關。WHO-DASⅡ量表評分中生活活動、社會參與領域存在明顯缺陷,建議對患者及時采取心理干預等措施以防止殘疾的發生及惡化,并通過認知訓練、自我照護訓練、社會技能訓練等康復治療計劃,減輕其殘疾程度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7~18]。
本調查結果發現,精神殘疾組的PANSS總分及其3個分量表評分明顯高于非精神殘疾組,提示患者精神殘疾程度與精神癥狀PANSS總分及3個分量表評分可能呈正相關性,這與國內研究報道結果相一致[19~21]。精神殘疾組生存質量量表中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評分均明顯低于非精神殘疾組,提示患者精神殘疾程度與生存質量量表4個領域評分可能呈負相關,與陳群等人報道結果相一致[22]。多因素logistic結果顯示:年齡、與他人共同照顧、病程、陰性癥狀量表評分、社會關系領域評分與患者精神殘疾發生率存在密切聯系。筆者認為農村精神殘疾患者難以接受全面的醫療照顧及生活照顧,能使用的社會公共設施及福利更少,且農村對于精神殘疾的片面認知,另外農村地區的養老意識、自護意識及就診意識較差,尤其是年齡較大的患者群體,受到歧視的程度也越深,自護意識更差,加之自身的身體狀況,患者很難接受有效的治療,病情繼續發展,更不利于健康[10]。針對病程因素,筆者認為病程越長,意味著患者脫離社會時間越久,對其社際交往、工作等影響越大,不僅患者自己滋生出病恥感,甚至連同患者的親屬也會產生病恥感,不利于患者的社交,繼而影響生活質量;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如多人照顧,不僅分擔了照顧壓力,還能相互支持、傾訴、安慰,共同承擔著外界歧視、嘲笑等不良態度,家屬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更為密切,幫助患者建立康復信心,使其社會功能、生存質量得到提高[23]。患者精神殘疾與嚴重的精神癥狀、較低的社會關系呈正相關,與國內研究結果基本相一致[24~25],說明改善患者的癥狀、減少精神殘疾和社會功能缺陷、提高生存質量,不僅僅需要控制精神疾病癥狀的影響,應同時為患者提供足夠的家庭和社會支持。
綜上所述,崇左市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低下、殘疾程度高的情況不容忽視。年齡、與他人共同照顧、病程、陰性癥狀量表評分、社會關系領域評分是患者精神殘疾發生率的重要影響因素。建議醫護工作者從患者的年齡、病程、照顧者等角度出發,客觀分析這些影響因素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同時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和社會支持、堅持長期的合理治療以達到減輕和減少殘疾目的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陳曦,黃東鋒,林愛華,等.廣東省成人精神殘疾主要致殘原因和對策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10):938-941.
[2] 黃悅勤,姚貴忠,董問天.精神殘疾標準解讀[J].中國殘疾人,2006(7):35.
[3] 孫玉靜,周郁秋,王麗娜,等.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殘疾評估方法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3):257-260.
[4] 付會斌,林小鵬,孔丹莉,等.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簡表在高校學科帶頭人生存質量評價中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2,41(9):867-869.
[5] 司天梅,楊建中,舒良,等.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45-47.
[6] 王蓮娥,周潔,金歡.世界衛生組織殘疾評定量表第2版中文版在精神殘疾評定中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3,27(2):121-125.
[7] 潘興華,吳淑華,潘瑞媚,等.健康教育對社區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恢復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10):188-189.
[8] 文衛.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衛生現狀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25):171,173.
[9] 吳新發,徐瓊,池森,等.上饒市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和病情現況調查[J].醫學信息,2016,29(29):288-289.
[10] 胡瓊月,張永東,田博.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研究進展[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6,16(3): 361-364.
[11] 李朝暉,王江,蔡廣超.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河北醫藥,2017,39(15):2326-2328.
[12] 何倩,陳穎,LAM C S,等.陰性癥狀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改善的預測作用[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5(2):284-288.
[13] 林雁翔,黃楚韓,林雁嘉,等.揭陽市榕城區嚴重精神障礙與精神殘疾的專題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2):184-185.
[14] 劉肇瑞,黃悅勤,陳紅光,等.中國15歲及以上人群歸因于精神病性障礙的精神殘疾率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9,33(5):321-327.
[15] 周志堅,張星,金冬,等.深圳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生存質量與殘疾程度[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6(3):325-328.
[16] 郭超,溫煦,鄭曉瑛.中國精神殘疾流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13):1573-1577.
[17] 劉東瑋,楊麗艷,周郁秋.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殘疾嚴重程度預測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9,26(16):1-5.
[18] 辛春萍.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交往訓練效果評價[J].護理學報,2016,23(6):66-68.
[19] 成玉敏,嚴保平,于麗燕,等.210例精神分裂癥精神殘疾及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136-1139.
[20] 韓建生,成玉敏,張香云.20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殘疾狀況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8):923-924.
[21] 郗玲燕,黃秀芹,朱鳳英,等.不同精神殘疾程度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比較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10):1208-1211.
[22] 陳群,張國富,李艷,等.社區精神分裂癥家屬生存質量與患者社會功能相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0):1182-1184.
[23] 謝根英.家庭支持系統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PANSS評分 社會功能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14):1977-1978.
[24] 胡明月,沈調英.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殘疾的影響因素[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0):899-900.
[25] ZHANG Z,DENG H,CHEN Y,et al.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symptomatology,disability and family burden amo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Sichuan,China[J].Shanghai Arch Psychiatry,2014,26(1):22-29.
(收稿日期:2021-06-28修回日期:2021-11-04)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