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桃桃,丁梅,曾利梅




【摘要】目的通過文獻計量法分析國內近十年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方法以CNKI中文數據庫近 10 年的文獻作為資料來源,采用CiteSpace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生成的網絡圖譜對研究機構、作者、關鍵詞等指標的特征進行研究。結果形成了以張桂青、伍新春、韓芳、王力和嚴興科為代表的五大研究團隊,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可劃分為發病機制、研究人群、創傷事件、影響因素、相關心理結局五大塊。結論PTSD引起了多個領域的廣泛關注,但各團隊、機構間合作較少,相關領域也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未來可以以減少PTSD癥狀、治療耐受率、功能恢復、生活質量、社會和職業障礙、經濟成本等指標為觀察項目,將各種治療方法包括中醫治療法進行比較研究。
【關鍵詞】創傷后應激障礙;CiteSpace;可視化分析;文獻計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R395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1.11.005
Visualized analysi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ased on CiteSpace
HUANG Taotaoa, DING Meia▲, ZENG Limeib
(a.School of Nursing, b.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by means of bibliometrics. MethodsLiterature in CNKI Chinese database for nearly 10 years was used as the data source, CiteSpace was used for visual analysi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authors, keywords and other indicators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generated network map. ResultsFive research teams represented by? ZHANG Guiqing, WU Xinchun, HAN Fang, WANG Li and YAN Xingke were formed, and the research force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is field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major areas: pathogenesis, study population, traumatic even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late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ConclusionPTSD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many fields, but there is little cooperation among different teams and institutions, and related fields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In the future, a variety of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ing TCM therapy, can be compared and studied in terms of reducing PTSD symptoms, treatment tolerance rate, functional recovery, quality of life, social and occupational disorders, and economic costs and other indicators.
【Key words】PTSD;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bibliometric analysis
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經歷突發性、威脅性或災難性生活事件后導致個體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現一系列應激反應的嚴重精神疾病[1]。其臨床特征包括持續超過一個月關于創傷事件的侵入、回避、高警覺性及情緒和認知改變[2]。PTSD發病率高達 20%,并且約 30%的患者終身不愈[3],PTSD會干擾患者的認知過程和執行功能[4~5],不僅如此,約 75%的 PTSD 患者患有精神合并癥,例如重度抑郁癥、藥物濫用癥和/或酒精依賴癥,PTSD人群自殺傾向比正常人約高2到3倍[6]。作為人類第四大最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7],PTSD已經成為精神病領域的治療難點和研究熱點。現通過文獻計量法對國內近十年關于PTSD的研究結果進行系統梳理,并探討其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以期為之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數據與方法1.1數據來源CNKI數據庫是目前國內較權威的科學期刊文獻數據庫,收錄了國內醫學研究的重要期刊,選擇本數據庫中的文獻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研究數據的權威性。在CNKI數據庫高級檢索平臺,檢索:主題=創傷后應激障礙;納入標準:①以PTSD為研究中心的文獻;②發表時間2010-01-01至2020-10-31。排除標準:①摘要類文章;②短評類文章;③消息、征文通知等非科研類文章。共檢索出2367篇文獻,在此基礎上經雙人按排除和納入標準進行人工篩選。對文獻取舍發生分歧時,通過納入第三方討論決定是否存留。最終納入2052篇有效文獻。
1.2研究方法將檢索得到的2052篇有效文獻在 CNKI 數據庫中以 Refworks 格式導出,命名為 Download.txt。再運用CiteSpace(5.7.R2版本) 中自帶工具轉化為 wos格式,設置時間為2010~2020年,切片為1,對納入的原始數據進行分析, 繪制作者(author)、 機構(institution)與關鍵詞(keywords)等相關知識圖譜,解讀近十年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研究熱點和趨勢。
2結果2.1作者分析將2010~2020年間發表的2052篇創傷后應激障礙相關文獻加載至CiteSpace軟件中生成作者合作網絡(圖1)。一個節點代表一個作者,節點直徑越大則作者發文量越多;節點間的連線表示作者間合作發文狀況,連線越粗則合作發文量越多。由圖1可知:①以張桂青為核心的研究團隊最為龐大,他們近十年持續相關課題的研究,側重于對發病機制的探討,部分研究涉及不同人群PTSD的癥狀和干預,研究內容較為廣泛。②以伍新春和周宵為首的研究團隊研究對象單一,他們主要圍繞地震后青少年來展開相關研究。③韓芳與石玉秀是四大團隊中最早開始PTSD相關研究的團隊,他們主要針對PTSD發病機制的探索。④王力團隊研究內容較廣泛,涉及診斷、發病機制、癥狀及影響因素等,其中對PTSD癥狀的研究最多。⑤與其他四個團隊相比,以嚴興科為首的研究團隊起步時間最晚,研究時間集中在2018年左右,2017年以前他們側重于針灸對PTSD的干預治療,2017年開始傾向于PTSD發病機制的研究。
2.2研究機構合作分析通過分析研究機構合作情況可以知曉某一研究領域研究力量的分布情況。將CiteSpace軟件節點類型(node types)設置為機構(institution),得到機構合作網絡圖(圖2)。由圖2可知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相關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其中又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最為突出。除了中國科學院外,石河子大學及其第一附屬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是近十年來研究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重要研究機構。這些機構間的連線較少,說明機構間合作發文量較少,但存在機構內部門合作現象。
2.3關鍵詞分析在 CiteSpace 首頁面將節點類型設置為關鍵詞(key word),頻次閾值設置為top 50,即提取每年出現次數排名前 50 的關鍵詞,以尋徑網絡(pathfinder network)算法為主。
2.3.1關鍵詞共現分析在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圖3)中共有 1025個關鍵詞結點,2188 條關鍵詞連線。一個圈代表一個關鍵詞,圓圈直徑越大則作為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越多,越能支持其在關鍵詞中的重要性[8]。由于研究主題為創傷后應激障礙,所以創傷后應激障礙、應激障礙及創傷后作為主題出現的頻次依次排前,因此不納入關鍵詞分析。通過研究我們發現頻次>40的高頻關鍵詞主要分為即發病機制、研究人群、創傷事件、影響因素、相關心理結局5大塊。大鼠是研究者研究PTSD發病機制的主要動物實驗工具,海馬及杏仁核與PTSD的發病機制相關,青少年是PTSD最主要的研究對象,而地震是研究最多的創傷事件。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心理彈性是PTSD的影響因素,抑郁、焦慮和創傷后成長是PTSD的相關心理結局指標。
2.3.2關鍵詞突現分析突現詞(burst terms)是將某段時間內頻次變化率高的詞從關鍵詞中查尋出來,作為衡量研究主題前沿問題的主要評價指標[9]。國內近十年關于PTSD研究的前沿問題隨著時間變化持續發展,在各個階段研究的關注點不同。根據突現圖(圖4)可將這十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時間主要集中在2010~2012年,本階段突現詞為地震、自然災害、汶川地震、大學生、軍事人員,說明在這三年內研究者主要關注點為自然災害后的相關人群。第二階段:相關突現詞為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電針、功能鏈接、杏仁核,說明在2011~2017年間研究的重點為PTSD的發病機制。第三階段:時間主要集中在2015~2020年,突現詞為乳腺癌、心理護理、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創傷后成長,這說明研究者此期間更關注于對PTSD干預以及積極影響方面的探索。
2.3.3關鍵詞聚類分析關鍵詞聚類分析 (cluster analysis)是將關鍵詞分為相對同質模塊(clusters) 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它將關鍵詞間的相似度、相異度及其之間的親疏關系用知識圖譜的方式進行直觀展示。將符合入選標準的 2052篇PTSD相關文獻加載至 CiteSpace 軟件生成聚類分析圖(圖5),根據網絡結構與聚類清晰度CiteSpace將聚類模塊性Q值(modularity Q)與平均輪廓性S值(mean silhouette)作為評價標準,當Q>0.3,S>0.5則認為該聚類結構顯著并可信度高[10]。分析發現本研究關鍵詞共形成12個有效聚類,平均輪廓值約為0.895,說明PTSD研究的主題較集中,可信度較高。此聚類整體Q=0.5486,S=0.8495,再次說明本研究所劃分的聚類結構顯著且可信度較好,該圖譜能很好地反映文獻研究熱點的情況[11]。
3討論3.1國內形成了一些穩定的高產團隊,但研究團隊、研究機構間合作較少納入研究的作者共553人,依據普賴斯公式 N=0.749× nmax? (N 代表核心作者發文量,nmax 代表最高產作者發文量),對核心作者進行測算,得出發文量5篇及以上者即為本研究的核心作者。通過 CiteSpace 后臺數據進一步分析,發現發文量≥5篇的作者共有 104 人,占作者總數的18.8%(104/553)。目前關于PTSD的研究已經形成了幾個穩定的高產團隊,他們近十年堅持在PTSD的某個或某幾個相關領域持續動態的探索。但團隊間的合作較少,未來可增強團隊間的合作,發揮各團隊在各自研究領域的優勢。納入的研究機構共有391個,以科研院所為主。由圖譜可發現研究機構內部小范圍合作較多,缺少跨團隊的合作交流,這可能成為限制PTSD研究領域發展的原因之一。在未來研究中可以增加機構間的合作,整合機構間的優勢資源,交叉研究,以促進PTSD研究的發展。
3.2PTSD引起了國內多個領域的廣泛關注,但相關研究仍任重道遠1980年在描述退役軍人經歷戰爭后出現的一系列現象時PTSD被首次采用,國內則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才被研究者重視[12]。雖然起步較晚,但PTSD研究領域文章發表量較大,并且呈現上升趨勢,進一步研究文獻發現PTSD已經引起了多個領域(如軍事系統、教育系統、醫療系統)的廣泛關注,并且形成了一些較穩定的研究隊伍。PTSD已不再局限于戰爭、自然災害、恐怖事件等典型創傷事件中,尤其在美國精神病學會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中明確指出,嚴重威脅生命的事件也屬于創傷事件,經歷或目睹事件的人或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都可能產生PTSD[13],之后PTSD快速滲入到癌癥、腦卒中、心梗、手術、圍產、車禍、火災等事件,研究對象也從事件親歷者拓展到救護者[14]、親人[15]、照顧者[16]等。盡管PTSD近年來引起了國內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由于研究歷史較短,又具有十分復雜的心理及生理基礎,且易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臨床診斷極其困難[12],目前PTSD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治療方法也尚無統一策略[17],因此相關研究仍任重道遠 。
3.3國內PTSD研究熱點和發展變化趨勢在關鍵詞共現圖譜中我們發現目前PTSD研究熱點主要涉及發病機制、研究人群、創傷事件、影響因素、相關心理結局5個主題。在發病機制方面海馬和杏仁核的熱度最高,結合突現圖譜來看腦源性營養神經因子可能成為新的關注熱點。地震是國內研究PTSD早期最典型的創傷性事件,近期PTSD已被引入到多個威脅生命的事件當中,尤其是乳腺癌,它從2015年至今保持了較高的熱度,這可能與乳腺癌發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之首且呈逐年增長趨勢[18~20],而早前的研究認為女性與創傷暴露相關的患病率更高有關[21],今后威脅生命的疾病有望得到研究者更多的關注。由關鍵詞圖譜結合閱讀文獻可發現近年來關于PTSD干預以及積極影響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創傷性事件也可引起正性的影響,如創傷后成長[22],目前PTSD與創傷后成長的關系還未達成統一觀點,還需要更多的高質量證據。PTSD干預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干預,臨床上主要運用抗抑郁、抗焦慮等其他精神疾病治療藥物對PTSD進行對癥治療,對PTSD各組癥狀都起效的藥物還未找到[23]。以創傷為重點的行為認知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被認為是目前PTSD最佳的心理治療措施,但也有研究者認為以現狀為重點的行為干預療法在治療效果上與CBT相近,同時它可以降低因不愿回顧創傷事件而拒絕接受治療的概率,提高治療的耐受率[24]。PTSD研究主要集中于橫斷面研究和質性研究,創傷性事件的影響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不同時間段影響程度及個體感受不同,在未來應加強關于PTSD的縱向研究及質性研究。尤其在PTSD干預研究方面,可采用量性研究結合質性研究以減少PTSD癥狀、治療耐受率、功能恢復、生活質量、社會和職業障礙、經濟成本等為觀察指標將各種治療方法包括中醫治療法進行比較研究,以期早日找出最有效的統一的規范化的治療策略。
綜上所述,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陳超美博士研發的CiteSpace軟件是一款多元、分時、動態的引文分析可視化知識圖譜軟件。相較于其他軟件,CiteSpace便于獲取數據資源,繪制的知識圖譜穩定、可讀性好、呈現的信息豐富。因此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可視化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繪制PTSD研究的知識圖譜,兼具“圖”和“譜”的雙重性質和特征,既能顯示成可視化的知識圖形,也能反映出序列化的知識譜系。定量結合定性,全面回顧近十年來國內關于PTSD的研究,梳理相關研究的脈絡,探討研究的軌跡、熱點和趨勢,繪制成研究圖像,既是推進PTSD研究發展的基礎,也是對以往研究進行反思。但由于本研究只納入了中國知網數據庫近十年的中文文獻,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可延長時間年限,結合中國其他數據庫甚至國外的研究進行更全面的分析。
參考文獻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M].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R)[M].Arlington V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
[3]RESICK P A,BOVIN M J,CALLOWAY A L,et al.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complex PTSD literature:implications for DSM-5[J].J Trauma Stress,2012,25(3):241-251.
[4]LAGARDE G,DOYON J,BRUNET A.Memory and executive dysfunctions associated with acut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Psychiatry Res,2010,177(1/2):144-149.
[5]OLFF M,POLAK A R,WITTEVEEN A B,et al.Executive function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nd the influence of comorbid depression[J].Neurobiol Learn Mem,2014,112:114-121.
[6]COWLING T, MACDOUGALL D.NABIL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review of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guidelines[M].Ottawa (ON): 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2019.
[7]KESSLER R C.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J].Arch Gen Psychiatry,1995,52(12):1048.
[8]郝世博,朱學芳,朱光,等.國內外信息可視化研究的比較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14):105-113.
[9]趙艷英,張策,蘇妝,等.基于CiteSpace分析針灸治療失眠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21,35(2):81-83.
[10]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11]陳悅,陳超美,胡志剛.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Space實用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43.
[12]郭正正,武軍龍,許凱.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臨床研究進展[J].臨床誤診誤治,2020,33(5):111-116.
[1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DSM-5)[M].Arlington,VA: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271-280.
[14]許晨耘,黃東勉,汪文俊,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海南省不同地區、不同崗位醫護人員、民眾心理狀態[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9):1356-1361.
[15]ZHENG H,WU K K, ZHOU Y Y, et al.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Chinese burn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J].Burns,2021,47(5):1102-1109.
[16]CARMASSI C,CORSI M,BERTELLONI C A,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parent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a chronic disorder[J].Psychiatry Res,2019,279:195-200.
[17]秦俊峰,韓海斌,田博.創傷后應激障礙治療的研究進展[J].精神醫學雜志,2019,32(1):69-72.
[18]王晶.乳腺癌病人自我超越與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相關性分析[J].護理研究,2017,31(5):626-629.
[19]房汝敏,孫冬蘭,劉璐璐.親情服務在乳腺癌手術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負面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右江醫學,2019,47(3):210-212.
[20]岑海蘭,陸青梅,葉洪杏,等.樂業縣農村婦女對乳腺癌知識認知、信念、行為現狀調查[J].右江醫學,2019,47(3):219-222.
[21]TREVILLION K,ORAM S,FEDER G,et al.Experiences of domestic violence and mental disorder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LoS One,2012,7(12):e51740.
[22]DHANOA S K.Predicting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primary caregivers of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dmitted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 2021, 13(01):34-39.
[23]鄧明昱.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臨床研究新進展(DSM-5新標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5):641-650.
[24]BELSHER B E,BEECH E,EVATT D,et al.Present-centered therapy (PCT)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in adul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9(11):CD012898.
(收稿日期:2021-08-25修回日期:2021-10-08)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