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英
摘? ?要:在教育環境和條件相對落后的鄉村,禮儀教育容易被忽視,學校過于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獨生子女、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禮儀認知匱乏;社會缺乏監管合力,導致鄉村小學生文明禮儀缺失狀況嚴重。以開展鄉村小學禮儀教育的方法,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幫助更多鄉村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展現自身精神風貌。
關鍵詞:小學禮儀教育;鄉村小學生;評價機制;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31-0056-03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究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禮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準的標志。而個體禮儀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是在小學時期,在小學開展禮儀教育,教會學生“做人”,是十分重要的時間階段,以開展禮儀教育促進學生做一個知禮、懂禮、明禮的三好學生,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邢臺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鄉村小學禮儀教育的研究”(課題編號:1801112)就是針對小學生禮儀教育開展的研究課題。
一、當前鄉村小學禮儀教育存在問題
課內外禮儀是學生的基本素養,但在實際教學中,禮儀教育往往容易被忽略掉,使得部分學生逐漸遺忘了應該在師生和生生之間以禮待人。筆者將從鄉村禮儀習慣主要存在的四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學校教育開展受阻
鄉村學校雖不斷強調禮儀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踐操作中卻由于以下諸多原因而無力開展或者開展不順。1.學校對國家頒布的政策不了解,對禮儀目標認識不到位。2.學校無法專門設置禮儀教育教師崗,并且很多學校的禮儀教育均是由班主任負責的,班主任的工作量大,往往忽略了禮儀方面的教育。3.學校囿于學業成績的壓力,對禮儀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削減。4.即使有的學校開展了部分禮儀教育活動,但是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缺乏系統性和持久性。5.部分教師自身行為失當,甚至成為了學生的反面教材,大大削弱了日常禮儀教育的效果。
(二)家庭教育問題突出
現在社會大環境下,每個家庭的壓力越來越大,在對鄉村小學生的禮儀習慣培養方面,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1.鄉村小學的家長大多忙于生計維持家庭,對禮儀教育不重視、缺少禮儀教育的知識。2.當前應試教育環境下,家長認為學習成績好就代表了禮儀素質高,重視智育,輕視德育。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做不好孩子的榜樣,在孩子面前不注重榜樣的示范作用。4.獨生子女家庭中長輩過分溺愛孩子,導致孩子性格自私、任性。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孩子缺乏家庭關愛,禮儀認知模糊,行為不當。5.部分家長將學生的禮儀教育完全寄托于學校,加上很多鄉村小學能夠寄宿,致使家長更加忽視學生的禮儀教育。
(三)社會引導方向偏離
國家雖然出臺了相關的文件,要求開展禮儀教育,社會上也在積極號召,但是在落實程度上仍舊打了折扣。1.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上的諸多應用軟件很容易給小學生帶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網絡上與現實禮儀要求相悖的事件,會讓小學生對禮儀產生錯誤認知,導致嚴重后果。2.某些社會公眾人物不注意自身禮儀素養做出不合禮儀的行為,網絡上關于禮儀事件的不當言論等都會對小學生的禮儀認知產生消極影響,影響家庭和學校的禮儀教育。3.部分社會部門缺乏對小學生禮儀教育的配合和監管,電視中的一些不當內容影響小學生的身心發展。4.教育部門沒有關于禮儀教育的整體詳細規劃,缺少引領作用。
(四)學生教育認知脫節
鄉村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變化會制約自身禮儀習慣的養成。1.小學生的從眾心理較強,他們往往會因為身邊的同學不使用禮貌用語,而選擇自己也不使用禮貌用語,這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小學生的禮儀行為積極性。2.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對事物的認知理解也有了想法,但由于網絡和社會上與禮儀相悖的現象沖擊,使小學生對禮儀的認知產生偏差,造成校內外的禮儀行為不一致,在校外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出現禮儀教育“兩層皮”的現象。3.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教育與現實中發生的事件脫節,沒有形成正確的禮儀認知,無法獨立做出正確的禮儀行為。
當前,禮儀教育缺失的原因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客觀方面,主要還是禮儀教育的認知不夠,無論從學校層面、家庭層面、社會層面來說,鄉村小學生的關注方向仍停留在只關注學生的成績方面上。從主觀方面來說,學校教師對于禮儀的教授做得還不夠系統、不夠到位。
二、對策與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根據鄉村小學生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結合《中小學文明禮儀指導綱要》對義務階段的禮儀教育目標和內容,提出以下解決鄉村小學生禮儀教育問題的方法:
(一)明確禮儀目標,掌握教育內容
鄉村學校禮儀教育的目標不夠明確,沒有明確的教育教學內容。筆者結合兒童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自主研發出校本課程《“十好”禮儀標準》作為禮儀教育的主要教材,從“穿好衣、吃好飯、睡好覺、走好路、掃好地、做好操、唱好歌、寫好字、上好課、做好人”十個方面開展學校的禮儀教育,并形成校本教材,從多方面督促學生養成好習慣。
(二)重視禮儀建設,落實評價機制
禮儀教育一直是學校工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多年一線教學經歷,筆者與學校共同研究出《課內外一日常規》,從多方面向學生和教師提出要求,既有規范的禮儀,又有禮儀的規范,兩者和諧而統一,做到校內外禮儀教育兼顧。
在評價機制上,學校嘗試建立了校級——年級——班級禮儀評估機制,以學校小紅帽文明監督隊對班級的評分、學校活動表現得分以及各班日常成績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定期評選出“十好班級”“十好少年”等稱號,形成競爭機制,為學校打造良好的禮儀環境。以此類推,在年級、班級評價機制上,年級部主任或班主任以打分表和班級實際評選出優秀班級或學生,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通過不斷完善校級——年級——班級禮儀評估機制,為學生和教師共同建立禮儀校園奠定基礎。
(三)推動課堂育人,樹立良好榜樣
小學生自控力差,良好的禮儀和行為習慣需要長期保持,通過主題班會課,使學生強化《十好“禮儀”標準》和《課內外一日常規》的學習與訓練,目的是讓學生迅速投入到常規的學習狀態中。定期組織全校師生共同學習《十好“禮儀”標準》和《課內外一日常規》,做到禮儀教育不走形,從習慣上做到常抓不懈。
除了班會課和校本課程以外,教師時常會將禮儀教育融進課堂,通過多種形式把握教育時機,實現禮儀教育的學科滲透,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養成良好習慣,引領學生學習禮儀、遵守規范。
(四)拓展禮儀渠道,注重訓練實踐
在學校“崇禮重文”辦學理念的指引下,以辦學理念和教育理念相融合,從多種實踐活動積極推進禮儀教育,為學校建立一套禮儀教育新模式。學期前的入學典禮,通過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在新學期的學習積極性,感受成長的責任。學期中有禮儀隊、傳統節日、愛國教育等時間節點的教育活動,并且有“小紅帽”進行每日督查,在監督過程中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禮儀教育的意義,對其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正向引導作用。學期末有家長會、學生畢業典禮,既是對學生成長的匯報,又在引導畢業生學會感恩、不忘母校、尊師重教,并激發學生對未來的無限暢想。
(五)加強隊伍建設,發展多元評價
禮儀教育教研活動是學校定期為教師舉行禮儀培訓的抓手,教師只有把自己的禮儀素質提高,才能給學生做好榜樣。尤其是在小學,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做示范,向學生傳遞禮儀信息。一個合格的教師,就應該言必行,行必果。其次,教師要確立禮儀教育目標,明確禮儀教育內容,要改變“重智輕德”的想法,提高對禮儀教育的重視,在課上課下都要做到身正為范。最后,教師應該積極地與其他學科教師交流,將禮儀知識融入到所教的學科體系中來,構建自己的禮儀教育體系,在學科中滲透禮儀教育。
(六)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化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化的過程中,學校處于主導地位,學校以實際出發,采取多種方式方法,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效融為一體,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項,通過開辟家長學校,每年讓家長走進課堂,對家長進行指導教育,最終實現家校合作的整體功能。學校的發展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積極聯系社會,營造全社會良好氛圍。
禮儀關乎人格,關乎國格,中華民族自古就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而鄉村小學禮儀教育問題錯綜復雜,要做到面面俱到,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化,共同探索實踐。
參考文獻:
[1]譚遠珍.小學生校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之我見[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課程教學與管理云論壇(重慶分會場)論文集[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4.
[2]劉? ?剛.小學生禮儀文明養成的途徑[J].科普話,2019,(47):165.
[3]張德政.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9,(90):27~28.
[4]黃? ?燕.強化文明禮儀教育,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J]小學時代,2019,(2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