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年雪,劉如玉,孫文鳳
在202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進行了部署。文件指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1]
所謂鄉村文化廣場,即滿足鄉村居民日常休閑娛樂需求、舉辦大型節日慶典活動和相關傳統文化活動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場所。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質的提高,由此衍生了對精神文化的迫切需要。在此基礎上,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的需求,國家大力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鄉村文化廣場應運而生。明西街道位于安徽省明光市。根據全街道廣大干部群眾對文化的迫切需求,制定了街道文化發展總體規劃,多次召開會議擬新建明西街道文化綜合站,于2015年12月建設完成并正式更名為崗集村群眾文化廣場投入使用。此次通過對崗集鄉村文化廣場的研究,能夠讓崗集村民直觀、具體地了解當地鄉村文化廣場建設的途徑及成效,通過一系列調查,有利于發現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不足之處,完善鄉村文化體系,推動崗集村文化建設,也有益于增強民眾對鄉村文化的重視,團結一致建設美麗鄉村。
近些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農村建設和民生問題的愈發重視,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堅持黨的領導,緊跟黨的方針政策,致力于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各種鄉村建設運動如火如荼。與此同時,國家GDP一再攀升,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以往有了明顯增加,不再局限于物質生活上面的需要,對于精神文明層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在休閑娛樂方面的支出較往年有很大的提升。并且,伴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鄉村老齡化嚴重,鄉村民俗文化急需進行拯救和傳承。美麗鄉村的建設和鄉村振興都離不開鄉村民俗文化的建設,民俗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更能成為加深地域間人民情感和家鄉認同感的紐帶,增強認同感,增加文化自信。鄉村文化廣場在傳承鄉村民俗文化方面起著紐帶聯結的作用,不僅為當地人民群眾的休閑娛樂提供了活動場所,增進了當地居民的鄉鎮認同感和歸屬感,還為民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際載體,傳承了中華民族文化。
現如今,鄉村文化廣場在全國已覆蓋大部分鄉鎮,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現已累計建成超57.5萬個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就本文選取的明光市明西街道而言,截至2020年底已建設146個鎮級文化公共服務中心,下轄的四個街道、十二個鎮和一個鄉也建成了133個鄉村文化廣場,并在不斷發展之中。崗集村位于安徽省明光市明西街道政府所在地104國道,附近擁有南洛高速公路,交通較為便利,當地現約有人口2865人,轄15個村民組,共有耕地3741畝。該地現有兩個廣場正在使用,場內均設有籃球場、健身器材和文化大舞臺等基礎設施,人流量較大,晚上人群最為密集。
1.開放性與集體性
開放性是文化廣場最突出的特點。崗集文化廣場位于崗集村明西街道后方,當地人民政府為了方便村民到達文化廣場進行文娛活動,提高廣場使用率,特地修繕了多條直達該地的水泥路,當地居民可以通過各個分叉口到達該處。每到傍晚時分,文化廣場周圍就開始熱鬧起來,陸續開始有居民在此進行各項活動。其中廣場舞為人民群眾較為喜愛且普及的運動方式,組成了老中青年混雜跳健身舞的隊伍。青少年也可以利用籃球場肆意揮灑汗水。此外健身器材為“全民健身”提供了便利的設備,空地還可以散步、帶孩子做游戲等。文化廣場對當地村民完全免費開放,娛樂方式相對豐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且多為集體活動。鄉村文化廣場也是當地居民進行集體交流活動和展示自我的重要平臺。
2.節慶性與民俗性
鄉村文化廣場是當地舉辦節日活動的固定場所。每逢大小節慶日,崗集文化廣場中所設立的文化大舞臺就開始派上用場。例如六一兒童文藝匯演、中秋集體觀影活動和元旦匯演等都在文化大舞臺上進行,為當地村民增加了許多節日樂趣。此外,正如前文所提,民俗文化以節慶為載體,節慶日的許多表演活動都帶有當地傳統文化色彩,讓當地居民在感受到節日喜悅的同時也更加了解當地的特色文化。例如當地舉辦過的剪紙活動,融入了當地特色文化,居民踴躍參與,并獲得了積極的反響。
鄉村文化廣場作為鄉村文化的物質載體,對于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鄉村文化廣場的建成,不僅可以一定程度地滿足當地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精神文化活動提供場所,還促進了當地鄉村文化的發展,傳承了當地傳統文化。[2]在鄉村文化廣場中,人民群眾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加強了彼此的情感聯系。鄉村文化廣場作為當地人民群眾活動的重要娛樂場所,為人民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了些許樂趣,釋放了生活壓力,提高了居民幸福感。鄉村文化廣場是表現村落文化的主要場所,崗集鄉村文化廣場做到了整體規劃,合理布局,并將當地鄉村文化體現出來,是一項真正文化惠民工程,助力鄉村發展。(1)滿足人們精神和生活的雙重需求。鄉村文化廣場在鄉村居民生活中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所不能比擬的。以往沒有鄉村文化廣場的時候,人們的業余生活枯燥乏味,沒什么健身娛樂場所可去,居民交流范圍較為固定,僅局限于居住地附近。如今,人們休閑娛樂有處可去,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加強當地居民之間的聯系,大大豐富了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2)推動局部區域內貿易發展。鄉村文化廣場作為居民主要交流場所,自然而然帶動了區域內商業的交流和發展。大型活動舉辦之時,商業點可以售賣居民所需物品,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便利。此外,在舉辦相關民俗活動時,還能售賣相關文化產品和特產,豐富銷售渠道,推動農產品銷售。(3)監督政府工作,跟緊學習腳步。鄉村文化廣場內設有政府公務公開欄,村內大小事務均會在此公示,例如村內財務公開、村務公開和政府相關工作報告等,有利于人們群眾更好地了解政府工作,積極投身參與村內各項事物的決策,增強當地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廣場內還沒有新時代文明實踐宣傳欄,欄內張貼了村文化活動、身邊好人好事和志愿者積極投身志愿活動等的宣傳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人民的思想水平。鼓勵大家積極學習新時代思想,緊跟新時代步伐,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
崗集鄉村文化廣場是當地人民精神文明生活的主要場所,雖在建設美麗鄉村與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為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不足。筆者根據對當地居民的實地采訪以及發放回收到的調查問卷對比分析,得出崗集鄉村文化廣場主要還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1)硬件設施不夠完善。崗集鄉村文化廣場,大體上能夠承載當地居民的娛樂休閑活動,但場地面積有限,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照明設施較少,亮度不夠,不能滿足人民需要;健身器材較為單一且數量較少;垃圾箱數量不夠,衛生情況較差,清潔不及時,影響廣場美觀;被損壞的基礎設施修理不及時,影響使用。此外,水、電使用較為困難,給在廣場上舉辦大型活動和相關市集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2)文化活動內容陳舊,缺乏吸引力。崗集的鄉村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內容原創性不高,對當地居民的吸引力不夠。文化活動表演大都照搬其他地區,缺乏地方特色,不能讓當地居民擁有認同感和歸屬感。有的活動內容質量不高且較為陳舊,缺乏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文娛表演活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崗集所舉辦的文化活動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3)文化活動組織能力不夠。崗集文化廣場舉辦的文化活動一直以來都較少,每次活動的參與人員來源不定,組織管理起來較為困難。組織方多為民間組織,不好規范管理,且組織能力較弱,呈現出來的文化活動質量參差不齊,因此當地居民觀看文化廣場舉辦的活動較少,文化活動的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4)文化活動管理不科學。鄉村文化廣場舉辦的文化活動需要科學的管理機制。崗集鄉村文化廣場缺乏科學的組織管理機構,隨之而來的就是文化管理活動混亂。在崗集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于管理不夠科學,當地居民參與積極性大多不高,不能最大化發揮文化活動的教育作用。(5)鄉村文化廣場設施及布局缺乏特色。美麗鄉村的建設需要依托鄉村本身的文化特色進行深度挖掘,崗集文化廣場布局單一,只有固定一小塊場所用于健身,且健身器材單一,無區別于同級鄉鎮的基礎設施沒有充分體現當地特色。硬質鋪地的廣場、統一的健身器材等布局,雖給居民提供了文娛活動場所,但在宣揚當地文化特色方面明顯不足。當地特色沒有發揮出來,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方面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鄉村文化廣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娛樂活動場所,對于鄉村文化的發展意義非凡。鄉村文化廣場目前發展看似已然不錯,在為當地居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它存在的不足之處同樣需要稍加完善。根據上文提到的鄉村文化廣場建設中的不足,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以政府為主體,積極推動文化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崗集文化廣場應該依托政府,把文化活動放在發展的重要位置,著重提高文化活動內容質量,讓當地居民從此獲益,并積極支持文化活動事業。要想發展好文化活動項目,既要遵循發展的客觀規律,也要因村制宜,有的放矢。建成人人叫好的鄉村文化廣場離不開當地人民政府的科學管理和指導,也和當地居民的支持息息相關。崗集政府積極支持鄉村文化廣場的發展完善,并給予科學的指導,當地居民也積極投身參與,為其提供群眾建議,政府集思廣益,加以科學指導,鄉村文化廣場前景一片光明。
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之魂[3]。各地在發展鄉村文化的同時,也要注重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盡量讓當地人民了解和認同當地特色文化,進而成為當地特色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建設者。在建設和規劃過程中,也要一改統一的建設風格,以保護傳統民俗、傳承當地文化為重塑空間的切入點,在保護和發展鄉村民俗文化的同時賦予廣場新的功能與意義。同時,也可以增加區域內居民的家鄉認同感,進一步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如今,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在不斷提高,農村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是中國人的情感寄托,發揮著其獨特作用,而鄉村文化廣場作為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也越發被重視,農村文化廣場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每家每戶。它不僅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居民的精神需求,為他們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增色添彩,還增強了居民的凝聚力和對當地的認同感,成為傳承鄉村民俗文化的紐帶。鄉村文化廣場必將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愈發完善,成為鄉村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建設美麗鄉村的背景和鄉村振興的戰略下,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