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市生態環境區域監測站 何吉蘭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極大地改變傳統農村生活方式,也使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對當地農民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嚴重阻礙農村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同時隨著城鎮化發展進程的不斷深入,也加劇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而現階段傳統污染治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也日益凸顯,因此為了使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需要針對環境污染現狀,對污染治理模式加強分析和研究,對新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體系進行有效構建。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方式從傳統的粗放型逐漸朝著規范化、機械化、科技化方向發展。現階段通常采用兩種生產并行的農業生產模式,在實際農業生產中,農民往往采用大量無法分解的農藥以及塑料薄膜等高污染物,使農業生活效率有效提升,但同時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不利于當地土壤及水資源保護,近年來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
目前,鐘山區種植蔬菜、中藥材、水果、茶葉、烤煙、食用菌等,種植面積超過20萬畝,2020年農藥用量約13噸,肥料用量約1914噸,產生廢舊農膜的量大約80噸。
現階段隨著三農問題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一步推動了城鎮化發展進程,因農村地區農民普遍存在著環境意識及衛生意識不足的問題,導致農村集鎮增加,同時由于經濟欠發達,農村老百姓有散養的習慣,一方面解決自己食用的問題,一方面補充家庭收入。老百姓散養的豬、牛、羊及家禽產生的糞污有干濕分離并處理的不多,基本都是隨意堆放,就近排放較常見,農村散養糞污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目前農村污染比較突出的問題。目前鐘山區農戶散養豬、牛、羊總數上萬頭。
并且從執法上不上規模,沒有執法依據,基本采用勸導的方式,收效甚微。同時老百姓養殖隨意性大,在家就養、外出有更掙錢的工作就不養,市場價好就養,市場形式不好就不養,檢查處理難度大,尤其到夏天,有的糞污處理不及時,大量蚊蟲繁殖,進一步加劇了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威脅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
現階段在農村環境治理中,政府部門作為主要力量,能夠充分發揮自身行政及法律層面優勢,在環境治理措施推進中能夠起到重要作用,有效提高治理工作效率,一旦出現突發狀況能夠及時應對和處理。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政府相關人員與村委會人員之間極容易因溝通不及時等問題,影響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作為環境污染治理中唯一合法主體,政府擁有環境污染治理的所有權力,主要采用行政及法律手段,通過各種規范性文件的出臺和頒布,對從上而下的治理模式予以構建,并對全部治理責任予以承擔。所以此模式具有行政性、干預直接性以及權力無限性的特點。
為了有效提升農村環境質量,需要對農村市場加強治理,其中包括對環境中的公有且劃分為私人占有的部分,能夠通過市場競爭機制,有效調整環境中相關產品,使價格更加合理,并使環境治理相關技術開發應用速度加快。但此治理措施的有效實施需要基于完善的法律法規,確保監督力度得以強化[1]。
此模式主要利用環境公共物品私有化的方式,使市場主體針對自身所擁有的環境公共物品進行環境治理,并承擔相應的環境治理的責任,同時利用競爭機制、價格機制、技術創新機制等,對環境治理模式進行有效構建。
在農村環境治理中,需要通過多重主體作用的共同發揮,其中包括社會、政府及個體三個層面,使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成效切實提升。在政府財政作用下,能夠使各部門之間形成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機制,同時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及財力對環境治理加大監督力度,為了有效減輕所承擔的壓力,可對個人化與市場化相結合的多樣化治理方式進行積極引入,能夠有效緩解財力和人力方面的壓力。所以在農村環境治理中,通過多元化治理模式及治理方式的應用,能夠使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強化,使環境污染保護效力有效提升。
在此治理模式中,需要基于環境污染治理的共同目標,對市場、政府及社會多元化主體的權責進行合理分配,通過分工、管制、協商、合作等多種方式,對環境污染持續治理模式進行有效構建。另外此治理模式可結合不同主體在污染治理中的具體地位,進一步劃分為以市場為主導的、以政府為主導的以及以社會為主導的多元治理模式三種。所以此治理模式具有治理方式合作性、治理主體多元性、治理結構網絡化等特征。
現階段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普遍采用的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政府一元治理模式,此治理模式有效建立需要基于監督力度強、信息完整以、執行力度高效可靠以及行政成本為零的條件下,而現階段農村地區在上述幾方面普遍存在著不足,因此導致此治理模式難以有效落。另外此治理模式存在的不足還體現在: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導致治理主體缺位、環境問責不力、治理投入不足、污染類型與城市環境治理模式及城市環境治理模式和農村社會體系不兼容等問題出現。
現階段農村普遍采用的集體所有制,理論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環境治理的全部權力,促進農村環境公共事物的私有化的實現,但在實際治理過程中,基于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通常農戶獲得了大部分集體所有水體、土地等資源的使用權,集體經濟組織所獲得的環境所有權難以落實,從制度層面上要將農戶污染責任歸屬于集體經濟組織存在一定障礙。其次由于空氣污染、水流污染等能夠跨境轉移,無法利用此治理模式予以解決。另外在進行生活污水及垃圾處理時,通常采用集中處理的方式,由于現在采用村集體按照私有化模式進行處理,需要各村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場進行建設,導致集約處理效益降低,環境治理成本加大,甚至造成村集體無法承擔。
在進行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需要對多元治理模式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應用。隨著現階段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深入,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同時政府部門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無法投入大量財力、人力及物力,并且政府投入力度也極為有限,因此現階段污染治理問題需要無法僅依賴政府支持,需要充分利用基層自治的方式進行解決,同時在此基礎上,對企業、政府、社會團體等治理主體進行積極引入,通過多元化治理主體的參與,使多元污染治理中投入力度不足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其次由于環境污染主要為面源,導致政府治理成本過高、監管難度較大,需要對農村基層自治主體加強重視,充分發揮污染技術服務機構的重要作用,促進農村環境污染面源污染實現無害化、資源化以及減量化,使農民生產成本有效降低,生產效益切實提高。另外需要有效調動農民面源污染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借助技術服務機構的有力支持,基層自治強化監管力度,同時與農戶之間加強多元化互動,因現階段農民對基層組織有著較強的依賴性,并且環境意識薄弱,所以需要加強政府指導、動員、宣傳,以及積極促進社會團體參與,并通過技術服務機構對清潔生產技術進行大力推廣,對農戶生產行為加強管理,有利于基層自治主體自治功能得以有效激發,使農民環境意識增強,從而使生態安全性得以切實維護。最后通過賦予村委會基層自治權,提高農村道德及宗法約束力,有效提升農村信息化程度、經濟實力、農民文化水平以及交通運輸狀況等,從而使農村環境污染多元治理難度降低。所以此治理模式具有較高可行性的同時,也是治理模式的必然選擇[3]。
為了有效構建污染治理體系,政府首先需要制定和完善環境污染治理相關法律法規,并根據相關規定進行嚴格強制實施,確保環境污染問題得以有效改善。其次應根據農村環境污染實際情況,結合農村不同結構、不同經濟發展情況等,針對不同環境制定相應的治理措施,并對相關部門的法律職責予以明確。另外在進行環境污染治理法律法規推行過程中,應賦予農村環境治理部門一定的自治權,比如居委會、村委會等,從而使相關法律法規能夠適用于當地各種特殊情況。
農民的生態觀念、生活習慣等直接影響著農村環境污染狀況,在政府部門加強管制進,需要對環境保護及治理重要性的宣傳工作予以重視,并對廣大農戶進行全面、系統的環境保護教育,使環境污染治理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另外針對環境污染中已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尤其是水資源污染等,應通過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力度的加大,使環境污染問題得以有效改善,同時針對部分環保不達標的生產商場加強管理,督促其及時進行整改。
為了有效提高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體系的科學性,需要建立和完善獎懲體系,使基層環境污染治理部門及相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得以有效調動。首先相關政府部門應對環境污染法規進行嚴格制定的同時,還應評估污染治理的實際效果,其中可引入專業性的社會組織,全面、客觀地評估農村環境污染實際治理狀況,在此基礎上,針對治理成效良好的基層組織給予相應的精神及物質鼓勵,比如稅收優惠政策、開會表揚、政府貸款優惠等方式。同時針對污染治理不到位或成效較差的基層組織可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如公開批評、政府優惠政策減少等方式,從而使相關環保部門的環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斷強化。
首先需要加強基層政府之間的協作力度,可促進當地基層部門與附近鄉、鎮政府加強聯系和協作,使各基層政府部門之間形成合力,促進各部門之間在政策及技術等層面上實現真正的交流和協作[4]。以之間可以實現真正的友好協作, 實現技術和政策上的交流。其次對信息化環境污染治理平臺加強構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信息化模式及手段加強利用,使各組織之間加強信息溝通及協作。 另外在基層部門及組織加強協作的同時,需要對環境污染責任組織予以明確,對各部門權責及目標進行合理制定,并避免治理環節中出現責任推諉的現象,使治理措施無法有效落實。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作為現階段發展重點,對目前新農村發展任務進一步明確,其中農村地區環境污染治理問題日益凸顯,由于長期對此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環境污染治理問題更加嚴峻,在此狀況下,需要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對環境污染治理體系進行科學構建和不斷完善,有效改善環境污染,從而有效保障環境治理成效,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我國環境治理工作的快速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