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經濟學院 韋梅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矚目成績,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同時如何實現鄉村振興已經成為現階段中國所要攻克的難題,而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又具有重要意義。全球幸福報告以及CHFS的近期數據表示雖然中國居民幸福感在整個世界的范圍內名次在不斷提升且擁有較高幸福感的人數也在增加,但是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居民的幸福指數仍然處于世界低水平位置。據此,中國居民的幸福指數發展態勢良好但仍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農村居民幸福感受何種因素影響提升對于實現農村地區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而生態環境是福祉之源,自然環境惡化會負向沖擊居民幸福感。對綠色文明建設予以金融服務上的支持進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綠色金融的發展目的。因此,綠色金融理當影響居民幸福感。
然而,研究綠色金融與居民幸福感關系的文獻相對缺乏,忽視了綠色金融通過提升居民幸福感以實現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內在邏輯。除此之外,雖然李順毅(2017)探討了綠色發展與居民幸福感的關系,卻并未針對農村居民這一特定群體進行探討。因此,對農村地區綠色金融發展與農民幸福感的關系探討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目前,眾多學者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研究結果表明收入、消費、創業以及生態環境、數字金融等因素均顯著影響居民的幸福感(王艷萍,2017;尹志超等,2019;尹振濤,2021)。除收入之外,其余提及因素對于幸福感的提升均或多或少提供了幫助。而收入與幸福感的聯系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是根據當今中國的國情來看,收入將幫助農村居民提升幸福感(張靖娜和陳前恒,2019;尹振濤等,2021)。而綠色金融對農村居民生活造成影響的因素則主要包括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經濟增長、居民收入、生態環境等方面,且其影響方向為正(孫焱林和陳青青,2019;殷久勇,2021)。根據上述的分析,綠色金融通過影響何種因素促進農村居民的幸福感主要涉及綠色金融對生態環境、收入、宏觀經濟增長等方面,下文將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個人健康水平將在劣質環境中受損,影響居民幸福感,雖然殘疾悖論的存在似乎反駁了此類觀點,但前提是居民長期處于健康狀態較差的情況下(王艷萍,2017)。因此,在大部分居民身體健康狀態良好的情況下,身體健康依然可以促進農民幸福感。而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環境改善,間接影響了居民的身體狀況,對農民幸福感產生了影響。除此之外,一旦整體生態環境得以改善,也直接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正向促進農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隨著大眾對于健康生活、綠色生活的向往,表明了居民對于自身身體健康的重視,這也就意味著大眾排斥進入一些以傷害身體為代價獲取收入的企業,就業意愿可能因此類產業的存在而降低。隨著綠色金融的發展,此類企業的生存空間明顯會被壓縮(王康仕等,2019),進而讓它們產生危機感,迫使它們進行產業轉型,從而促進整體企業環境的改善,促進農民就業,工資收入也將增加。綠色金融可續性發展經濟的要求將加速三產融合進度,進而對農民的整體收入產生影響(郭軍等,2019)。隨著人們更加追求綠色生活,會對綠色產品的價格造成影響,直接提升了經營此類產業的農民收入。目前,學者對于幸福感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存在爭議,但立足當前中國農村的發展現狀,多數學者認為收入對中國農村地區的幸福感具有正向影響(張靖娜和陳前恒,2019;尹振濤等,2021)。據此,可以認為綠色金融為農民增收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消耗資源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問題,區別在于同等經濟增長幅度下消耗的資源數量。若以少量能耗為代價便促進了同等幅度的經濟增長,在經濟層面上可以視為宏觀經濟實現了正增長。綠色金融的目的之一在于挖掘低能耗的企業,顯然滿足了經濟實現正增長的定義。其次,一旦綠色產業形成一定規模且發展勢頭未變,勢必給資本方傳達出此類產業良好的發展前景。根據資本的逐利性,將會有可觀的資本流入此類產業當中,加速了產業的升級,為經濟發展添磚加瓦。第三,綠色發展是國家的重要布局,綠色產業的發展勢必受到國家政策上的支持,拉動了經濟增長。第四,綠色金融促使技術進步。現有農村地區的綠色金融項目多為環保型和節能型,實現綠色產業化對現有的技術提出了挑戰,而技術的提升條件是多樣的,例如充足資金支持、政策支持等(孫焱林和陳青青,2019),這些優勢條件綠色金融均具備,綠色金融理當促進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當宏觀經濟整體向上發展時,無論是個人的幸福感還是國家的幸福感都會展現出整體上升的趨勢(王艷萍等,2017)。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更高層次綠色金融直接與更高水平的農村居民幸福感相掛鉤的結論,意味著現階段綠色金融的發展將對鄉村高質量發展具有極大的意義。目前,綠色金融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其發展途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梳理相關文獻,下面將針對農村地區綠色金融發展道路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
首先,由于綠色金融前期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投資回報周期長或是部分投資者對綠色金融認知不足、農村地區投資風險過大等原因導致部分投資者對綠色金融產業參與不足的情況出現,部分農村地區甚至沒有綠色信貸部門。其次,農村地區綠色金融工具數量少且單一,還呈現出一種分割狀態。第三,綠色金融工具難以契合農村綠色金融需求。整體來看,我國農村地區綠色金融建設體系仍然需要加強。
我國綠色政策和法律還需進一步發展。目前,政策存在空白和不足在綠色保險、碳排放等領域尤為突出。其次,綠色政策制定規則部門眾多,卻大多單獨負責某一項領域,部門關聯性嚴重不足,導致政策調整不及時,進而形成模糊地帶,甚至形成灰色地帶。第三,我國的綠色金融業務激勵政策并不完善。最后,從廣義的層面上來說,中國涉及綠色金融的法律數量眾多。然而,從狹義層面上區分卻發現中國綠色金融的法律中上位法的數量較少,而規章制度等下位法的數量居多,直接導致綠色金融法約束力不足。整體來說,我國缺乏一套完整且統一的政策和法律指導農村地區綠色金融的發展。
農民做出合理創業、負債等金融行為決策需要個人具備一定的能力(姜樹廣等,2021;賈立等,2021),而金融素養和文化素養便是個人能力的代表性能力。受限于其文化知識體系或其金融素養,居民對于創業決策、信貸決策等自信心可能不足,進而不進行創業活動或者在缺乏資金時不進行借貸,在需求上壓抑了農村金融的發展,包括綠色金融。
根據上文分析,顯然農村地區綠色金融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民幸福感的提升,但是現行綠色金融在農村地區的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困難。梳理相關研究文獻,本文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提升農村地區綠色金融發展從而促進農民幸福感。
農村地區綠色金融支持力度相對較小,直接從供給上抑制了農村綠色發展,而這需要多方努力才能提升農村金融支持。首先,國家政府部門和相關的機構需要加強對綠色政策的宣傳,促進農村金融機構對于綠色政策的認知,例如定期制作一些宣傳綠色金融政策的趣味小視頻等。第二,增加農民抵押品,完善“兩權”抵押產品相關政策,創新綠色信貸抵押方式,增加農民獲取綠色貸款支持的可能性。第三,加快農村地區綠色產業鏈建設、建立農村試點區,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第四,國家和政府對鄉村地區投入綠色資本的投資者給予部分優惠政策,例如稅收減免、財政補貼、技術人員支持等。第五,金融機構應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發展的綠色金融模式,加強金融機構、企業、農業三者的聯動性,加快創新農村綠色金融產品,契合農村綠色資金需求的特點。
首先,加強綠色金融政策立法部門的協同性,警惕政策空白和重疊以及更新不及時。立法部門更新相關政策的同時需要及時通知新政策涉及到的其余立法部門。其次,提升綠色金融法律體系中上位法的數量,加強頂層設計。第三,對于模糊地帶的政策需要進一步細化,明確綠色項目的標準,建立完整的考核標準體系,讓綠色資金用在合理之處,防止企業“漂綠”行為的發生。第四,建立鄉村地區完備的激勵政策,促進農民、企業、金融機構三方參與綠色金融發展體系的積極性。第五,建立懲罰機制,對濫用綠色資金行為依照嚴重性予以不同程度的懲罰。第六,配套綠色金融政策需跟上,整理和優化現有綠色金融政策,指導相關部門的綠色金融行為。
鄉村地區的綠色金融發展困境還在于參與不足。鄉村地區對于綠色金融參與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整體金融素養和文化素養不足。因此,需要加強農村地區教育水平。目前,國家對促進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的方法主要是政策上的傾斜,例如貧困地區的加分政策等,確實會對地區文化素養、金融素養的提高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因農村地區人才流出其效果可能并沒有那么顯著。更根本的做法是直接促進地區教育資源的優質發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具體方法有:建立高校分校區、對于長期在農村工作的高質量人才進行獎勵等。
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結合的成功典范是數字普惠金融,給貧困地區人民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旨在打造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體系,特別是為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支持,而金融科技則助力普惠金融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若將綠色金融也納入二者的體系之中,理當能夠為農村綠色發展提供助力以及對鄉村經濟的可持續性提供幫助。因此,需要加強綠色金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聯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