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漢中市洋縣縣委黨校 王青梅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提出了相關要求,希望通過鄉村振興戰略提高鄉村經濟的發展水平,改善鄉村人民的生活。而鄉村旅游是一種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資源為依托開展的旅游服務,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因此本文將對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機制與對策進行簡要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決策,是為了解決三農問題而實施的。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應當堅持黨管農村工作的原則、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原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原則、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的原則,從而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促進美麗中國的建設、推動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加強社會治理,實現人民共同富裕[1]。
鄉村旅游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模式,指的是以旅游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生態無破壞、人文無干擾的村野旅游形式[2]。相比于其他旅游方式,鄉村旅游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觀與人文客體,可以依據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以及傳統文化開展農村體驗游與休閑游,并開拓更多休閑娛樂的項目。鄉村旅游的開發模式有城市依托型、景區依托型、歷史文化依托型、交通依托型、產業經濟依托型、民俗依托型、科技依托型與創意主導型。在鄉村旅游過程中,游客可以了解鄉村的民俗風情,觀賞鄉村的自然景觀并體驗鄉村生活模式。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等方面入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我國各個省市都在積極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且2021年8月27日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鄉村振興局發布了《關于公布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的通知》,公布了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進一步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同年,國家發改委也安排了5億元預算資金,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資金保障。
同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也提出了在2022年時,我國鄉村旅游接待人次需要達到32億,比往年提高很多。鄉村旅游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構成,也符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各個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改善農村環境,加強農村治理。總體來說,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陜西省近年來十分注重鄉村旅游,完善了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加大了對鄉村旅游的投資力度與宣傳力度、完善了鄉村旅游管理體系與保障體系。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陜西省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例如,市場化程度低,缺乏總體規劃;發展模式較為單一,產品缺乏文化內涵;缺乏專業人才,旅游服務質量較差;基礎設施與環境建設較為落后,制約了陜西省鄉村旅游的發展[3]。
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有利于實現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而鄉村旅游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產物,有利于展現農業的價值,也有利于促進鄉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力量。因此,需要從產業發展、生態環境、鄉村文明、鄉村治理以及鄉村經濟等方面入手分析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機制。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第一要求,也是促進鄉村經濟現代化發展的關鍵。產業興旺的要求較高,主要要求體現在經濟規模與經濟質量這兩方面上。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鄉村旅游逐漸從農家樂等基礎旅游形式轉變為了復合型旅游形式,將休閑、觀光、養生、度假等結合了起來。但是,即使出現了復合型旅游形式也只能體現出旅游產品形態的變化,沒有實現產業體系的改變。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若想通過鄉村旅游實現產業興旺,就需要不斷豐富產業形態,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促進鄉村地區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全域旅游,增強鄉村旅游的市場競爭力[4]。
生態宜居也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主要要求,只有增強村容村貌的整潔性、生態環境的優美性、居住條件的宜人性才能夠達到生態宜居的要求。簡單來說,生態宜居對鄉村生產、生態以及生活這三者的融合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鄉村旅游若想落實生態宜居這一要求就需要加強規劃建設,突破板塊化要求,將鄉村旅游發展與鄉村自然資本的增加、生態的建設以及居住環境的提高結合起來,科學劃分不同區域的功能。其次,需要明確對鄉村生態環境的理解,在進行空間利用時不能將鄉村內部景觀與外部景觀區分開來,需要增強系統規劃的理念,加強整體開發。
鄉風文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保障,不僅展現了鄉村的文明程度,也能夠增強鄉村的吸引力,承載更多的鄉情鄉愁。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提升鄉村人民的綜合素養與精神面貌,堅持鄉村人民在鄉村旅游中的主體地位。首先,需要將單向旅游轉變為雙向互動,促進鄉村人民與游客的溝通交流,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并增加鄉村人民的利益。其次,應調動鄉村人民參與鄉村旅游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進鄉村人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讓鄉村人民通過文化展示與文明交流弘揚和傳播鄉村文化,提升游客的滿意度。
加強鄉村治理有利于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可以提高鄉村管理水平。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由于鄉村人民的個人能力、參與方式不同,所以鄉村人民從鄉村旅游中獲取的經濟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部分人民獲取了較高的經濟效益,但是部分人民僅獲取了少量的經濟效益[5]。因此,應當完善鄉村旅游運行機制與利益分分配機制,加強鄉村治理。鄉村人民參與鄉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取經濟利益,利益分配會直接影響其積極性,相關部門應多關注鄉村人民的利益需求,保障其利益不受侵犯。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鄉村人民的生活富裕。根據統計結果來看,僅2017年參與鄉村旅游的人員就有900多萬人,其中700多萬鄉村人民都從鄉村旅游中獲取了經濟收入。因此,無論是從哪個方面看,鄉村旅游都是增加鄉村人民經濟收入的關鍵手段。但是,經濟條件、服務技能以及經營能力等因素會影響到鄉村人民的經濟收入,且旅游存在明顯的淡旺季,加大了鄉村人民獲取經濟效益的不穩定性。而生活富裕要求使鄉村人民持續從鄉村旅游中獲得收益,這就無法通過單一的產品實現,為此應創新組織形式與經營模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增強鄉村旅游的集約性。
鄉村振興戰略當中提出的產業興旺并不單指農業興旺,而是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的共同興旺,因此需要通過鄉村旅游實現第一、第二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延伸農業產業鏈。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當豐富鄉村旅游的理念,將單一產品與業態轉變為多元化產品與業態,使鄉村旅游融入到第一、第二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中。首先,應加強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完善鄉村旅游產品與服務,為游客提供鄉村民宿、休閑園區、特色小鎮以及養生基地等不同功能的旅游區域,增強鄉村旅游產品體系的多業態性與多形態性。其次,應加強鄉村旅游產品創新與優化。最初,鄉村旅游以農家樂為主,已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需根據游客需求以及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調整旅游產品,實施創客行動,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層次,解決鄉村旅游產品的單一性與雷同性等問題,增強產品競爭力。此外,應增強鄉村旅游市場營銷理念,充分發揮各個市場主體在鄉村旅游推廣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增強產品信息與市場信息的對稱性,提高游客消費水平。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以自主發展為主,但是之后在政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下,鄉村旅游的發展較為依賴政府主導。政府主導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充分發揮政策的作用,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而鄉村旅游這一產業本身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涉及到了農業、林業、旅游業、交通等各個行業,需要各個部門的支撐。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鄉村旅游發展支撐體系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缺乏指導等,因此需要加強政策創新,解決規劃指導問題、落實政策工具箱。第一,應明確鄉村旅游規劃在鄉村發展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中的作用,增強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的約束性與規范性,將鄉村旅游發展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經濟發展規劃以及生態發展規劃結合起來,擴大鄉村旅游的范圍、豐富鄉村旅游的內容[6]。第二,在城鄉一體化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全面實施的過程中,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都制定了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優惠政策,這就需要靈活應用各項政策,增強政策合力,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第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要求設置試點,就需要積極創新土地流轉、惠普金融等發展要素保障機制,突破鄉村旅游發展在人才、用地以及資金等方面的限制。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利用產業發展加強鄉村治理是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關鍵途徑。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關鍵產業,可以為鄉村治理提供契機與內在動力。而若想優化鄉村旅游治理體系就需要優化鄉村旅游的組織形式、管理方式以及經營方式,重構利益聯結機制,從而滿足鄉村治理的要求。首先,應創新鄉村旅游行業管理方式,賦予主管部門、黨委政府以協調管理的權利與職能,做好游客投訴反饋與處理工作,加強旅游市場的整治,提高游客服務質量。第二,創新鄉村旅游的經營方式與組織形式,充分發揮旅游公司、旅游合作社以及旅游協會等各個主體在鄉村旅游規模化發展的作用,針對鄉村旅游的特點制定統一的服務標準,積極開展宣傳與品牌建設工作。第三,重構利益聯結機制,調動鄉村人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關注鄉村人民在鄉村旅游中獲得的收益,完善鄉村旅游利益分配機制、鄉村人民權益保障機制、分紅機制,平衡政府部門、旅游公司以及鄉村人民的利益分配。在精準扶貧過程中,也需要積極開發閑置房產資源,增加貧困人民的收入。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推動鄉村旅游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鄉土文化的傳承、加強農村治理并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為了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應提高認識、加強理論研究、構建城鄉一體化旅游體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實現鄉村旅游的特色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