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春申律師事務所 邵偉洪
隨著我國生態環境情況的不斷惡化,污染環境罪也成為世界各個國家重點關注的焦點。污染環境罪與社會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環境嚴重污染也將會限制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污染環境罪在刑事治理方面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功能嚴重缺失,現有的刑罰體系無法對我國環境起到任何的補償、恢復作用,即使是資金處罰也毫無任何作用。因此,如何使我國污染環境罪的刑罰體系進一步完善,以便對環境污染的事態進行有效控制,是我國所有環境刑法工作人員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人類的生活與生產離不開環境的利用,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先進機器的普及與應用帶領著人類不斷向高危、未知領域邁進,這就需要人類在生活與生產中有效預防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但是由于在污染環境的情況下會附隨一些利益,甚至有些政府為了自身的政績,盲目的追求GDP的增長,不惜對環境進行破壞來換取相應的經濟效益。因此,大部分人為的污染環境罪有著極其明確的動機,即在日常的生活以及生產過程中,盲目地追求價值與利益選擇破壞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利益附隨性[1]。
污染環境罪的潛伏性以及隱蔽性指的是環境被污染后的結果具有不可知、不被發現的性質,通常需要較長時間后才會被發現,從行為的出現到發現結果的時間普遍較長。也正是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而導致的結果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導致造成損害結果以及危害行為之間存在著難以有效認定的情況,而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又是被認定為是否構成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污染環境罪的行為具有一定的潛伏性以及隱蔽性,二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
1.有期徒刑量刑檔次缺乏
我國在自由刑罰方面的幅度有三年以下、三年以上至七年以下。相對來說,我國污染環境罪方面的有期徒刑檔次比較缺乏。一方面,當危害到財產法益、公民利益、生態利益的嚴重后果情況下,也只能處以三年以上至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而相比較于投放危險物質罪存在嚴重后果的情況下,可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死刑。另一方面,對于造成后果不嚴重的污染環境罪來說,按照《刑法》相關規定會判處六個月以上至十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根據具體犯罪情節以及危害程度來判處最終的自由刑刑期,這也是污染環境罪有期徒刑量刑檔次嚴重失衡的表現。
2.罰金刑易科制度的缺乏
罰金刑由于具有一定的優勢,現如今已經成為各國刑罰體系中普遍應用的方式,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經濟能力的犯罪人沒有支付的能力;二是由于入監所導致的犯罪人沒有支付能力;三是有經濟能力的犯罪人卻拒不支付罰金。究其原因,能夠輕松的從中發現我國刑法對于罰金的規定具有一定的原則性,從而導致其適用的標準比較模糊。在實踐過程中,法官比較傾向于“定額罰金制”,但這對于不同經濟能力的犯罪人而言,可能會出現懲罰金額相同的情形,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與實際情況嚴重脫離,還會有失法律的公平性。
我國雖然在《刑法》中對非刑罰處罰措施制定了專門的條款,但是其中的內容僅僅包含責令悔過、訓誡、賠禮道歉、經濟賠償等措施,相比于國外污染環境罪而言,我國在非刑罰處罰措施方面的種類較少,從而導致無法有效預防并恢復生態環境的基本功能與效益[2]。刑罰最為比較普遍的承擔刑事責任的方式,在治理犯罪的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我國在污染環境罪或者是整個環境刑法中都沒有設定明確的非刑罰處罰措施,也沒有設置相應的資格刑,嚴重影響了污染環境罪的進一步完善。
雖然罰金刑被認為是經濟犯罪懲罰的最佳措施,但是由于不同犯罪人的經濟承受能力有所不同,從而導致在罰金刑方面出現了不公平現象,在實際執行中比較困難,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罰金刑沒有較強的操作性,缺乏明確的罰金刑數量規定,可能會出現同一性質的案件在罰金刑的處罰數額方面卻存在差異的情況[3]。另外,由于罰金刑偏低,從而導致司法實踐的過程中罰金刑的處罰金額與犯罪人的獲利金額要低很多,不利于預防犯罪與事后治理。其次,罰金刑的執行力度不夠,且變通的能力較差,如果犯罪人將財產隱藏,不與執法人員進行積極配合,將會導致無法有效執行。由此可見,上述情況的存在無法充分發揮出罰金刑的優勢與功能,因此,進一步提高罰金刑的適用性極其有必要。
1.豐富有期徒刑的量刑檔次
在完善污染環境罪有期徒刑的刑罰幅度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兩種:一方面是針對法益侵害程度嚴重、罪行較重、犯罪情節惡劣的犯罪人來說,應提高其自由刑的最高刑,雖然七年屬于過失犯罪中的法定刑,但是在污染環境罪的罪名下,至少應判定為故意犯罪;除此以外,由于我國在對于情節比較嚴重的污染環境罪的刑罰檔次只有“三年以下、三年以上至七年以下”這兩個檔次,但是對于情節極其嚴重的犯罪行為來說,沒有任何的震懾力。另一方面,對于危害程度較輕的犯罪人來說,應適當降低其自由刑的最低刑,筆者認為,應設置為“一年以下、三年以下、五年以下以及十年以下”四個檔位,全面提高有期徒刑量刑的震懾力,堅決保證《刑法》的公平性與公正性[4]。
2.增設罰金刑易科制度
罰金刑的主要擴張目的在于降低短期自由刑的適用,為了使罰金執行需求充分滿足,將其易科于自由刑也不會存在不平等現象;反之,易科自由刑對于有支付能力的犯罪人來說能夠起到威懾作用,而對于沒有支付能力的犯罪人來說也能夠起到懲罰的目的。在增設罰金刑易科制度時應避免出現以下幾種情節:首先要避免對不按時繳納罰金的具體案件區別對待;其次,應避免對罰金制度的一般構建,移交的具體內容不作詳細討論。對于有支付能力但主觀的犯罪人,應根據主觀和惡性的嚴重程度,考慮是否將其易科為自由刑。重點是犯罪者拒絕遵守所施加的懲罰性制裁。對于客觀上無支付能力的犯罪人,應考慮將其作為公益性勞動。與此同時,要加強罰金刑與自由刑地對等比例,充分體現建立日罰金刑制度的理論意義。
我國《刑法》第37條只規定“免于刑事處罰的犯罪分子可以采取非懲罰性措施”,但沒有規定不采取非懲罰性措施的法律后果。拒不執行不處罰判決的,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對于不同類型的非刑罰處罰措施,應采取不同的保障措施。首先,直接非刑罰處罰措施中都包含道歉、警告、賠償損失等,除了警告以外,所有犯罪人都應該主動履行判決結果。若犯罪人在判決之后拒絕執行處罰,司法機關應考慮用其他罪量相等的措施進行處罰。對于賠償經濟損失的犯罪人來說,如果沒有償還能力的犯罪人來說,應考慮將其易科為公益勞動;而對于有經濟能力的犯罪人卻拒不賠償的來說,司法機關應考慮用其他罪量相等的刑罰進行處罰[5]。其次,間接處罰措施中包含行政處分以及非行政處分,對于以上兩種措施而言,犯罪人無法主動選擇。因此,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如果主管部門或者是行政機關不接受司法建議,不應由犯罪人來承擔此后果。第一,針對于不接受司法建議的行政機關負責人而言,司法機關應將此建議傳達至主管機關、同級紀檢監察機關、上級機關,并予以該行政機關負責人紀律處分。第二,對于情節嚴重且拒不履行的犯罪人來說,司法機關可以根據《刑法》中的第313條規定追究其刑事責任。
罰金刑是一種比較輕緩的處罰形式,大多數污染環境罪的犯罪人都是為了獲取高額的經濟利潤,因此,對其采用經濟利益方面的處罰極其有威懾力,但是罰金刑目前并不夠完善,有些學者認為應該將罰金刑提升成主刑,但是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完善。
首先,應改善罰金數額的確定方式,罰金刑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夠讓法官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作出符合案件的罰金處罰,且不會受到經濟發展以及通貨膨脹的影響。有些學者認為應效仿德國的罰金刑,即日額罰金繳納制度,這種方式需要在規定的日期內每日都需要繳納一定金額的罰金,但是該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點,結合我國司法環境來看,如采用這種方式的話需要每日催犯罪人繳納罰金,會占用較多的司法資源,沒有較強的操作性且具有較高的成本。因此,筆者認為應采用“倍比罰金制”來改善罰金數額的確定方式,按照污染環境后所需要的治理費用繳納罰金,繳納的金額為環境恢復成本的50%—200%,這樣不僅能夠為國家承擔環境治理的成本,還能夠使犯罪人得到教訓[6]。其次,應加大罰金刑的執行力度。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會出現犯罪人拒不繳納罰金或者是拖延繳納罰金,從而導致罰金的執行效率較低等問題出現。為此,可以增加行刑時效,保證犯罪人若超過繳納的時效可以將其改為自由刑。以此來消滅犯罪人的僥幸心理,同時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由環境污染引發的各種問題已經成為各國人民的困擾,而面對大自然的反擊人類顯得如此渺小,現在能做的只有放慢發展的腳步,思考怎樣使經濟和環境平衡。因此,為了更好地對環境進行保護,我國對污染環境罪的立法體系不斷進行完善,但是依然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在未來的不斷實踐中對污染環境罪的刑罰體系加以完善,以此來減緩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為經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