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輕工職業學院 胡燕
依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應推動學分制銀行建設。此舉措給予學生選課的自由,能充分張揚學生個性及特長,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而高職英語作為面向高職院校所有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課,其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固化統一,與當今高職生源多樣化、學生需求差異化的趨勢背道而馳,不利于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因此,學分制背景下高職英語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學分制,是指以選課為核心,以地位為輔助,通過績點和學分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是把規定的畢業最低總學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量和學習成果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學分制首創于美國哈佛大學,與班建制、導師制合稱三大教育模式。
從20世紀80年代后,國內學者對學分制的研究逐漸從理論走向實踐,學分制的研究成果也逐漸形成體系。主要包括:中國高校學分制的演進歷程研究;中西高校學分制的比較研究;中國高校學分制的措施對策研究;基于學分制背景下的專題研究。
但還存在不足:從研究方法來看,經驗描述偏多,實證調查分析不足;從研究實際操作來看,學分制的質量保障研究相對滯后,相應的機制不夠健全;從研究理論來看,其還是對歐美經驗的移植,高職院校的學分制運行模式和運作機制研究不夠充分;從研究內容來看,對學分制實施的影響因素研究偏少。
國內對于高職外語的研究包括兩個維度:高職公共英語、高職外語專業(英語及其它小語種),且研究大都從教師、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等視角提出,屬于微觀層面,在研究深度和廣度方面存在較大不足和缺陷。
如:孫青玲在《構建基于學分制管理模式下的高職公共英語分類教學的有效模式》一文中提到,在學分制管理模式下,學生完成基礎英語學習后,可根據自身需求,設置跨文化交際等模塊,實現分類教學。孫燕榮在《學分制銀行建設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之思考》中提到,學分制下,高職英語應提升學生選擇權、強化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可見,國內學者已意識到學分制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迫在眉睫,但改革仍局限于公共英語,未真正滿足高職生多樣化的需求。
本文面向山東輕工職業學院20級學生及任課教師進行問卷調研及訪談,調研內容主要包含英語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自主學習能力、對當前英語課程設置的態度、教學目標定位、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選取、教學評價實施、對學分制的了解情況等。調研發現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大多數高職英語教學內容圍繞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語言知識傳授,教學設計及教學資源與學生所學專業關聯度不大,與學生的未來工作崗位和職業發展需求相脫節,學生缺乏職場環境下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導致“英語學習無用論”,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當前,高職生源呈現多樣化趨勢,學情差異性大,學生的入學年齡、教育背景、文化基礎、學習訴求千差萬別。而長期以來,高職英語課程作為高職院校一門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共學分、學時、教學內容、考核方式并無針對多樣化生源有任何差異性,此種一刀切的單一課程設置很難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近年來,高職英語課程考核改變了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考核方式,逐步增加形成性評價,但仍然側重考查讀寫能力,缺乏對學生聽說特別是職場環境下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且以筆試為主,統一的考核方案、統一的試卷命題、統一的評分標準忽視了不同專業需求、崗位要求、生源差異化的情況,導致學習效果極差。
傳統的高職英語課程教學進度設置為單階段,各學期教學模式趨同,教學內容僅依據教材的難度而有一定階梯性,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學生接受統一的教學安排,既不利于教學的“因材施教”,又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因此,基于學分制的高職英語課程改革應從學生生源的多樣化出發,對課程進行解構,重置課程,進行分類、分階教學。對于A類學生(參加春季高考、夏季高考的中職或高中應屆畢業生),因其為全日制在校生,集中學習的時間充裕,建議學生選擇職場通用英語(B)、職場通用韓語、職場通用日語、職場通用俄語。對于B、C類學生(退伍軍人、下崗職工、農民、農民工),因其生源的特殊性,建議學生選擇職場通用英語(A)。課程教學進度設置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夯實基礎階段,旨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基本語言能力,為語言應用能力培養階段打下良好基礎。第二階段為綜合能力提升階段,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開設職業提升外語、學業提升外語、素養提升外語等課程,學生可以依據自身專業需求、學習興趣和能力選擇不同的課程。為了端正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積極性,第一階段晉升至第二階段需滿足一定條件,即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成績達到340分以上。
高職英語課程的培養目標應突出職業導向和應用能力培養。作為公共基礎課,高職英語應扮演好為專業課服務的角色,以實現為學生求職就業提供助力。因此,高職英語應從不同專業、不同類別學生的需求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在教學設計中進行情景化設置,充分利用各專業實訓場地,進行語言現場教學,通過頂崗實習進行語言的實際運用演練。因第一課堂學時受限,可將課程延伸至第二課堂、第三課堂,通過學科競賽、社團活動、創業項目、志愿服務、國際交流等形式達成教學效果,實現“基礎+人文+專業”的課程群教學。實行學分制的選課機制,使學生擁有更大的選擇權和自主性,能靈活選擇外語課程及任課教師,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
基于《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確定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創設5C教學模式,即:情境模擬(Communication)、職場體驗(Career)、文化浸潤(Culure)、專業融通(Connection)、通力合作(Cooperation)。
按照“課前基礎夯實、課中知識內化、課后拓展提升”組織教學實施,采用“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等,設計層層遞進的“5C”教學模式,將Utalk聽說訓練軟件、WeWrite 智能批閱軟件、優芽動畫等信息化手段與該模式有機融合,貫穿教學始終。
(1)情境模擬(Communication)
實現浸潤式語言環境。通過課堂情境實踐活動、實訓場所現場教學,采用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合作學習法、角色扮演法,選用Utalk軟件的人機對話,營造浸潤式語言情境氛圍,提升學生職場情境中的有效溝通能力。
(2)職場體驗(Career)
提升英語實踐應用能力。以校企合作企業的真實任務為驅動,通過實戰演練促進學生反思改進,提升學生英語實踐應用能力及職場素養。
(3)文化浸潤(Culure)
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靈活選用微課資源、思維導圖、英語流利說等信息化手段,使其理解多元文化內涵,形成正確文化觀,通過文化體驗與比較增強文化自信,有效提升求職面試中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4)專業融通(Connection)
打通為專業服務壁壘。解析授課對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接專業崗位用人需求中對求職者語言溝通、跨文化交流、職場素養的要求,進行精準教學,提升育人目標的精確性。
(5)通力合作(Cooperation)
形成育人共同體。與專業教師互通有無,了解學生對專業各崗位認知度及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度;對深度校企合作企業用人需求充分調研,將所得數據作為確定教學目標、重難點,調整教學策略的有力支撐;邀請專業教師、企業專家參與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以三方通力合作建立校企共育的育人共同體。
依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本課程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評價方式采用過程性評價+結果評價+增值評價。課程成績評定采用百分制。過程性考核占60%,結果性評價占20%,增值評價占10%。
學習過程的全程性(過程性評價)考核包括“線下+線上”兩部分考核,主要由出勤情況、上課表現、平時測試、參與論壇、項目完成情況等組成,各項學習活動的成績均占一定比例。
為打破“一錘定音”,防止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課程結果評價將評價融合到日常教學任務中,即結合課程項目中的聽、說、讀、寫任務,實時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測試,結果取每個項目測試的平均值,且測試結果以ABCD劃分等級,取消分數制。
為促進學生實現自我增長、多元提升,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日常學習考核中,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維度出發紀錄每位學生的學習進步情況,并給予等級置換機會。增值性評價主要通過學生參加各類英語技能大賽、依托1+X實用英語交際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托業考試等開展,結合以提升職場素養為目的的第二課堂,以提升學生服務意識、服務禮儀、服務能力為目的的社會服務實踐、志愿者活動的第三課堂來實現。
學分制改革秉承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理念,因此,高職英語應以此為契機,積極推動課程改革,使課程設置突出職業導向、專業特色,以培養學生職場語言應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滿足學生需要、社會需要,為學生可持續發展、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本文重申“高職外語”的概念及范疇。“高職外語”的傳統定義包括高職公共英語、高職專業外語(英語及其它小語種),特別是課程性質為公共基礎課程的“高職公共英語”,其范疇僅局限于“英語”語種。而本研究中的“高職外語”為適應學生多樣化需求,對其傳統概念進行重新界定,即規定課程性質為公共基礎課程的英語及其它小語種類語言類課程,重申了“高職外語”的概念及范疇,適應高職生源多元化需求。本文響應學分制改革,順應高職招生形勢,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滿足生源多樣化需求,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提升教學效果,為高職英語教學改革開拓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