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業大學農學院 劉源,馬偉萍,劉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黨的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把黨的全面領導融入辦學治校全過程,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體現了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在此基礎上,對涉農高校而言,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為新時代涉農高校指明了辦學方向。涉農高校如何教育引導學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守服務“三農”初心,擔當“三農”發展使命,為涉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探索學生黨員的培養工作、將學生黨建工作和服務三農的人才培養相結合,成為了涉農高校黨建工作研究的新方向。
學生黨支部組織的理論學習以學習文件、聽專題講座等形式為主,在學習上缺乏互動,在給學生以固有刻板印象的同時,也難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且涉農高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受家庭及周邊環境等因素影響,主動接受能力有限,對政治理論學習的認識不夠深刻,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思考,對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理解僅停留在淺顯的表層,缺乏在實踐中的實際應用,難以做到學懂弄通做實。
在開展學生黨建工作的過程中,重視理論知識、政策法規的學習,忽視了在黨建工作中融入專業教育。涉農高校的學生,尤其是農科類專業學生,其未來的工作往往集中于基層一線,對專業認知不足,會使得其對知農愛農的認識不夠全面,在面對基層相對艱苦的工作環境時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從而難以承擔起強農興農的使命[1]。
學生黨支部會按照支部建設的要求定期組織開展黨建活動,但黨建活動的開展未能充分調動學生黨員的創新性,開展的活動拘泥于固有的形式。當前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及泛娛樂化泛濫的影響使得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較大變化,學生對榜樣的認同受到網絡輿論的較大影響,對學校、學院樹立的榜樣存在認知不足等劣勢。
在常態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黨建活動的現場教育受到了制約,對如何主動占領并有效利用網絡宣傳陣地,創新性地開展黨建活動以達到網絡育人的目的仍在探索階段。
因此,在新形勢下,面對學生的鮮明個性,挖掘適應的榜樣教育、開拓線上黨建教育新陣地等形式開展黨建工作將是學生黨建工作的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給涉農高校的回信中指出,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只有不斷強化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才能不斷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涉農高校是農業教育、農業科研的主要承擔者,作為農業領域人才的搖籃,亟需立足于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學農愛農情懷的培養,加強思想政治和專業技能的雙重教育,讓學生黨員深刻認識我國“三農”事業的發展歷程,了解我國“三農”事業發展的困境,堅定學生扎根基層、奔赴一線的理想信念,從而使其在踏上工作崗位后,能帶動基層群眾緊密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以充分發揮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
十九大報告重點要求了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而學生的黨建工作不僅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2]。近年來,為強化高校黨建工作的發展,發揮品牌創建和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教育部和各高校相繼頒布了多項制度和措施以加強高校學生的黨建工作[3]。作為農業院校,學生黨建工作在強化學生理想信念和愛國情懷的同時,在理論學習、黨日活動中有計劃地融入農業發展史等農業領域的教育,對于打造一支信念堅定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農科人才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的人才培養是為了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在全面鄉村振興戰略和著力解決“三農問題”的大背景下,農業一線基層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復合型的新農科人才,而對于涉農高校,其辦學的一大重要責任就是教育引導學生到基層建功立業、服務三農,涉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4]。在國家鼓勵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的一系列政策影響下,應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強化學生黨員使命感,鼓勵學生黨員帶頭奔赴基層一線,投身農業基層建設,將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其人生理想和追求,切實落實涉農高校在服務三農中的責任和義務。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科建設背景,青島農業大學農學院積極探索有針對性、符合學生黨員成長規律、符合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新模式,強化對學生黨員的培養教育,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情懷教育相結合,通過思想愛農、科技興農、實踐助農推進“一懂兩愛三有”新農科人才的培養,探索農業院校學生黨建工作新思路。
青島農業大學農學院依托“521”思想引領工程,將“農學夢”與“中國夢”相結合,堅定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5”是指開展五種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先進典型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和思想意識教育。打造“農濃初心聽習語,我講我學我踐行”的“黨史”學習教育,包括許多精神印記:“百年黨史與中國精神”黨員講黨課、黨員講團課活動,充分弘揚以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為代表的中國精神;人物印記:觀看偉人電影、重溫偉人事跡,為學生黨員精心塑造人物榜樣,讓學生自己挑選人物事跡進行學習分享,強化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書籍印記:開展紅色書籍、涉農書籍閱讀推薦活動、分享讀后感,以學生感興趣的書籍為主體,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撰寫閱讀體會,堅定農科學子成為新時代“一懂兩愛三有”新青年的家國情懷。“2”是指開設兩個微講堂:初心微講堂和惠禾微講堂。邀請校友、學院教師分享初心故事,講述工作經歷,打造初心微講堂,帶動學院創新創業;開設惠禾微講堂,開展“與優秀同行”系列活動,邀請優秀學子分享學習、考研心得,發揮榜樣的朋輩引領作用,帶動學院學風建設。“1”是指策劃“不忘初心路、矢志新農人”這一個主題活動,鼓勵學生黨員人人上講臺,以學生黨員的視角,圍繞黨史和新農科建設自選主題,將所思所想融入進來,增強黨課的吸引力。通過合唱比賽、主題征文、榜樣示范等形式引導廣大學生強化服務三農、扎根農村的意識,把初心和使命寫在大地上、融入到新農科建設過程中。
在黨員培養過程中,立足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人才的需求,著力培養學生學農愛農、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充分利用農村基層和農業發展提供的廣闊實踐舞臺,結合學校特色和學科特點進行實踐教育活動,開展“農學先鋒”科研創新工程。充分依托大學生挑戰杯及創新創業項目,開展“師生科研雙選”,鼓勵青年黨員教師帶領學生申報項目,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借助學院專業優勢,發揮作物嘉年華、種子技能大賽等學院傳統專業技能大賽、活動的實踐教育能力,鞏固專業學習,強化知農愛農意識,讓農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更接“地氣”。
在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之際,學院重視將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將黨課開到田間地頭,開展“田間助農勇擔當”“我和黨旗合個影”等主題黨日活動,讓學生黨員在農業實踐中熟悉三農,服務三農。
整合育人資源,在學院黨總支統一領導下,以青年教師作為學生科研的生力軍,專業教師作為學生專業學習的示范者,班主任作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輔導員作為學生發展的主力軍,實現“教”與“育”、“管”與“育”、“服”與“育”的融合貫通,打造“合力育人”工程。通過書記講黨課、專家講科研,在強化學生黨建引領的同時,講授前沿的科研知識,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專業教育。定期組織青年教師與學生黨員開展座談,就學生黨員在服務三農實踐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堅定學生學農愛農的理想信念。深化教師領航行動,制定“黨員教師+專業導師”雙幫帶制度,為每位學生黨員配備德育導師,重點關注其思想動態和現實表現,提高教育針對性、時效性,形成“黨建+教師”的協同育人機制,充分發揮教師、導師在學生黨員培養中的德育作用和思政作用。
改變過去黨建工作“說教”的形式,更多采用“體驗式、情景式”的教育方式。讓學生黨員通過親身參與、主動認識,自覺接受教育和管理,如組織學生黨員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將學生成長的困惑、關心的熱點與對學生的教育內容相結合,使其通過實踐來檢驗真理、感悟真理,讓原本單調的理論知識具體化,讓學生黨員在實踐的過程中真正領悟黨的方針、政策,提高黨性修養。
完善網絡思政陣地建設,充分運用 QQ 群、微信公眾號等,建立交流平臺,將黨的政策、黨的理論知識、國家法規和農業政策、涉農前沿進展等做成課件、視頻、動畫等,上傳至交流平臺,供學生選擇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依托網絡育人新形勢[5],開設“指尖上的微黨課”,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制作涉及思政教育、專業教育的短視頻,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思政教育落實到每名黨員身上。
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新的發展理念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尤其是學生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黨員隊伍是高校學生隊伍中的佼佼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對涉農高校而言,強化學生黨員的使命感、加強對學生黨員的培養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意義。為此,積極探索高校基層學生黨建工作新思路,強化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建引領助推學生培養質量的提升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