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 楊雪
2021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國決戰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全面實行教育脫貧和教育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鄉村教育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教育發展戰略的關鍵。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層面累計頒布了300多項教師相關的政策文件,鄉村教師政策37項。發展鄉村教育,實現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構建屬于新時代的創新的、知識的、專業的鄉村教師隊伍。現在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但鄉村教育事業卻有所停滯,國家對鄉村教育的財政支持不夠,教師專業素養與質量水平也參差不齊等問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教師社會地位的提高,長期下去會影響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應大力發展鄉村教育,提高鄉村教師的社會地位。
1977年,民辦教師人數驟增,達到了歷史頂峰,教師隊伍的急劇發展在管理上面臨著一定的挑戰。選擇教師多是依據政治標準,而無力顧及專業或文化標準。因鄉村教師隊伍的急劇擴張,鄉村教師社會地位低下,擁有多種身份的教師的發展既復雜又困難。改革開放后,鄉村教師的各項研究成果越來越多樣,鄉村教師的管理逐漸變得制度化與規范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充分認識到建立一支高質量的鄉村教師隊伍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性意義。進入20世紀90年代,對鄉村教師關注點發生了變化,從要求“合格”向要求“質量”方面轉變。以鄉村教師專業素養為基礎,逐漸關注鄉村教師的待遇和地位。鄉村教師逐漸地進入國家政策關注的焦點。政策的制定逐漸向鄉村教師傾斜,這是此時期最明顯的特征,鄉村教師的經濟待遇與社會地位也有所提高。概括地說,從1978年至1992年是為鄉村教師提供物質保障和提高經濟待遇的階段。
本階段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表現出明顯的過渡特征。鄉村教師更是在低待遇境地掙扎,不但待遇低,還存在拖欠工資現象。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鄉村教師的經濟地位也有了較高的關注度。國家開始實施科教興國和人引進的戰略。隨著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提升,黨和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鄉村教師隊伍的質量建設,提高鄉村教師地位的要求也被擺到了臺面上,1993年后,黨和政府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從法律層面上明確了鄉村教師應受保障的地位。概括地說,從1993年至2000年是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和呼吁全社會尊重教師的階段。
2001年國家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鄉村教師管理體制也開啟了新的改革篇章。從2001年起,鄉村教師工資的管理和發放權限調整至縣級政府,用于鄉村教師工資的收入也上調至縣財政部門。在2001至2010年間,對于鄉村教師的研究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此階段鄉村教師的補充機制進行了更新,在政策上陸續提出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和免費師范生回家鄉工作等等。關于鄉村教師的研究討論越來越多,特別是從2004年開始,鄉村教師繼續教育研究得到極大關注。研究討論大多以鄉村教師工作待遇、貧困地區鄉村教師生存現狀等問題為基礎,又增加了許多新問題。例如提升鄉村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等。這個時期最大的特征是開始關注鄉村教師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既包括課堂教學,又注重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等。概括地說,從2001年至2011年是維護教師權益和建立榮譽制度的階段。
2012年黨的十八大順利召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國家多措并舉提升鄉村教師地位。到2010年,鄉村教師研究的重點又從關注質量向關注現實問題轉變。在此時期,鄉村教師流失問題越來越嚴重,研究重點又發生了變化,更多的關注鄉村教師職業認同、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與鄉村發展之間的關系、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近年來,在國家脫貧攻堅大環境下,實現教育扶貧,鄉村教師自然而然也成為了研究的熱點。2018年人社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8年度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強調職稱評審向鄉村和邊遠艱苦地區傾斜,提出符合鄉村教師實際需求的做法和操作建議,從真正關心鄉村教師的視角出發,為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平臺。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聚焦鄉村教師發展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地提出新的解決措施。實現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推動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鄉村教育,這有利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總的來說,從2012年至今是推崇職業理想和提高職業吸引力的階段。
鄉村教師的個人發展仍大多依賴于鄉鎮地方的財政和資源,鄉鎮的財政資源實力仍是非常弱的。國家財政對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經濟投入較城市來說也是非常稀少的。首先鄉鎮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影響鄉村教師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社會地位及經濟待遇缺乏吸引力容易導致鄉村學校教師數量匱乏。其次職業吸引力也是重要的經濟影響因素之一。鄉村教師的生活待遇、經濟收入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教師的社會地位。近年來教育扶持計劃雖取得成績,但鄉村地區的教學資源和環境仍需逐步改善。
我國目前的鄉村教師依附于政府部門,鄉村教師的招聘、任職、薪資待遇等等仍受政府部門掌管。因此,政府政策以及相應制度決定了鄉村教師的地位。在城鄉一體化大環境下,在政策制定與執行方面傾向于其才能提高鄉村教師社會地位。保障鄉村教師享受到應有的法律保護與社會聲望。鄉村教師政策執行資源和教師制度政策的傾斜程度關系到鄉村教師社會地位提升的效果。鄉村教師政策執行滯后與話語權不足嚴重阻礙了鄉村教師社會地位的提升。
基于城鎮化的影響,鄉村文化出現變遷,農村逐漸出現“空心化”現象。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的沖擊體現在城鄉文化互動之中。鄉村文化處于弱勢地位。在農村,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落后的文化仍然存在,這破壞了鄉村教育的文化環境。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多數人對鄉村教師的社會地位認識是片面的。在現階段,鄉村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廣大居民的教育觀念也有所轉變。雖然鄉村教師的社會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鄉村教育的質量也隨之提高,但事實并不盡如人意,鄉村教師的地位仍令人擔憂。
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鄉村教師身份的外在認同。鄉村教師的身份一直是爭議的焦點,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對鄉村教師仍保有非專業、不放心的態度。鄉村教育的發展與城市教育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鄉村學校的物質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且鄉村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也飽受外界的質疑。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社會地位也沒有得到尊重和信任。鄉村教師自身的身份認同出現問題,體現在自身的專業理想缺乏,教育熱情低落。
要加強鄉村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就要。鄉村教師專業知識技能等專業素養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應積極創新鄉村教師管理體制,制定本土化的管理政策。發展地方師范院校,完備需求供給體系。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素質發展。應該有針對性地去提升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師培訓體系。
提高師資力量、完善教師隊伍建設體系,實現教育一體化,保障鄉村教師主體地位。要重視師德建設,加強鄉村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鄉村教師的專業技能,提高教師的幸福感和社會榮譽感。我國雖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了絕對貧困,但仍然呈現出區域間、城鄉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首先要關注鄉村教師的身心健康、待遇和地位,呼吁全社會尊重教師。鄉村教師的幸福源于外界的認同,因此要提高教師職業的認同感和內在尊嚴。
鄉村教育要走出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必須在振興鄉村教育中發揮主體作用,在新時期突出鄉村教師的價值,關注鄉村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給予鄉村教師人文關懷和情感上的支持,使教師具有安全穩固的職業歸屬感。鄉村教師的社會關注度不高,專業地位低于城市教師,要給予鄉村教師歸屬感,必須堅持人文關懷理念,要把鄉村教師作為獨立的教育個體對待。這樣不僅可以滿足鄉村教師自我實現的需要,也為鄉村振興作出了相應的貢獻。
政府在制定和實施政策時應該首先關注鄉村教師的生活條件和經濟待遇,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找到能解決鄉村教師生活水平低及家庭困難的方法。具體表現為提高鄉村教師的生活保障標準,教育經費投入向鄉村教師隊伍傾斜。要在能滿足學校正常發展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提高鄉村教師的薪資待遇,嚴格落實有關鄉村教師的福利政策,全方位保障鄉村教師的合法權益。
在鄉村社會中,鄉村教師是文化與知識的普及者、兒童成長的見證人,也是建設鄉村的重要智力支持者。在我國的教育事業中,這一群體十分不受關注,卻又是那么的不可或缺。在今天,城市教育欣欣向榮,基礎教育質量穩步提高,鄉村教育也同樣需要社會的關注。當前應繼續改善鄉村地區的教育質量,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和專業素質,實現“完美支援”和“支援智慧”的高度完成和統一,以此提高鄉村教師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