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職業技術學院 李鵬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穩步的增長,基礎設施逐漸得到完善,我國各地市、縣相繼建立了一系列較為標準化的羽毛球場館。這不僅促進了羽毛球運動的開展,而是提高了羽毛球運動者數量。雖然羽毛球運動對于增強人們的身體體質和提升其運動素養具有很好的幫助,但是作為一項屬于競賽性質的體育運動,每一個回合都有反復的移動、急停、起跳、落地等動作,這些動作對膝關節造成了巨大壓力。因此羽毛球運動對技術和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如果不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規范動作,容易產生損傷。
羽毛球運動的技術特點主要是速度快和力量大,所以在日常的羽毛球訓練中,教練常常以快、狠、穩為訓練的核心目標,以此來提高運動員的羽毛球運動的技術水平。羽毛球運動在對抗中需要強大的體能支持,而且對運動員的判斷能力要求極為準確和迅速,所以在訓練中要將戰術能力、技術能力以及體能三者進行有機結合。運動員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不斷積累經驗和儲備身體能量,通過多次的實戰經驗積累來應對羽毛球活動,從而不斷加強身體的平衡性控制及各個肢體部位的協調配合。由于羽毛球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單打,也可以是雙打或者混合打,所以羽毛球的教學方法也較為靈活多樣。在羽毛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場地情況、學生人數情況、教學條件等因素自由安排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羽毛球學習,不同于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的約束,羽毛球教學更為開放,教學方式也可以自由進行安排。羽毛球訓練具備較強的層次性,重點關注對羽毛球的技術和技巧學習以及體能的訓練,夯實羽毛球技術基礎,才能對運動員進行更高級的戰術能力培養。
羽毛球運動被認為是運動強度最高的運動之一。據統計,大強度羽毛球運動者的心率可達到每分鐘160-180次。因此該項運動對運動員身心素質具有很高的要求,不僅需要運動員具有極好的身體柔韌性,也需要具備極好的爆發力、反應速度和長時間的耐力。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專項運動素質,才能在比賽過程中發揮出應有的水平。但是大多數參與者接觸訓練的機會少,從小沒有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專項素質的表現上也不好,從而導致損傷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超負荷訓練;二是超時長訓練,過長或過量的訓練都會增加學生們的身體負擔,膝關節作為支撐身體的重要關節,在這種超量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受傷。
羽毛球運動中,除了膝關節損傷外,腕關節損傷也是比較常見的。羽毛球在擊打、扣殺及推、挑、撲、勾球時都涉及手腕的后伸與外展到內收,這就要求手腕必須靈活的轉動用力。同時,還需要不斷內、外旋及屈伸動作以迎接不同角度飛過來的球,因而三角軟骨盤作為手腕部位的薄弱環節會持續經受旋轉擠壓而造成的損傷。
合理的準備活動主要包括運動前準備和熱身活動。運動前準備是指合理的食物、能量補充及充足的睡眠,食物補充過多會產生飽腹感,影響運動員對身體姿態的控制,導致運動軌跡出現偏差、技術動作不準確;補充不充分,運動中所需的能量就會從脂肪轉化而來,而脂肪的轉化是低效的,從而會出現力不從心,這些都會增加受傷幾率。羽毛球作為隔網對抗性項目具有較強的競技成分,一場羽毛球比賽每個回合大多是因為反復扣殺和快速跑位這些大幅度高負荷運動來實現得分,因此賽前要進行合理的熱身。通過熱身來刺激大腦神經,使之適應即將到來的運動。熱身運動又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調動起全身每一個器官,提升身體溫度,降低肌肉粘滯性,提高關節韌帶、軟組織的彈性和韌性,從而最大程度上減少膝關節損傷。調查顯示,專項班學生具有熱身意識,但普遍存在熱身時長不足或是以隨意打球的方式來代替傳統意義上的熱身,這種不合理的熱身方式大多都存在熱身不充分的現象,貿然進行激烈的運動,會很大程度上提高受傷幾率。
羽毛球在中國已盛行多年,在不斷地實踐與探索中有了一套完整的動作過程。經過反復試驗得出吊球、平推、殺球、扣球的動作,應用于對抗比賽中不僅能取得優異成績,也能保護運動員的身體健康。但問題在于,打羽毛球的很多不是經過專業訓練的選手,他們是自學多年的羽毛球愛好者甚至還有剛學習打羽毛球的初學者,他們完全是憑借感覺摸索出來的,有些人動作不規范,甚至是錯誤的動作,很容易給身體造成負擔和傷害。
場地因素的影響主要在于地板是否減震及地膠的防滑性是否達標。造成膝關節和踝關節運動損傷的風險首先主要來自于場地地板減震性能不過關。其次就是地膠的防滑性,在高速對抗中的步伐突然變向尤為重要,它能使人不輕易滑倒,保護腳踝和身體裸露出來的皮膚。最后,場地燈光安排也是重要的一環。室內球館幾乎都會開燈打球,如果燈光安排不合理,在打球時分心關注晃眼的問題,無形中增加了運動風險發生的幾率。
羽毛球運動被認為是運動強度最高的運動之一。據統計,大強度羽毛球運動者的心率可達到每分鐘160-180次。因此該項運動對運動員身心素質具有很高的要求,不僅需要運動員具有極好的身體柔韌性,而且也需要具備極好的爆發力、反應速度和長時間的耐力。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專項運動素質,才能在比賽過程中發揮出應有的水平。但是大多數參與者接觸訓練的機會少,從小沒有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專項素質的表現上也不好,從而導致損傷的出現。超量運動是指超過自身可承擔負荷量的運動,參與者的超量運動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超負荷訓練;二是超時長訓練,過長或過量的訓練都會增加學生們的身體負擔,膝關節作為支撐身體的重要關節,在這種超量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受傷。
羽毛球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熱身運動,熱身方式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進行選擇,一般以慢跑、快走為主,做完運動后,再對身體進行拉伸,促進人體血液的快速循環,調節身體機能,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和靈活性,確保運動中能有效協調身體平衡。拉伸具體步驟:首先可以伸展左右手,然后向左右側旋轉。其次跨步壓腿,身體上下動作。最后搖腕、轉動腳踝與脖子。拉伸要求:動作要規范,盡量拉開全身肌群。
標準的技術動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擊球者的擊球效果和減少傷病的出現。大多數運動者往往錯誤地認為,規范的技術動作沒有那么重要或者是經過長期的訓練和技術動作就會逐漸規范,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羽毛球運動中許多技術動作都具有規范的標準,每個技術動作都需要專業的指導和糾正,例如:正手高遠球、平吊球、反手抽球等都需要用非常規范的技術,巧妙地將全身力氣集中于一點再將球擊出。標準的步伐是減少膝關節損傷的關鍵,無論是后場的殺球、吊球還是前場的挑高球、搓球、撲球等都需要快速地移動,膝關節都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因此,羽毛球運動參與者要多向從事這方面教學的運動員專家、體育教師、教練學習,聽從他們的講解,理論結合實踐,規范自身動作。此外,技術動作的規范不僅可以預防損傷,而且對技能水平的提高具有積極效果。
羽毛球運動中最容易受傷的是腕、膝、腳踝、腰背部,應特別注意對這些部位的防護,在危險系數較高的運動中,可以準備好護腕、護膝、護踝套以及寬腰帶,利用這些護具增大緩沖,減少受力,將傷害降到最低。
在高強度的訓練和激烈的比賽過后,科學有效的整理活動能促使身體快速地恢復到一個相對平和的狀態。通常機體運動后產生的疲勞等生理變化不會因活動的停止而立即停止,因此需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運動者要進行科學的整理活動,主要包括拉伸和放松,通過拉伸運動來刺激損傷的肌纖維,促進受損肌肉的恢復,加快關節處血液循環,從而有利于代謝廢物排出,消除運動疲勞,減輕膝蓋負擔。其次運動后有效的營養補充也可以穩固運動機能、減輕運動疲勞、預防運動損傷等功效,合理的營養補充要遵守適量補充、差異化、酸堿平衡、均衡性等原則,食物的選取主要以水分、糖類、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等為主,且要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基礎上,合理補充營養,這樣不僅能預防傷病出現而且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訓練成果。
研究表明,羽毛球開放性損傷發生的概率非常高,主要有手腳起泡等問題。因此,裝備對降低運動員風險尤其重要。在羽毛球圈內有這樣一句話,“技術不夠,裝備來湊”,雖然聽起來像是自嘲,但是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了裝備的重要性。專業正規的裝備都是在專業的數據測試之后進行設計制造的,其安全性、保護性、防滑性、減震性、包裹抗扭性等是普通的球拍、球等不具有的。選擇專業裝備對保護自身、隊友、觀眾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羽毛球運動相對其他運動而言,風險還是比較高的,因為羽毛球運動不僅需要技術過硬,還需要強大的爆發力來擊球,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現失誤,對身體造成損傷,羽毛球運動中我們要全神貫注,做到快、準、穩。對于如何將羽毛球運動的損傷降到最低,促進羽毛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關鍵是改善外部環境、加強技術培訓、強化安全意識、進行針對性練習。因此,必須要采取一定的預防手段,本文提出造成膝關節損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準備活動、技術動作不規范、場地器材不適、專項素質較差、超量運動等。對此,應采取進行適當的熱身運動及合理的做好準備工作;努力學習規范動作,糾正錯誤動作;提高專項素質,合理控制運動量;做好運動后的整理活動和營養補充等策略。隨著人們對羽毛球運動的熱愛以及對減少羽毛球運動損傷的探討,羽毛球運動將向高水平低風險的運動跨越,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成為人們休閑娛樂、比賽競技的首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