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濟南市委黨校 劉曉冉
2017年黨的相關會議召開,要求深入研究農村農業問題,解決農村和城市兩極分化的發展狀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山東省作為農業大省,構建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示范區,促動產業興旺,打造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田園改革綜合體,積極推進田園綜合體發展問題的研究,助力山東省的建設以及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相關會議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田園綜合體由2017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是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平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山東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高標準謀劃、高質量推進、高層次發展田園綜合體,高質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關系著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傳統的農業園區發展模式已經固化,無法滿足時代發展對于農業的發展需求,農村經濟增長需要新的刺激點,亟待轉型,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概念提出可以遵循美麗鄉村的建設理念,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謀求環境發展,積極進行農村產業結構的轉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符合農村供給側改革的理念,精準對接農業發展矛盾,基于需求端入手組織農業生產工作,同時在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中,各類農業活動旨在提升產品質量,豐富產品體系,擴大農產品的供給,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轉型,達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精準對接。
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將山東省的各類發展資源集合在一起,構建經典的“農業+文旅+社區”的發展模式,以文旅產業帶動農業產業機構的升級以及優化,使得農業產業處在基礎產業地位,發展旅游以及文化產業,豐富經濟增長模式,從而能夠為山東省廣泛吸引人才,美化環境建設,構建良性循環的發展局面,使得山東省成為長治久安、產業興旺的大省。
農村在傳統的生產中并未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傳統生產中的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生產垃圾等問題影響了農村環境的生態平衡。田園綜合體在建設的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長期存在,農村污染治理力不從心,污水處理廠以及相關設備的準備不足,導致農村生活、生產污水面臨著較大的處理障礙。
山東省作為農業大省,果蔬種植多使用大棚生產培育的方式,果棚的反光膜等生產性垃圾產量大、利用價值不高、處理難度大,大量生產性垃圾在田園綜合體中存在隨意堆放,農藥、化肥以及地膜等使用方式不科學,農民環保意識不強,田園綜合體中環保處理設施的構建也有待進一步加強,給生態環境平衡造成了較大的壓力。
山東省在搭建和推廣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的時候,無公害認證的農產品生產主體數量不多,田園綜合體內無公害產品的種植面積較小、檔次低、品類單一,營銷宣傳力度不足,導致無公害農產品在對外推廣的過程中與普通產品混合在一起,使得田園綜合體缺少經濟發展的品牌助力效應,齊魯樣板的品牌效益不強,導致山東省田園綜合體的競爭力降低。
山東省田園綜合體內含的經營主體模仿傳統的經營思路,缺少主動改革的意識,內部發展人才缺乏,經營范圍也缺少拓展,致使整個田園綜合體的活力大大降低。田園綜合體內農作物生產規模缺少機械化,用時、用工雖然有所降低,但是田園綜合體內運營成本大大增高,整體的管理水平也尚未提升,給田園綜合體的整體管理增加了難度。
山東省在創建田園綜合體的過程中不夠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創產業的發展滯后,忽視文化產業的推廣以及文化品牌的建設,山東省田園綜合體中文化團隊配置不全,缺少文化管理員,使得田園綜合體內圖書等文化資源較少,農民參與文化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田園綜合體中文化管理員積極性不高,內部讀書等文化公益活動組織較少,導致田園綜合體中文創產業不能與當地的特色結合在一起。
在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以及發展的過程中,山東省要抓住當地的鄉村特色,綜合田園綜合體建設目標,將生態發展平衡的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創建宜居宜業的產業特色。在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過程中,將生態理念納入最基礎的建設,首先要構建合理的生態格局,侯建空間管制分區的方式。按照國家空間規劃的基本要求,依照當地的地形地貌、資源環境、生物多樣性的因素劃分生態保護區、緩沖區以及建設區,確保山東省的鄉村擁有科學發展的生態環境容量,提升鄉村的旅游承載能力,在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過程中精準判斷下一步的發展方案,構建生態資源與鄉村建設和諧發展的局面。
在產業建設的過程中,以鄉村振興為背景,遵循產業生態化的理念,助力農業發展,開發農業資源,引進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開發生物質能,利用太陽能、沼氣等可循環資源,使用保護地栽培、日光溫室養畜等方式,構建科學、可持續的生態循環模式。
田園綜合體在搭建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因地制宜,科學處理田園生產中的污染物,與當地的生產模式契合后,建設污水處理廠,引進污染處理設施,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使得田園綜合體內廢物的處理達到最佳的狀態。
山東省以現有的鄉村分布格局優化田園綜合體的建設,融合經濟生產的空間形態,基于生態適宜性、土地適宜性以及生態統籌性理論,統籌山東省田園的復合空間格局,融合田園綜合體中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使得山東省的田園綜合體休閑旅游空間、居住空間以及生產加工空間高度契合。
在田園綜合體模式構建的過程中,田園綜合體注重遵循自然資源的特征,對現有的空間格局進行規劃以及整理,加強區域特色的融合,注重突出山東省的文化特色,在景觀色彩上搭配鄉土品種,確保自然資源與人工資源的和諧統一。
為了繼承和發揚山東省的文化產業特色,在打造田園綜合體的過程中,要尊重當地的傳統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尊重當地的民風民俗,使得田園綜合體的文化產業發展結構更加優化。
在打造田園綜合體的過程中,綜合當地的文化鄉土性,打造鄉村藝術節、文化市集、創客基地等文旅產業群,將文化、旅游、農業有機聯合在一起,使得田園綜合體在發展的過程中塑造新的文化品牌形象。山東省田園綜合體打造新興鄉村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人才返鄉融入鄉村振興的建設,為鄉村振興綜合體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田園綜合體要依據當地的特色打造合理的產業結構體系,針對山、水、林、田的綜合治理,根據農業增長需求引入生產科技,引入高素質的勞動者,使得農村的產業結構不斷提升。
田園綜合體逐步完善配套產業,構建良好的產業群,構建產業結構群,將農業、休閑娛樂、科普教育、健康養生、貿易物流等結合在一起,打造上下游農業產業鏈,科學、全面地利用農業資源,形成田園綜合體共建、共享的局面。
在城鄉協同發展的局面下,黨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發展模式,將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模式,積極踐行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本文從山東省的田園綜合體發展現狀入手,分析當前田園綜合體建設存在的問題,結合山東省農村的實際情況聯動農業建設模式,優化田園綜合體的產業結構,融合農業、文化以及經濟發展的模式,推廣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理念,因地制宜地打造山東省的農村建設和發展模式,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