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水土保持技術咨詢研究中心 蕭超文
滇黔桂地區巖溶發育程度較高,水土流失問題嚴重、生態較為脆弱、受地形地貌影響,土壤貧瘠、農村生產生活基礎條件有限、經濟發展水平滯后,是最急需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地區之一。滇黔桂巖溶區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通過恢復自然植被、封山育林育草、小流域水土保持等綜合措施,逐步減少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漠化進程,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提升當地社會經濟水平,進而實現生態、社會經濟綜合效益的統一。貴州項目區主要涉及黔西南州8個縣市和六盤水市4個縣區,每年平均治理面積145.24km2,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坡改梯、經濟林、水保林等。本文僅選取其中已建設完成的4條重點小流域的監測社會經濟效益狀況現狀進行分析評價,對未來該治理工程的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為科學評價本項目治理效益,總結推廣適合該地區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本次重點監測選取了鐘山區吳家寨、興義市攏岸、六枝特區磨盤河、安龍縣免底河共4條小流域開展監測工作,監測期限為2015年-2017年,共計3年。
吳家寨小流域位于六盤水市鐘山區汪家寨鎮,流域面積22.72km2,治理范圍主要在吳家寨村。本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為12km2,其中修建坡改梯36.20hm2、蓄水池25座、沉沙池8口、輸水管道10090m、截水溝1100m、排水溝500m。整治溪溝450m。修建機耕道500m、生產便道4540m、流域碑1座、封禁碑3座。種植水保林226.69hm2、果木林45.28hm2、經濟林166.35hm2、封山育林725.48hm2。
攏岸小流域涉及興義市七舍鎮的糯泥村、敬南鎮的攏岸村,流域面積20.84km2。本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為12.27km2,修建坡改梯38.37hm2,修建機耕道228m、生產便道5097m、截排水溝3584m、蓄水池35座、沉沙池35口,修建流域碑1座,封禁警示碑27座。種植水保林138.33hm2、經果林246.95hm2、封山育林803.14hm2。
磨盤河小流域位于灑志鄉西部,涉及灑志村、平橋村、中寨村,流域土地總面積23.92km2。本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2km2,修建坡改梯工程17.19hm2、蓄水池10座、沉砂池10口、機耕道1021m、生產便道4861m、封禁碑3座、流域碑1座、護林牌6套。種植水保林648.84hm2、經濟林46.37hm2、封山育林489.81hm2。
免底河小流主要涉及安龍縣灑雨鎮竜金村、天橋村、免底村。流域總面積27.69km2。本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85km2,其中修建蓄水池10座、沉砂池10個、機耕道1.02km、生產便道3.19km,修建流域牌1座、封禁牌1套。種植經濟林(茶葉)46.37hm2、水保林338.81hm2、封山育林799.84hm2。
社會經濟效益監測主要包括:人均糧食、農業年收入、收入組成、人均食品年支出額和人均消費年支出額及了解小流域不同知識層面的公眾對國家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方針政策、水土流失與生活環境、水土流失與國家生態安全、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危害[1]、水土保持措施對小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等方面的認識程度,了解群眾對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的期望及參與治理的意愿等。
監測方法及頻次:采用典型農戶加現場調查,典型農戶調查的方法是在重點小流域中選取農戶然后進行隨機抽樣,各選擇一定數量的農戶(包含部分參與工程建設或種植經濟林農戶)進行跟蹤調查。每年一次,共計三年。
通過對項目區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個年度的典型農戶調查結果顯示來看,2015年項目區人均糧食占有量最高,為347.15kg/人;2016年項目區人均糧食占有量位列第二,為308.65kg/人;2017年項目區人均糧食占有量最低,為296.65kg/人,通過3年監測期分析人均糧食占有量成逐年下降趨勢,根據對詢問典型農戶的調查分析,項目區內依然以傳統農業種植占農業經濟的主導地位,主要以玉米和土豆為主,但隨著勞動力逐步轉移,耕地耕種率相對較低,部分耕地逐步出現撂荒的跡象。綜上所述,相比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人均糧食占有量逐年降低,人均糧食占有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耕地拋荒加之自然災害的產生,造成農作物減產。
調查項目區2015度年農戶人均年收入為10414.90元/人,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4742.08元/人,農民人均農業收入2736.38元/人,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7562.55元/人;2016年度農戶人均年收入為13050.19元/人,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4065.82元/人,農民人均農業收入1994.21元/人,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1055.97元/人;2017度年農戶人均年收入為15783.66元/人,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8686.04元/人,農民人均農業收入2980.49元/人,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2803.17元/人。從現場走訪詢問調查情況來看,傳統農業種植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打工等收入占有比例逐年提高。農村辦酒、人情等現象大為減少,農民人均年收入得到較大幅度提升。綜合分析可以看出,當前農戶收入主要收入來源于當地產業的調整,引入了公司加農戶的發展模式,特別是年齡偏大當地農戶通過合作社能夠就地務工增加了工資性收入,同時相比工資性收入,由于勞動力的不足,導致了農業收入的減少。
從2015年度-2017年度各調查小流域農民經濟收入結構總體平均看,典型農戶收入中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15.08%,林果業占3.08%,牧業占1.99%,漁業占0.37%,其他收入(打工、副業等收入)占79.48%。農業和其他收入兩項成為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占到總收入的94.56%,占絕對優勢。相對而言調查小流域的林果業、副業和漁業收入相對較小。農發項目實施的經濟林、經果林產業目前均處于發展初期,經濟成效暫且不明顯。
對項目區3年共選擇的108個(次)典型農戶共發放調查問卷108份,實際回收108份。通過農戶意愿調查,知道“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人數占大多數;聽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不清楚內容的較多;不清楚“水土保持方針、政策”的人數較多。認為當地水土流失不嚴重的較多:認為“水土流失對生產生活有影響”的人數較多:認為“水土流失群眾生活貧困”有很大關系的占多數人;對于“陡坡開荒的主要原因”問題不清楚的占多數;對于“您知道水土流失的后果嗎”問題,大部分人認為會減少耕地、造成石漠化和加劇干旱及洪澇災害;認為治理當地土地的水土流失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很重要,很迫切的占多數人;對于“您認為治理水土流失,能給群眾帶來哪些好處?”的問題,大多數人認為可改善環境、可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對于“如果政府投入一部分資金去治理您家里的土地,減少水土流失,您愿意配合嗎?”的問題,大多數人表示愿意無償投入一部分勞力;對于“您認為治理周邊土地的水土流失是誰該管的事?”的問題,大多數的人認為是地方政府和群眾共同的事;關于選擇治理措施上,大部分選擇了修建農田道路、建蓄水池、修建坡面水系工程。對于“您對農發水保實施項目是否滿意?”這個問題,大部分調查者均對工程滿意,滿意度高達97.22%;對于“您是否參與過該項工程建設?”這個問題,有40%左右的村民表示參與該項工程建設,有60%左右的村民表示沒有參與過。
通過對典型小流域社會經濟情況調查得知,經濟收入的改善與當地政府扶貧政策的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存在緊密的關聯。由于政策導向,資源優化,當地產業結構結合市場發生了積極變化,傳統農業種植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外出務工等收入占有比例逐年提高。治理工程引入規模化產業,農戶可以就地務工,增加了部分收入來源。通過典型小流域推算,3年中每年農民人均收入漲幅約為25%,社會經濟情況有所好轉。通過幾年來的項目實施及監測結果表明,滇黔桂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治理項目引進大戶或者合作社種植管理,不僅增加了農民就業率,在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及經濟效益上成果較為明顯,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項目實施群眾滿意度較高。相信隨著治理模式及經驗的積累,在貴州滇黔桂巖溶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失態環境保護一定有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