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魏皓璐
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青年一代要努力弘揚雷鋒精神,將雷鋒精神傳承延續下去。“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完善。廣大青年志愿者要飽含滿腔青春熱情將雷鋒精神注入志愿服務活動中,講好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雷鋒生活的時期,社會發展極其落后,在這樣的時期下,“處處為了他人著想,心中只有人民沒有自己”為核心理念的雷鋒精神被孕育出來。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日報》發表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在大力宣傳倡導雷鋒精神的引領下,人們開始滿腔熱忱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雷鋒這個名字深深扎根于中華的沃土上。[1]
不同歷史時期雷鋒精神具有不同的時代意義及內涵,學習雷鋒也展現不同政治主題和時代要求。最初時期,雷鋒精神時代意義表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等。改革開放初期,“雷鋒精神過時論”突然出現,國家對此作出調整,隨著時間的推移,雷鋒精神的內涵有了新的解讀。黨的十八大以來,雷鋒精神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撐。雷鋒精神在當今時代也是新時代精神的中流砥柱,其時代內涵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得到升華和完善。
當下,學習雷鋒精神是指學習雷鋒處處為人民著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持之以恒做好事的精神,學習雷鋒事跡中所體現的高尚品質、道德理念和先進觀念。[2]
志愿服務是為了讓世界越來越和諧美好,其精神內核是團結服務,這體現了志愿精神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與淬煉,我國擁有的悠久的優秀歷史傳統文化,與雷鋒精神相輝映,因此我國志愿服務從萌芽階段逐漸發展壯大,志愿服務活動在我國得以蓬勃發展。
黨和國家領導人為“青年志愿者”致辭,新時代的雷鋒精神被賦予新的意義,這種激勵人心的力量促進我國青年一代健康成長。2008年經歷了四川汶川地震,我國成千上萬的青年志愿者奔赴汶川,參與搶險救災工作;在同一年數以萬計的志愿者積極參與北京奧運會的各項服務,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志愿者的優秀品質和良好風貌。
從古至今,志愿服務精神緊緊跟隨時代大潮流,始終堅持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與發展。2019年,中國志愿者服務聯合會第二界會員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在新時代展現新作為新擔當,廣大“志愿軍”要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志愿精神,在實踐中講好雷鋒事跡,在行動中彰顯志愿精神。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倡導“仁愛”精神,這正是當今志愿精神的映射,說明中華民族本身擁有“志愿精神”,這種精神源遠流長,是當今志愿精神的支柱,與當今志愿精神一脈相承。[3]
在當今中國,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相互交融,互相促進,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創新,對加強社會形成良好風氣有著重要作用。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既有共同之處也存在差異。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都是立德樹人的道德基礎,兩者在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兩者精神本質也高度契合。[4]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的基因相似,核心都是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
早在民間,人們就表現出了對于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本質相似的認可。擁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雷鋒精神與誕生于國外的志愿精神,雖然名字不同但有著相同基因內核:助人為樂,不計得失,自覺為人民服務,兩種精神相互碰撞,擦出不一樣的火花。雷鋒精神中的無私奉獻精神,是社會公益志愿服務活動的精神內核,也是社會美好道德品質的充分體現。這與志愿精神有著殊途同歸的作用,也暗示著雷鋒精神會進一步轉化成為志愿精神。由于兩者的內核有極大的共同點,我國的雷鋒精神為國外的志愿精神在我國普及與發展積累了歷史悠久的文化積淀,提供有力的保障與堅強的支持。
最初志愿精神的誕生,體現在人們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圈子環境更加美好,不求回報地積極貢獻自己的智慧與能力,自覺地為教育慈善等事業奉獻力量。17世紀在美國,現代志愿服務產生萌芽,美國人主動保證教育公民平等,自覺向弱小卑微的人提供幫助,關心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積極組織志愿活動,美國人心中的社會共同意識愈發強烈,希望用雙手來描繪國家未來,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
1.兩種精神的理論基礎不同
雷鋒精神的誕生之初與志愿精神有顯著不同,從倫理理論上來講,二者的理論脈絡有較大差異。志愿精神源于西方,西方美德強調對個人幸福的滿足,自身的幸福感是志愿精神的內在動力,通過志愿服務使自身美德得以升華,滿足幸福感,在服務他人和服務社會的實踐中,個體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格,增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個人的道德素質,最終實現個人自身的幸福感。
誕生于中國的雷鋒精神有著濃厚的共產主義色彩,與志愿精神不同,雷鋒精神削弱了對個人的重視程度,降低了特殊主義的重要性,更加強調的是集體主義,個體為集體作出貢獻才有存在價值,集體的利益高于個體的利益。隨著規范倫理理論的發展,雷鋒精神在時代思想意識的渲染下形成一種普遍道德規定,道德實踐者活動不是來自自身獲益的行為驅使,做出的道德行為也不會有利于行動者自身利益。[5]然而為了使學雷鋒活動更具時效性和時代生命力,可以在其中適當加入個人需求與意愿,對激發人民自發參與活動有重要作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集體主義的大背景下,雷鋒精神作為反映集體主義道德精神的明確體現而出現。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轉變極大,人們意識到追求自身幸福和完善自身道德品質的重要性,要真正將雷鋒精神注入到實際行動中需要個體能動性。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由計劃經濟逐漸變為市場經濟,道德精神方面的要求也從單一的強調集體主義逐步變化為多元化的適當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相結合,從而為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的協調與交融做鋪墊。
2.兩種精神的形成背景不同
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都具有促進人道德思想的提升、加強社會穩定性,毫不利己專門為人的相似之處,由于歷史發展背景以及文化底蘊的差異兩者產生了不同的理論特征。誕生于我國社會主義的雷鋒精神極具集體主義精神,“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鼓勵與宣傳帶有明顯的階級性與革命性。因為時代背景的原因,雷鋒從小遭受到舊中國“三座大山”的蹂躪與傷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帶領人民經歷了艱難竭蹶的偉大斗爭,渡過重重難關,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勝利的果實。從此雷鋒堅定了做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為無產階級奉獻終身的偉大信念,樹立了無產階級的人生觀。雷鋒精神受到了共產主義的沐浴,有著克己奉公的共產主義風范、舍己為人的共產主義意志,對階級對立面堅決打擊斗爭。若干年后,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雷鋒精神的階級性逐漸削弱,被人們理解為對保家衛國,捍衛祖國尊嚴以及個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感。人們談及對國外志愿精神時往往聯想到個體主義,而在過去人們對于個體主義的理解偏負面,把個體主義理解為利己主義。由此看來,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在人們認知方面有顯著差異。
新時代新氣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時刻關注青年一代的成長,青年一代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下得到了鍛煉,愈加進步。我國廣大青年要跟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步伐,新時期對青年一代的成長與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標,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也提出了新定位和新方向。為了使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更好地成為青年一代道德品質的指引與成長的強大內驅力,黨中央強調將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有機結合,開展高水平的學雷鋒志愿服務,書寫出具有中國魅力風格的特色志愿服務。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作為新時期國家的希望,青年人應該承擔起責任和義務,要肩負重任,堅持服務大眾的理想信念,發揚克己奉公奉獻社會的美好品質,將雷鋒精神注入新時代志愿精神的血液中,代代相傳,開展飽含青春激情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當今社會,青年一代作為我國志愿大軍中的中堅力量,無時無刻不在展現出毫不利己專門為人、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反映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美好品德以及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青年一代要主動擔當社會正能量的帶頭人,弘揚志愿精神,扛起志愿大旗,青年志愿者要主動接過志愿服務的接力棒,完成新時期志愿青年的使命與任務,在志愿服務中彰顯自信與擔當。
回顧歷史,從新中國“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宣傳普及到當今“志愿服務活動”的繁榮發展,新時期的雷鋒精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雷鋒精神緊隨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公民在服務社會的同時注重自我幸福感的提升,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志愿精神的重要體現。中國的志愿青年作為新時代雷鋒精神的延續者與創新者,有勇氣有擔當有責任,將雷鋒精神與志愿精神統一于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以雷鋒精神為基礎引導志愿精神的發展方向,從志愿活動中傳承并弘揚雷鋒精神,增長見識,提升本領。青春筑夢,燈塔引航,讓志愿精神點亮青春,鑄就輝煌人生。